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依芳:影視「鐵娘子」

中國企業家雜誌 發佈 2024-01-14T23:32:51.942100+00:00

「只要我永遠是創業者心態,我永遠都是個年輕人。」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鄧雙琳編輯|李薇頭圖攝影|鄧攀採訪聊到一半,趙依芳示意暫停,讓助理去辦公室取西瓜霜。她擰開蓋子,熟練地將藥粉塗到舌側的潰瘍上,「最近太忙了,有點上火。」趙依芳解釋。趙依芳的時間表被排得滿滿當當。

「只要我永遠是創業者心態,我永遠都是個年輕人。」


|《中國企業家》記者 鄧雙琳

編輯|李薇

頭圖攝影|鄧攀


採訪聊到一半,趙依芳示意暫停,讓助理去辦公室取西瓜霜。她擰開蓋子,熟練地將藥粉塗到舌側的潰瘍上,「最近太忙了,有點上火。」趙依芳解釋。


趙依芳的時間表被排得滿滿當當。剛從香港國際影視展回來,她又要準備啟程去新疆,中間還塞滿了數場會議和接待,下屬臨時有工作要匯報,只能堵在會議室門口,抓住她散會的幾分鐘迅速溝通。


「忙是好事,忙起來說明行業在復甦,又有活力了。」趙依芳感慨。身為華策影視集團創始人、董事長,趙依芳在影視圈裡一直是「鐵娘子」一般的存在。


30年前,時任東陽市廣電局副局長的趙依芳果斷「下海」創業,跳離體制,成為國內文化產業最早一批創業者,一手打造了華策影視。2010年,華策影視在創業板上市,成為「中國電視劇第一股」。


在趙依芳帶領下,華策爆款不斷,出品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親愛的,熱愛的》《去有風的地方》等多部現象級熱劇。趙依芳之女傅斌星進入華策後,挑起電影業務大梁,出品了《刺殺小說家》《萬里歸途》,聯合出品了《流浪地球2》等多部爆款電影。


如今的華策,可謂「左手電視劇、右手電影」,同時開展動漫、藝人經紀、音樂等領域的多元賽道,協同增長,這是許多影視公司理想中的狀態。


如果說,早年的華策成績不斷是乘上時代東風,近幾年華策依舊能保持爆款頻出,背後則下了許多苦功夫——這幾年,影視行業處於提質升級的「陣痛期」,疊加疫情和內容消費模式變革影響,讓包括華策在內的影視公司都遭受了不小的衝擊。


在堅持內容為王、產業為基、華流出海的戰略基礎上,趙依芳把穩舵向,在內容上堅持頭部戰略,堅持創意領先,同時探索海外發行、科技創新等多條增長路線,讓華策發展穩中有序。在管理上做到了降本增效,堅持「不預售,不開機」。


已經64周歲的「鐵娘子」趙依芳寶刀未老——處理工作事務之外,她還擠出大量時間組織學習會,學習最新的前沿科技。她手機里的工作群經常到深夜12點還滴滴作響。


「疫情後科技爆炸式增長,影視行業是一個創新驅動的行業,如果對行業趨勢不敏感,一定會掉隊。」趙依芳很興奮,她認為擁抱新技術是華策跨越式發展的機遇,也是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註腳。


2023年3月,60歲的楊紫瓊一舉奪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成為奧斯卡歷史首位華裔影后。楊紫瓊曾說過,年紀從不會成為困擾她的問題,年齡的增長只會幫助她更自信。


趙依芳身上同樣有這種不懼歲月的力量,對她而言,年齡從不是拼搏的門檻。「有一句話叫革命者是年輕的,我覺得現在應該改成奮鬥者是年輕的,只要我永遠是創業者心態,我永遠都是個年輕人。」趙依芳說。


浙商底色

趙依芳身上有著強烈的「浙商精神」底色——敢想、敢幹、能吃苦、善學習。


在「下海」創業前,趙依芳在體制內已經坐上了東陽市廣電局副局長的位置,所有人都認為這個年輕人前途不可限量。


1992年,各式各樣的創業春風吹來,35歲、已成家生子的趙依芳毅然決定跳出體制,從頭開始創業。很多人說她傻,放著「鐵飯碗」不要,跑出去創什麼業。只有趙依芳自己清楚,她不想過一眼望到老的日子,而是想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無論成敗。


「既然熟悉廣電,又熱愛影視,那就做電視劇好了。」趙依芳想。收拾了幾件衣服,她從家鄉東陽來到杭州,在浙江電視台西邊的一條小巷子裡,創建了華新影視公司(華策影視集團前身)。


30年前,民營電視劇公司做片子很難賣出去,趙依芳的公司只有5個人,每天大家都在外面跑業務,腳不沾地,一天只睡幾個小時。


華策的第一部作品是由茅盾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子夜》,投資幾百萬元,拍了14集,1995年播出後獲得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2005年,華策影視完成改制,隨後步入高速發展時期,並在2010年於創業板上市,成為「中國電視劇第一股」。此後十年,更是優質爆款作品頻出。


2020年,華策影視集團發布「新十年」規劃。趙依芳表示,未來十年,華策立志成為全球最好的華語內容供應商,影視作品要堅定地聚焦頭部內容創作,做強影視主營業務。


體制內外的兩段經歷,也讓趙依芳多了一種視角。她時常把「家國情懷」掛在嘴邊,在她看來,企業要先講「文化」再講「企業」,如果只做企業,文化層面的社會責任和核心價值不能貢獻、不能堅守,那這個企業是沒有價值的。


