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凍人體未來成為穿越時空的機器,能在幾百年後甦醒一睹未來世界

大米散花 發佈 2024-01-14T15:28:53.510961+00:00

人類從未停止過尋找長生不死的方法,從古埃及時的木乃伊到中國古代的煉丹修煉,人們都期望能夠無限的延長生命,當人為的冰凍技術被發明之後,人們又開始寄希望於人體冷凍技術,將身體完整的保存無限時日,以便有朝一日復活,能夠一睹未來世界的尊容。那麼人體冷凍的實現還要克服哪些困難呢?

人類從未停止過尋找長生不死的方法,從古埃及時的木乃伊到中國古代的煉丹修煉,人們都期望能夠無限的延長生命,當人為的冰凍技術被發明之後,人們又開始寄希望於人體冷凍技術,將身體完整的保存無限時日,以便有朝一日復活,能夠一睹未來世界的尊容。

那麼人體冷凍的實現還要克服哪些困難呢?答案是低溫導致的化學損傷以及冰晶傷害。化學損傷的原因很多,但最基本的來自於氧氣極其衍生物的強大破壞能力,大多數物質都會因為氧化而喪失功能。而冰晶傷害這和水的性質有關,水是一種少見的在結晶固化之後體積不減反增的物質,這也是冰塊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原因,因冰凍而破裂的水管就可以讓人直接想到細胞凍結之後爆裂的場景。

科學家研究發現,儲存動物細胞通常需要零下120度,當然,最好是在零下196度,這樣一切化學進程都幾乎完全停滯,然而凍結和復甦動物細胞時卻存在一個明顯的危險分區,零下60到0攝氏度,所有的損傷主要都發生在這個區間。那麼,如何安全度過這個危險溫區,安全抵達零下120度呢?這就是研究的重點。

低密度無定形冰也即是玻璃化的冰,凡是成功的超低溫保存,細胞內的溶液均以玻璃的形態被固化,當前研究熱點在於如何實現超快速冷凍,可以讓細胞直接進入玻璃化狀態,尋找新型玻璃化溶液,以便讓組織器官甚至完整的生物體,比如人體進入玻璃化狀態。

藍赫爾辛基大學的安納托利伯格丹博士在研究低密度無定形冰時發現,水可以緩慢的過度冷卻為玻璃狀,同時緩慢的升溫,也可以避免結晶的形成,無疑將極大的促進超低溫生物保存技術的發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