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牆——遇見「天下第一瓮城」中華門(下)

huochexia2 發佈 2024-01-14T15:20:16.887653+00:00

近距離的來到第一道門的第二層這幾個藏兵洞。大塊的城牆磚砌築,粘合劑採用糯米汁、石灰、桐油拌合後砌成,非常堅固。

行走時間:2021.2

行走方式:地鐵一號線中華門站

景點:中華門城牆

地址:南京市秦淮區中華路南端

門票:50元

近距離的來到第一道門的第二層這幾個藏兵洞。中華門城牆的磚石,有大塊城牆磚也有普通的城牆磚。大塊的城牆磚砌築,粘合劑採用糯米汁、石灰、桐油拌合後砌成,非常堅固。城磚大多為質地細密的青灰色,少量為質地較好的白色瓷磚,個別的還有紅磚和黃磚。每磚側石均有造磚者的府縣官衙和年月日,規格一致,築成時用石灰桐油、糯米汁混合夾漿,十分堅固,屹立數百年,巍然無恙。

藏兵洞的門

所謂"藏兵洞"的特殊設施實際上就是里端封閉的磚券門洞,在戰時可供兵士休息和用來存放軍事物資。這種設施在中國古代的其他大城中是極為少見的。現在的藏兵洞已經不是戰爭時期的功用了。這些進深四十餘米,寬六七米的藏兵洞現在用作展覽廳,舉辦各類展覽。

這個藏兵洞內正在舉辦「我們的節日」新春特展《城緣禧事》。

展覽中以紅色為主基調,漂亮的布景仿佛帶著我們行走在南京的自然風情中

展廳內先介紹了中華門

本次展覽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圍繞與南京城牆息息相關的節日習俗,介紹它們的起源、傳說與逸聞趣事,講述從貼年畫、掛春聯,到鬧元宵、走百病的春節習俗。

展覽聚焦於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從臘月初八的臘祭、喝臘八粥開始,感受越來越濃的年味兒。

展覽不僅傳播了城牆文化、民俗文化,還更好地推進南京城牆與南京民俗的融合,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了解了一個新風俗——正月十六走百病。今年的正月十六,找一段城牆和孩子一起去走走,希望能有一個好運。

從洞內望向洞外

這個藏兵洞的展覽主題是——「有座城——記憶里的,南京城牆」。南京城牆是全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磚結構城牆。經過漫長的歲月和戰爭的摧殘,現存的南京城牆長為23.723公里,將南京城圍合。南京很多地方都能很容易的看到城牆,城牆守護著南京人的生活,城牆就是一代代南京人的生活陪伴。人們在城牆邊生活,從城門中穿行。孩子們在城牆邊玩耍,年輕人穿行於城內外而求學,中年人在護城河邊往來忙於生計,城牆有太多的故事與記憶。

這個展覽就是收集了20多位在南京城牆下生活過的南京人。他們分享他們記憶中的城牆故事。這些人中有學者,作家,演員,教師.....雖然職業不同,但他們都是以城牆為家講述了家的故事。

中華門,解放門玄武門中山門......這些百姓心中的城牆記憶編織起來,跨越近一個世紀的城牆往事。

這個藏兵洞是一家文創展示中心,這裡鐵將軍把門。

這個藏兵洞是《「磚」心之「制」——南京城牆城磚展》。空間兩側的展板從城磚的材質、燒制方法、生產責任制度以及城磚銘文等方面,以圖示解說、古今對照、動態演示、實物展示等方式,向我們詮釋了南京城牆城磚的豐富內涵。

不循古制、盤桓於南京山水之間的南京城牆,是中國古代城市防禦體系建設史上巔峰期的產物,作為城牆的組成「分子」——城磚,也具有極高的文化遺產價值。南京明城牆垣頂均鋪鹼來道,城以花崗石為基,巨磚為牆,南京城牆已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霜。

南京城牆城磚上的磚文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一組磚文群,提供了城磚燒造產地、燒制工匠的信息,這種嚴格的責任制確保了城磚的高質量。

用地圖展示明南京城牆城磚產地的分布以及運輸路線的示意圖。

來到這裡登頂中華門瓮城、在讚嘆它雄偉氣勢的同時,走進展廳,了解了一塊塊城磚的文化內涵,品讀「磚」心之制。

又一個藏兵洞,又一個展覽《天下第一內瓮城——中華門陳列展》。

以展板圖說、影視大屏、實物模型等形式,從歷史沿革、規模建制、文化傳說等方面,對中華門瓮城進行深入解讀。

介紹了中華門的歷史沿革

文字圖片介紹了瓮城的建設

中華門的模型還原

《傳·城——全面開放的南京城牆》基本陳列展藏身在這裡。

展覽結合圖片與影像,展示了南京城牆修繕保護、研究出版、展覽交流、文化活動、文創研發等各方面的成果,並將城牆保護與開放的歷程以時間軸的形式呈現出來。這些圖片,文字記錄下城牆保護中的一段段足跡,讓我們較為系統了解南京城牆的過去與現在。

這裡用示意圖勾勒了南京明城牆的框架。南京明城牆始建於1366年,在這漫長的歲月里,這座大明王朝的都城城牆雖飽經滄桑,卻仍然保存下25.1公里的牆體和城門,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古城牆。現存的明代城門有中華門,和平門,清涼門,漢西門和中山門。為了便於交通,自清朝末年起,又陸續開闢了草場門,玄武門,挹江門,武定門,漢中門,中央門。1954年在玄武門東南開了解放門,改革開放之後又新開了城西地區的集慶門和城東地區的標營門。20世紀80年代,南京城牆開始了大規模修繕的歷程,並於2014年實現了城牆的全面開放,沿城牆設立33個登城口,並在城牆內側建成了14公里長的生態綠化和慢行綠道系統,串聯起山水城林的城市景觀,勾勒出美麗的南京明城牆風光帶。我用手機拍下這張圖,回去後我會找時間踏足這一段段明城牆。期待站在修葺後的城牆上領略古都南京的歷史韻味、觀賞南京城區日新月異的風貌。

離開二層的藏兵洞,沿著馬道向下行。看著馬道城磚縫裡縷縷苔痕,一種油然而生的滄桑感和凝重感便悄悄地爬上心頭。想著藏兵洞裡豐富的展覽主題讓我對城牆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敬意。

回望中華門瓮城東側側馬道

仰望城牆,至今,我們都能清晰地看見在那烽火年代留下的彈痕彈孔,看見每塊磚縫之間還泛著石灰和糯米汁粘接的痕跡,看見每塊青磚上燒制的,經過幾百年的風雨浸潤的的字跡……

繞著瓮城一圈,來到城的北側。穿過北側的券門看瓮城內一道道城門

馬路上看巍峨的城牆,身軀偉岸的古城牆正襟危坐,穩如泰山,以滄桑、厚重、大氣磅礴的氣勢,讓南京人眷戀依賴,讓外鄉人流連忘返。

中華門前後有內外秦淮河徑流橫貫東西,南邊交通連接長干橋,北邊連接鎮淮橋。

鎮淮橋下的秦淮河。南唐時為保衛這一下令擴大金陵城,把秦淮河圈入城內,在城外另挖護城河,分秦淮水流,人稱外秦淮河。河道變窄了,但繁華不減,朱樓依舊,沿岸馬頭牆鱗次櫛比,河廳河房依水而築,內門東西,一現秦淮風光的嫵媚妍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