趙依芳格外青睞在體制內浸潤過的人才——「我們的管理層會議上,有20多個人都是體制內跳出來的。」趙依芳告訴《中國企業家》。她認為體制內容易培養出有責任、有情懷的人。


傳承

2022年1月,華策影視集團調整組織架構,由傅斌星擔任華策影視集團總裁,趙依芳擔任華策影視集團董事長。


「我以前從來沒想過斌星能當CEO,真的。」趙依芳坦言,「以前就覺得她是一個小姑娘,沒想到能夠獨當一面。」


聊起傅斌星的成長,趙依芳感慨甚多。「我當時在體制內很忙,出來創業也很忙,所以沒什麼時間管她。我經常和她講,媽媽有三種,一種是賢妻良母、盡心盡責的媽媽;一種是不管家庭、不管孩子、不管事業,只愛自己的媽媽;我說我是第三種,榜樣媽媽,我拼自己的事業,給你做榜樣,你慢慢就會懂的。」


正是因為如此,傅斌星自小便很獨立。18歲,傅斌星獨自一人奔赴英國留學,先後獲得會計和管理學學士、電影商業碩士學位。在很多人看來,傅斌星是最省心的「二代」——讀相關專業,學成歸來後接手家族企業,一切順理成章。只有趙依芳知道,女兒是經歷過一段「蛻變期」,才成長為今天的掌門人。



「她畢業以後死活不願意回來接手企業,還去應聘國外其他公司,我和她爸給她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最後是她爸把她『拖』回來的。」趙依芳笑道,「回來進公司以後她還哭過,覺得媽媽給她的工作壓力太大了。」


2007年回國以後,傅斌星從最基層的業務做起。趙依芳讓她跟著學習海外發行,當時去海外發行都是帶著DVD,傅斌星默默扛著大包小包的物料,坐長途飛機背到國外,再背回來。


接觸集團業務久了,傅斌星成長迅速。由於她學的是電影專業,便考慮在華策內部啟動電影項目。彼時,華策還未涉足過電影產業。


「當時我們在北京雖然有分駐,但幾乎是沒人的狀態。斌星自告奮勇要去把北京事業部做起來,我就交給她了,沒想到才幾年時間,北京就成了華策最重要的中心之一。」趙依芳回憶。


成為集團總裁之前,傅斌星已經在華策工作了十餘年,一手將華策的電影業務從0到1建立起來,出品了《刺殺小說家》《萬里歸途》等眾多電影,牽頭出品了《下一站是幸福》《以家人之名》《我們這十年》《去有風的地方》等近年大熱的原創劇集。


「華策的人才機制跟軍隊管理一樣,你要拿戰績回來,才能證明自己。」趙依芳說,「這十幾年斌星也是用成績向我證明,她是可以擔當大任的。」


傅斌星對於傳承有著自己的理解,她曾說,「民營企業的代際傳承就是堅守使命,愛惜羽毛、基業長青,不斷為行業、為社會創造價值。」


押注未來

作為亞洲首要的影視界盛事,香港國際影視展的線下展會因疫情已暌違三年。這次去香港,趙依芳見到了眾多許久未見的老朋友,大家聊產業、聊趨勢、談合作,影視行業久違的「人氣兒」又回來了。


行業復甦的跡象越來越多。橫店塞滿了開工的劇組,影視投資人也重新進場,趙依芳明顯感覺到,整個行業的信心都在重新建立。


「雖然行業這些年很有壓力,但我們的路線始終很清晰,就是緊跟國家方針,走高質量發展路線。」趙依芳認為,這輪調整是應該的,也是必然的。


在資本助推下,過去行業發展太快,產生了很多問題,比如估值泡沫化、演員不夠紮實、作品粗製濫造、行業哄抬價格、製作上過度娛樂化、集數過長注水等,從行業長遠來看,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如果企業不自己主動去適應調整,勢必會被淘汰。


趙依芳認為,文化產業要有更大的未來,一定要藉助科技和數位化,以及實現中國影視內容的全球化表達。


趙依芳將華策的未來定位在「科技文化影視集團」:「通常人們講的文化就是說一個故事、拍一個電影,其實它的科技含量是非常高的。近期,ChatGPT引發高度關注。所以,華策影視創辦30多年來,一路上除了講好中國故事,還用了很多的資源和精力去探索影視拍攝的新技術、新未來。」


為此,華策內部也做了很多調整,過去華策的大數據中心一直被定位成職能部門,今年該部門的級別調整為一級戰略部門,更名為「科技數字增長中心」,由董事長、總裁親自帶隊。


「出海」一直是華策發展的重頭戲。


「就影視行業而言,現在在亞洲市場還是韓劇領先,中國的電視劇在海外市場的價格只有他們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中國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在亞洲本來就是一個主流文化,所以在下一輪競爭中最最重要的其實是讓中國影視文化內容被全世界觀眾認可、喜歡。」趙依芳說。


華策堅持內容為王和積聚國際國內優質資源打造平台:內容為王,創製精品影視內容,打好產業基礎,才能實現全球化發展;打造平台,就是以數位化手段,搭建屬於中國影視內容的一站式交易平台,讓全世界在這個平台里做華語優質影視的生意。


華策建設運營的中國(浙江)影視國際合作區搭建了全球化的B2B雲交易平台C-Dramarights,為全球用戶提供最精準化的影視內容服務,讓全世界各個國家的買家都可以在平台上進行交易。


年前,趙依芳的母親突然過世,讓她思考了許久工作與家庭的意義。當問及假如有第二人生,想成為怎樣的自己時,趙依芳沉默良久。


「我還是會創業,我的性格、我熱愛的事情,都是事業。但我會多回家,把家庭兼顧得更好,企業家也要常回家吃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