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牆——遇見「天下第一瓮城」中華門(上)

huochexia2 發佈 2024-01-14T15:59:34.785776+00:00

行走時間:2021.2行走方式:地鐵一號線中華門站景點:中華門城牆地址:南京市秦淮區中華路南端門票:50元今年的大年三十我不需要做年夜飯,所以本應該在家忙碌的主婦倒有了空閒的時間。陰雨的天氣也擋不住我出門的腳步。來報恩寺吧!這個紅火了多年的景點我還一次都沒有來過。出發!

行走時間:2021.2

行走方式:地鐵一號線中華門站

景點:中華門城牆

地址:南京市秦淮區中華路南端

門票:50元

今年的大年三十我不需要做年夜飯,所以本應該在家忙碌的主婦倒有了空閒的時間。陰雨的天氣也擋不住我出門的腳步。來報恩寺吧!這個紅火了多年的景點我還一次都沒有來過。出發!地鐵一號線中華門站下車。中華門我是很熟悉的,因為家有車迷,孩子小時候我常陪著來中華門看火車。那會還沒有大報恩寺這個景點。中華門地鐵站下車步行,很快就到了大報恩寺景點大門處。這座玻璃塔在高架上行駛時常常能看到,城南的很多地方也遠遠的能看到它的雄姿。今天終於近距離的見到它的真容。

來個證件照

奇怪的是這裡冷冷清清的。我以為是因為大年三十大家都在家忙活的原因,但看看大門,售票口也沒有工作人員。不甘心,沒聽說景點閉園啊,上上下下轉了一圈,也有幾個零星的遊客和我一樣充滿了疑惑的轉悠。想看看有沒有通知或告示之類的,沒有。查詢官網也沒有說明閉園的事情。打諮詢電話沒人接。只能帶著疑惑放棄。

想著去水游城轉轉吧!這時正好有公交車到站,彩色的雙層巴士給城市帶來了熱情的氣息。沒上車,步行去水游城吧!正好能看看城南的街巷。

大報恩寺門口沿著雨花路往北,靜靜流淌的外秦淮河在陰雨中有一種淡淡的幽怨。

外秦淮河上的長干橋。這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橋你看不出它的歷史吧!因為是重建的橋。其實這座橋的原橋為五代十國時楊吳始建,為南唐御街直達城外的必經之道。明初改建,又名聚寶橋。歷代的戰火毀了再建。1951年1月由市建設局重建。為鋼筋混凝土梁板結構,利用原橋基重建墩台,第一任市長劉伯承題寫橋名。1975年再度擴建成為今天我們眼中的模樣。

李白《長干行》裡面的長干:"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兩小無猜的典故來自長干橋吧?

立橋賞景,黃牆內的玻璃塔,一片片杉樹,岸邊搖曳的紅色幡旗,幾隻黃頂紅身的遊船靜泊在河上。

橋的北側盡頭就是巍峨的中華門。本來是右拐左拐沿著中華路繼續往南的。就在這個轉角處突發奇想,一直沒有登過中華門城牆,今天上去看看吧!真是應了那句話「走過路過不要錯過!」門票50元登城牆。醫務工作人員有遊園卡可以免費進入。坐北朝南中華門城樓,券門之上三個燙金的」中華門「是由蔣介石書寫。高二十多米的中華門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城門。

進城門我看到的可不僅僅是一個城門,誇張一點說是一個小小的城池。從這個透視效果圖中你可以感知到中華門的布局嚴謹,結構獨特,有城牆四道,每兩道之間的空間稱為"瓮城",所以這裡構成了三道瓮城,四道券門貫通的格局。

瓮城的東西兩側各建有一條寬11米,長86.1米的斜坡式登城馬道。馬道陡峻壯闊,直通主城門頂部。馬道是戰時運送軍需物資登城的快道,將領亦可策馬直登城頭。

城牆上的路標

在城的東側看腳下的中華路和東西與城牆平行的新民坊路,還有中華東門券門。中華門始建於楊吳時期,明朝洪武二至八年(1369-1375年)在其基礎上擴建,稱聚寶門。1931年,國民政府改名為中華門,並在東西兩側分別增闢中華東門和中華西門以滿足車輛通行。

