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浪潮無情碾過「小區雜貨店」

雷科技 發佈 2024-01-14T18:42:08.387094+00:00

《科技時代·講述 100 個人的故事》是雷科技推出的一個年度專題,由雷科技深度團隊出品。科技大時代中,不只是行業巨擘才是「英雄」,眾多的參與者們也在發光發亮。本專題聚焦你我身邊了不起的平民英雄,通過他們的事跡、透過他們的視角,以另類角度呈現科技真相。

《科技時代·講述 100 個人的故事》是雷科技推出的一個年度專題,由雷科技深度團隊出品。科技大時代中,不只是行業巨擘才是「英雄」,眾多的參與者們也在發光發亮。本專題聚焦你我身邊了不起的平民英雄,通過他們的事跡、透過他們的視角,以另類角度呈現科技真相。



2016年,馬雲在杭州舉辦的雲棲大會上說,純電商的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沒有電商一說,只有新零售這一說。那一年,一千多公里外的廣州某小區,雜貨店老闆阿成剛放下對電商的擔憂,又在店裡擺起了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收款碼。


直到 2023 年的今天,阿成也沒弄明白「新零售」,何況再後來網際網路行業層出不窮的各種新概念。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做社區團購,或是把雜貨當「外賣」,一點一點地改變自己,適應顧客新的消費習慣。


在阿成的小小雜貨店裡發生的變化,或許一直都不會成為人們關心的重點,卻也遠遠無法一筆帶過。


阿成的雜貨店


「支付寶到款 16 元。」晚上九點剛過,阿成又接待了一位老顧客,隨後轉身繼續收拾擺在門口的貨架。和往常一樣,阿成準備關門結束今天雜貨店的線下營業了。


阿成是一個雜貨店老闆,他的店位於廣州一個商圈附近的一個老小區,周邊布滿了好幾個類似規模的小區,還有一些如盒馬鮮生等大型商超。阿成的雜貨店正對著小區裡的小公園,靠近小區北門,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阿成總能看到小孩在玩鬧、學生上下學、年輕人上下班,還有老人遛彎或是買菜接孩子。


對阿成來說,這既是煙火氣,也是支撐雜貨店生意的關鍵。他從父親那裡接手了這家店,前前後後經營了十年有餘。他的店裡賣各種日常用品,從食品、飲料、零食,到洗滌劑、紙巾、文具等等。來往的客戶大多是小區的居民和上班族,他們都很熟悉阿成,時不時就會攀談起來,初看起來與十年前可能也沒有太大的差別。


雷科技攝製


雜貨店作為傳統零售鏈條的最末端,也是最貼近消費者的一環,構成了中國人的一道共同記憶。有些人習慣稱其為小賣部或便利店,在廣東不少人稱之為士多店,上海人則稱它是煙紙店,它們的定位和功能都非常相似——大多開在小區的顯眼位置,租用普通民居開店,商品以食品飲料、菸酒、日用品為主,老闆熟悉店鋪周邊情況,有著穩定的熟客網絡和幾乎不變的商業模式。


不過時不時響起的「到款」聲音,還是提醒了我們這十年發生了一些變化。阿成就笑著說,網際網路對他們這樣的小雜貨店,最大的改變可能就是手機支付。就他了解,除了去年廣州疫情比較嚴重的時候,有的雜貨店平時只有收款二維碼會與網際網路有關,在沒有菜鳥驛站的地方可能還會多點快遞代收。


但阿成還是更願意嘗試新的經營模式,比如去年下半年認真考慮的「外賣」模式。今年年初,阿成開了一家線上雜貨店,藉助外賣平台的運力把雜貨店的服務半徑變得更大。不過為了不影響線下雜貨店,他和妻子單獨租下了同小區的一個小倉庫,暫時作為線上店的主力。


阿成坦承,他之前一直沒開的顧慮除了受疫情影響,最主要還是擔憂在外賣平台賣雜貨,顧客更多是記住平台而非他的雜貨店,「但沒辦法,大家都習慣在網上買東西了,我一個賣東西的當然也要跟著走走看。」


