張學良晚年吐露心聲:殺他前我從不迷信,殺他後我卻不得不信

飛魚說史 發佈 2024-01-14T11:55:46.603671+00:00

軍閥是指在正常的國家體系內,由軍人組成的軍事集團,他們對國家地域劃分勢力範圍,使用軍事手段割據一方,並控制當地的行政、司法、教育、稅務等政府機構,並擁有官員任命的權力。

民國好似一場不間斷的梨園大戲,你方唱罷我登場,演繹了一段驚心動魄而又令人眼花繚亂的精彩過往。

在這場紛呈的劇本里,各地崛起的軍閥,無疑是其中的主角。

軍閥是指在正常的國家體系內,由軍人組成的軍事集團,他們對國家地域劃分勢力範圍,使用軍事手段割據一方,並控制當地的行政、司法、教育、稅務等政府機構,並擁有官員任命的權力。

一般來說,軍閥是中央政府和中央集權衰弱的產物,這些軍閥無視中央政府的存在,甚至與中央政府抗衡。

當然,軍閥並不是近代社會的產物,在封建帝制時期,所出現割據一方的諸侯、太守、刺史、節度使等等地方政權,其本質就等同於軍閥,只不過名字不叫軍閥罷了。

而便觀歷史,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朝代的終結都出現過軍閥或者軍閥混戰,而民國的軍閥則是各個歷史時期中最為憂傷的存在。

說他們憂傷,並不是軍閥本身會感覺到憂傷,而是讓當時的人們徹底感受到了什麼叫民不聊生。

他們割據一方為所欲為,完全無視百姓的心聲,而且絲毫不顧及外族在我國肆虐,甚至有時候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還不惜與虎謀皮。

不過在這些軍閥中也有些特立獨行的存在,而虎踞東北的張作霖就是其中一個,他雖然起家不光彩,但卻始終不肯向日本人妥協,以至於最後被日本人設計炸死。

張作霖去世後,東北一時間群龍無首,最終他的長子張學良登上了舞台,掌控了東北軍政大權,只是他的日子並不好過,尤其那些跟著張作霖打天下的元老人物,根本不買張學良的帳,以至於張學良還槍殺了其中的一些人。

在這些人中,最讓張學良難受的是楊宇霆,他在晚年更是吐露心聲,殺他前我從不迷信,殺他後我卻不得不信。

楊宇霆的功勞

1885年,楊宇霆出生於遼寧法庫縣紅五月鄉蛇山溝村,原籍是宋道口鎮代嶺村,他的祖父在同治年間因避難而逃亡關外。

楊宇霆出生的時候,由於父母的辛勤勞動,家境已經好轉,可是這也使得他們認為讀書沒有用,所以在楊宇霆到了能上學的年紀之後,他們一致反對將兒子送進私塾。

後來在親戚鄰居的勸說下,父母才勉強將其送到了私塾,而私塾里的老師發現這孩子實在是太聰穎了,為了不耽誤他的前程,還親自將其介紹給鐵嶺縣的張秀才。

經過刻苦的努力,楊宇霆在16歲便考中秀才,只是時局動盪,科舉廢除之後,由其堂兄資助其奔赴日本士官學校留學。

在日本求學期間,楊宇霆結識不少人,他們後來都成為了東北軍中的實權人物,甚至與孫中山、蔣介石、傅作義等人也有書信往來。

學成回國之後,楊宇霆回到東北軍中任職,由排長做起,很快晉升為了機械廠的廠長,由於他的過人才幹,引起了張作霖的賞識。

在張作霖的大力提攜之下,他成為了東北軍不可或缺的人物,而他的智謀更是幫助了張作霖當上東北王,甚至問鼎了陸海空大元帥,成為當時北洋政府的首腦人物。

楊宇霆也因此被稱為「智囊」和「東北小諸葛」。

細細說來,楊宇霆的功勞確實很大,甚至可以說,沒有楊宇霆就沒有後來的張作霖。

他幫助張作霖建立了東北海軍,制定了田賦制度,修築了戰備公路,而且督辦了奉天兵工廠。

這四項舉措直接使得東北軍的軍事、政治、經濟實力大增,也使得對東北三省垂涎三尺的日本人不敢輕舉妄動。

楊宇霆的作死

張作霖被暗算身亡後,張學良掌控了東北軍,而楊宇霆的處境則十分尷尬。

一來他不服張學良這個毛頭小子,二來在他的眼中張學良實在是不爭氣,於是楊宇霆便聯合另外一個當權人物常蔭槐時常教訓張學良。

常蔭槐此人也不得了,曾一度被張作霖視為與楊宇霆同等重要的左右手,他們兩人的緊密聯繫,自然讓張學良心中很不是滋味。

張學良自然也知道這兩位人物在軍中的重要地位,所以面對他們的苛責,只能一忍再忍,而此舉則進一步刺激了楊宇霆的囂張氣焰。

有那麼一次,一位官員要見張學良,結果沒有見到,轉身便去找楊宇霆,楊宇霆聽說之後,便一大早去了帥府,結果張學良還在呼呼大睡,楊宇霆便直接氣沖沖跑到張學良的臥室外,使勁踹門。

等到張學良慌忙披著衣服出來時,楊宇霆指著張學良的鼻子大罵:

老帥在世不可不是這樣,混帳東西,你若這樣,東北的事能幹好嗎?

忍無可忍的張學良破例回了一句:

我幹不了你干!

兩人的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中間的鴻溝越來越大,以至於在日本的離間下,張學良終於對楊宇霆動了殺機。

張學良的迷信

對於東北易幟一事,楊宇霆事堅決反對的,他認為不應該服從蔣介石,但是張學良已經下定了決心,無論楊宇霆怎麼勸,他就是不聽。

楊宇霆恨鐵不成鋼,又多次勸張學良戒了毒癮,甚至在公開場合也時常指責張學良不問政事。

一直對東北有想法的日本人,自然也獲悉了兩人的矛盾,便開始積極離間兩人的關係,並且私下將張學良比作豐臣秀吉,將楊宇霆比作篡位的德川家康。

張學良聽信了讒言,害怕楊宇霆真的會搶了他的位子,便決定動手,可他又知曉楊宇霆在東北軍的重要地位,一時間又陷入了兩難。

究竟該不該動手,張學良決定拋銀元來占卜,如果正面朝上,他就動手,如果反面朝上,他就再忍忍。

結果一連拋了三次,都是正面朝上。

這種結果讓張學良很意外,但同時也堅定了他要動手的決心,當晚他命人通知楊宇霆和常蔭槐來老虎廳拿文件,然後暗中埋伏了殺手,等到這兩人到了之後,直接將他們槍殺於老虎廳。

這件事在張學良看來就是天意,畢竟拋硬幣本身就是一個概率的問題,如果不是天意,又怎麼會連續三次都是正面?

所以這件事情之後,張學良在迷信的路上越走越遠,每次遇到不能決定的大事時,就喜歡拋硬幣來決定。

據說後來蔣介石親赴西安督戰時,張學良便計劃著來一次兵諫,但他始終下不了決心,究竟是該抓還是該放,他又將決定權交給了硬幣,結果三次都指向了「抓」。

於是,就爆發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當然,拋硬幣這事一時間還真難說清,畢竟不在跟前看著,就無法斷定結果,張學良此舉或許僅僅是為了尋求一點心理上的安慰罷了。

至於說是天意使然,我們看看樂樂就得了,切勿當了真。

參考資料:《十大軍閥》、《張作霖傳》、《張學良全傳》等。

(圖網,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