腳踩幾百年的城牆繼續往上

中華門主城門即第一道城門分上、中、下三層,我直接沿著馬道上到城牆頂端第三層。第三層原建有廡殿式重檐筒瓦頂的鏑樓,鏑樓毀於1937年12月初侵華日軍進攻南京時的炮火,現僅存台基遺蹟了。

城樓的南面,腳下是外秦淮河,長干橋,連接著雨花路。南京東有鐘山,西有石頭山,北有長江,唯獨南面是一片開闊之地。中華門就身處這樣的一個位置,成為重點防守之關卡,地勢極為重要。平時是交通要道,戰時是重要的軍事要塞,起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作用。

城牆寬敞的平台之上一溜煙擺放著守城的武器。

文字介紹了中華保衛戰

倚在城牆一角看城牆和城牆環抱下的城市之景。

用文字和精確的數字告訴我們的地形圖,看了看距離,從時間上考慮了一下都不符合我今天的時間,只能遺憾的捨棄,今天就好好看看中華門城樓吧!這向東向西的行程他日再找時間出發。

站在城樓上俯瞰,這是西側的馬道,也能看出城池的層次感。

這裡文字介紹了中華西門,中華西門和中華東門是對稱位於中華門兩側開具的門。

這段城牆之下就是中華西門,川流不息的車輛從這個門洞由北向南,以前就叫出城了。

城牆邊有一片南京城的老住宅。人字形屋頂,灰色或紅色瓦礫覆頂。房屋密集,房屋與房屋之間通道狹小,從布局可以看出這裡一直是居民稠集、繁華之地。

沒有計劃沿城牆繼續西行,於是往回折返。沿著城牆再往東行上幾步。戰爭時期這裡是兵家必爭之地,而和平時期的中華門擔當了登高賞風景的平台。

登頂城牆看東南處的大報恩寺遺址公園。想想今天沒能參觀到計劃的目的地,卻意外的收穫了中華門城牆之行,也是一種很好的安排吧?

城牆的東北角就是老城南的代表地區——老門東了。

門東是南京傳統民居聚集地,早在三國時期此處就有民居聚落出現。明朝中華門與內秦淮河沿線成為城市的經濟中心,這裡成為重要的商貿和手工業的集散地,呈現一派繁華的景象。清末以後,老門東、老門西等老城南地區逐漸成為以居住功能為主的區域。如今這裡按照傳統樣式復建傳統中式木質建築、馬頭牆,集中展示傳統文化,再現老城南原貌。

城牆腳下,秦淮河畔,歷史上的老城南是南京商業及居住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行走在城牆綠道上,能看到秦淮河風光。「一城一河,城水相融」的城市文化景觀,讓人賞心悅目。

不準備沿城牆暴走,就好好看看這座古代防禦性建築的傑出代表——"天下第一瓮城"的結構吧!

這個角度可以看到第一道門與第二道門相連。

第一道門分上中下三層。第一層為城牆,中間為瓮城甬道,兩側各有3個藏兵洞。第二層為樓基,均是磚石結構,朝內一排設置7個藏兵洞。藏兵洞,坐北朝南一字排開,以中洞最大。

第二道城門與第一道相距15.8米,同樣分為上中下三層,中間為城門通道,均是磚石結構,上面原來有閘樓,後毀於戰火。

第一道門的二層有台階可以直接下到城中

第二道門與第三道門之間相距19.3米。

連接城門的通道

中華門城門主樓和輔助城門樓以及兩邊連接的瓮城城牆共同構造了中華門內瓮城的主體建築。城堡的平面呈「目」字長方形,由一道城門,三道瓮城,27個藏兵洞,兩條登城的道和一條坡道組成。是中國古代軍事防禦性的建築。

中華門內瓮城這種藏軍設施,在古代冷兵器戰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遇有敵人強攻時,可將敵兵放進城門欲擒故縱,然後關起各道城門,把敵軍截為三段,分別殲滅,好像傳說中典故描寫的"瓮中捉鱉"。

從這一側看中華西門和西側的馬道。中華門已失去通關功用。兩邊城牆上的中華東門、中華西門履行現代交通職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