過去十年,這樣的變化對阿成來說並不陌生。


網際網路的浪潮下,雜貨店也在變


2014 年,是阿成接手雜貨店的第三年,他已經能明顯感受到電商網購帶來的變化。原來小區居民定期都會購買的衛生紙,還有一些米麵商品,人們開始選擇從網上購買越來越多的商品,通過快遞直接送到家門口。也是在那兩年,外賣也開始興起,特別是年輕人慢慢習慣了在網上進行購買。


最開始阿成其實還有些擔心,聽著街坊們討論網上多便宜方便,自己也會在網上購買一些東西,再看到新聞里描繪的「大家以後都在網上買東西」,總會感到一陣焦慮。


不過回過頭來看,他發現網購併沒有太多地衝擊到雜貨店的收入。首先在於雜貨店賣的主要還是單價不高的食品飲料以及日用品等,顧客的需求更多還是當下最好就能解決的,比如一瓶可樂或是醬油。


其次是雜貨店提供的「雜貨」,多年的經營摸透了附近顧客的生活習慣和偏好,貨品基本覆蓋了小區居民大部分細碎的日常需求,從防漏水用的生料帶到粘東西用的透明膠,貨品挑選的都是居民生活需求率最高的貨品。


最後也是關鍵,雜貨店主打的熟人經營模式,來來往往主要都是小區的老熟人,雖然顧客規模上很難突破,但也勝在穩定。再加上那幾年大家的收入都在增加,連帶阿成的收入也有不少增長。


但當時阿成還不知道,移動網際網路的到來迅速又兇猛,幾乎每隔兩三年都會給雜貨店帶來一些新的變化。2016 年開春,微信支付的紅包大戰讓全國人民都接觸到了「手機變錢包」的新體驗。那會兒阿成剛從支付寶申請了一套收款碼,但更多只是嘗試,除了覺得會方便一些人,他沒有意識到掃碼支付會帶來翻天覆地般的改變。


圖/Flickr@MIKI Yoshihito


根據後來央行(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2016 年我國行動支付業務共發生 257.1 億筆,同比增長 85.82%,行動支付金額也達到 157.55 萬億元,漲勢迅猛。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中國人民支付習慣的轉移,掃碼支付更是在之後幾年普及到了中國的幾乎每一個存在買賣的角落,實體錢包也「消失」在很多人的口袋。


不過掃碼支付也不全然都是好處,就像阿成這樣的商販,每一筆交易都要向支付平台交付一定的手續費。以零售行業為例,因為交易筆數多、利潤低,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收取的手續費一般在 0.38% 左右。也就是說,商家收到 1000 元要向平台支付 3.8 元的手續費。至於其他行業,例如餐飲、休閒、娛樂、商業等,手續費一般在 0.6% 左右。


但總體而言,阿成還是樂見於行動支付帶來的便利,「買東西都不用掏錢、算錢了,我們回頭算帳也簡單很多,最重要還不容易出錯。」


相比之下,網際網路巨頭的「線下生意」也讓阿成第一次看到了他們的 B 面。2017 年開始,電商平台經常將「新零售」掛在嘴邊,還掀起了線下實體店的熱潮——100 萬家京東便利店、100 萬家天貓小店、1500 家蘇寧小店,各大電商平台都在摩拳擦掌。


阿成也接觸過京東便利店的地推,考慮再三最終沒有跟進。不過他知道在一路之隔的另一個規模更大的小區,有熟悉的同行就改頭換面成了京東便利店。開始確實吸引了不少客流,有的衝著京東的品牌,有的是看重統一整潔的裝修設計,還有的是對一些新奇的特供商品感興趣。


但隨著新鮮感淡去,以及較高的進貨價格和有限的商品種類,一方面是無法滿足老熟客的需求,另一方面成本也難以支撐。「基本又都回去了,該從哪裡買還從哪裡買,就剩下牌子沒換。」阿成一邊說到,一邊向我們展示手機里的掌柜寶、零售通以及貨圈全等 B2B 平台,他們一般都要綜合售價、起訂量、配送費、補貼優惠等因素,然後再選定下單。


但走過疫情這三年,阿成認為一些年紀大的熟客因為習慣和熟悉程度,可能還會傾向在他的小店購買東西,然而總體來說大家線上購買的習慣都已經被培養起來了。阿成以隔壁家的生鮮店(小區內唯一一家)生意舉例,很多人買菜現在都會選擇朴朴、美團買菜或者是社區團購,其中不乏一些年紀較大的小區居民,「他們(生鮮店)壓力挺大的。」


雷科技攝製


阿成的壓力也不小。尤其是去年廣州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小區內除了藥店和生鮮店(作為保供點)之外,所有店鋪都要關閉,包括阿成的雜貨店。也是那段時間裡,阿成最終下定了決心,走上了「即時零售」這條路。


把雜貨店搬到線上之後


晚上小區雜貨店的營業結束後,阿成會關上捲簾門,步行兩分鐘到小區角落的「線上雜貨店」倉庫。這裡一般從午後才開始營業,阿成的妻子負責上半場,阿成負責下半場——最核心的夜間營業,通常會持續到凌晨一兩點。


除了阿成,夜裡時不時會有外賣員駛來,拿上商品,再駛出小區。對今天的消費者來說,「手機下單,30 分鐘送達」的「外賣式購物」已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習慣了「即買即得」的年輕人。埃森哲發布的報告顯示,超過一半的 95 後消費者希望在購物當天就能收貨,他們會因為配送時間不清而取消訂單。


圖/Wikimedia Commons


「即時零售」是一種新概念,但內里的形式我們都不陌生,就是「外賣」——不到店也能快速得到需要的商品。不同的是,「即時零售」的供應主體是提供各種百貨商品的本地店鋪,從掃帚到湯鍋,從貓砂到尿布。


與原先線下餐飲店面對的處境類似,原來阿成雜貨店的服務範圍基本固定在小區,經營時間也被固定,還需要支付房租、水電、雜費等各項成本,不可避免要面對利潤一直下滑的風險。外賣模式大大擴寬了雜貨店的服務半徑,通過來來往往的外賣小哥,阿成的服務範圍可以覆蓋到 5 公里內的小區和酒店。同時,線上的流量和用戶也能帶來更多的訂單和收入。


這一點阿成也深有體會,夜間的下單量超乎了他最初的設想,「絕大部分都是小區外面的,以前大概我都賣不到,」阿成說。這些顧客的夜間需求也與小區經營有很多不同,除了常見零食、飲料和菸酒等,他還根據顧客需求陸續增加了卡牌、冰塊和襪子等。


事實上,這是阿成第一次經營線上店,在此之前他也做了很多功課,最終還是選定了自己更了解,也更有優勢的雜貨店。「我不懂網際網路,但總還是明白點生意怎麼做。」阿成說道。


阿成認為,不同於大型商超,雜貨店的優勢在於靈活和服務,核心在於滿足顧客的一切需要,即便到線上也是如此。選品上會傾向於滿足顧客細碎的需求,打火機、撲克牌、杯子……都可以賣;代入顧客去考慮如何優化購物細節,比如為酒水飲料配套準備的冰塊;不關注網紅產品,更多發掘有本地特色或是有潛力的商品。


儘管目前來看,線上雜貨店的生意還算紅火,但阿成還是不打算放棄小區的線下雜貨店,除了二十多年的感情,他也不知道像他們這樣沒有品牌認知的小雜貨店,在線上這條路上還能走多久。不過就現階段,他對線上雜貨店還是很有信心,如果按目前的營業狀況繼續保持下去,甚至還計劃租下隔壁的生鮮店,升級下自己的雜貨店,同時進行線下和線上的經營。


「現在就是個想法,都說不定。」阿成補充道。而隨後響起的訂單提醒,越來越近的電動車聲音,又讓他忙了起來。


註:文中人物皆為化名,圖片不涉及文中所述門店及人物。



題圖來自電影《解憂雜貨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