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製造業起點高於中國,如今為何落後太多?

天擇雜談 發佈 2024-01-15T17:57:58.894148+00:00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的鋼產量只有15.8萬噸,如果當時建4個鳥巢體育場,那全年就連一把菜刀都打不出來了,因為建鳥巢使用的鋼結構總用量為4.2萬噸。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的鋼產量只有15.8萬噸,如果當時建4個鳥巢體育場,那全年就連一把菜刀都打不出來了,因為建鳥巢使用的鋼結構總用量為4.2萬噸。

而1949年印度的鋼產量達到134.7萬噸,是中國的8.5倍。

此時的印度已經獨立兩年了,印度獨立時,印度政府從英國殖民者手中接收了幾乎全部的工業設施,這其中就包括16座軍工廠,這些英國人建立的工廠在當時屬於一流水平。

其實英國人在印度是下了血本的,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就在印度建立了一些現代化的工廠,1928年,當時的國聯就把印度列入到了八大工業國的行列。

雖然英國在二戰中被打殘了,無法再顧及印度,讓印度獨立了,但是印度工業在二戰中沒有受到什麼破壞,所以印度獨立時,其工業水平在第三世界國家絕對屬於高富帥的級別,不弱於世界發達國家,其基礎要比被炸得稀巴爛的日本和德國好得多,更不要說相對於中國了。

然而幾十年過去了,原先領先中國一大截的印度,卻早已被中國甩開了一大截。中國不僅在GDP上遠遠甩開印度,在工業上更是甩開印度幾條街。

中國已經建立了全球最為完善的產業鏈,可以製造大型航母、五代戰機、高鐵、大型盾構機、大型運輸機和大型客機等先進的產品,而印度連像樣的坦克都造不出來,就更不要說五代戰機、航母等先進的產品了。

印度起點高於中國,如今為何落後太多呢?

一是印度政府缺少權威,因為印度建國是跪出來的,而不是打出來的,所以印度政府沒有什麼威信。

中國在歷史上,很多時候是大一統的時代,而印度沒有經歷過大一統的時代,印度更像是一個純地理的概念。

在印度這個區域內,分布著大大小小上百個土邦,即使是在阿育王朝和孔雀王朝時代,中央政府也無法有效約束這些土邦。

中央政權與土邦之間的關係,有點類似於春秋末期各諸侯國和周王朝的關係,各諸侯國根本不把周天子當回事。

印度的土邦領主都是世襲的,並不是中央政府任命的,所以土邦領主的合法性,和中央政權沒有關係,這些土邦領主之所以臣服阿育王朝和孔雀王朝,只是因為阿育王朝和孔雀王朝比較強大。

一旦王朝弱了,這些土邦就會造反,如果造反打不過中央政府,土邦就會臣服,如此周而復始。

所以說,印度這塊區域從來沒有真正統一過,真正使印度相對統一起來,反而是英國的殖民統治造成的。

英國打敗西班牙後開始經營印度,並成立了一個牛逼的東印度公司。東印度公司建立了自己的軍隊。

東印度公司剛到南亞時,處於末期的莫臥兒王室,覺得這幫英國佬很能打仗,於是就開始合作,腐朽的莫臥兒王室自17世紀中期,就開始淪為英國人的傀儡,這一點和大清王朝有點類似。

莫臥兒王室在1858年被徹底廢黜,英國人開始名正言順地殖民印度,並建立了印度的疆界、貨幣、稅收、法律、國防等一系列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制度。

印度的買辦都是接受英式教育長大的,並成為印度的精英階層,而印度國大黨實際上就是英國在印度的買辦,只不過隨著英國的衰落,這個買辦脫離了英國,使印度成為獨立的國家。

相對於槍桿里出政權的新中國來說,印度這個中央政府確實是底氣不足,當然也就無所謂什麼權威了,印度政府只能沿用英國人的辦法統治印度,利用地頭蛇來對基層實施管理。

從1947年至今,印度仍然採取這種管理模式。

建國之初,印度以語言將整個國家劃分為16個邦,所以現在的盧比上印著包括英語在內的17種文字,這就意味著各個邦都有各個獨立的文化圈子,各個邦實際上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王國,各個邦之間的經貿往來,甚至要交關稅。

印度名義上是共和制的國家,實際上仍舊是聯邦制,各個邦擁有很大的權力。

印度的政治體制可以用支強幹弱的形容,這就好比一棵樹,樹幹不粗樹枝粗,這在經濟建設上就帶來一個嚴重的問題:舊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本無法改變。

事實上直到今天,印度也沒有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土改,國家所掌握的土地,僅占全國總量的13%左右。其餘的土地主要集中在地方豪強手中。

比如人均面積最少的比哈爾邦,占人口總數不過4.1%的地主,卻占有了全邦可耕地面積的25%。

土地和人口是一個邦的經濟基礎,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地方豪強手中,印度政府無論是修鐵路、建高速、建廠房,都將是寸步難行。

尤其是在經濟落後的印度北部,地方豪強的權威遠高於中央政府,所以印度政府雖然在國際上左右逢源,既可以得到美國以及西方國家的青睞,也可以得到蘇聯的青睞,但是工業就是發展不起來。

1991年蘇聯解體以後,由於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援助國以及出口市場,使得印度中央政府的權威性進一步下降,中央政府不得不進一步放權,印度國內邦的數量由建國時的16個,增加到現在的28個,外加7個中央直轄區。

一個國家內部省級行政級別數量的大幅度增加,是中央政府權威衰落的典型表現。

比如印度政府原來準備建設100個經濟開發區,主要用於發展製造業,而實際數量有250個經濟開發區,但這些經濟開發區都是清一色的服務業、IT和金融行業這些來錢快的產業,踏踏實實做製造業的一個沒有。

印度工業占GDP的比重一直在22%左右徘徊,根本上不去,而中國工業占GDP的比重達到33%左右,遠遠高於印度。

與中國長期面臨蘇聯以及西方國家封鎖相比,印度可以同時獲得世界發達國家的技術和設備支持,但是印度軍工就是發展不起來,印度的LCA戰鬥機、阿瓊主戰坦克等武器裝備千呼萬喚始出來,但是面臨生產即落後的局面,連印軍自身都不想要國產的武器,就更別說出口了。

二是印度的種姓制度制約了製造業人才的培養。

大家對印度的種姓制度並不陌生,印度社會存在四大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在這四大種姓以外,還有被排除在種姓制度這外的賤民,也成為不可接觸者。

各種種姓裡面還可以分出亞種姓,亞種姓裡面又分出亞亞種姓,印度種姓細分的程度比現代工業目錄還要細緻。

其實在世界各國的歷史上,都曾有過類似的等級制度,比如中國元朝將人分為四等,古代埃及將人分為七等,其劃分方法和印度差不多。

但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等級制度,隨著社會的進步已經非常淡化了,然而印度的種姓制度已經宗教化、儀式化、極端化了,在印度社會中很難根除,這與英國人有關係。

英國人在印度其實並不多,比如在1914年的時候,英國政府在印度派駐的官員,外加士兵總共不到八萬人,而他們要統治印度3億人的人口,難度非常大。

不過這難不倒英國人,英國人採用包稅制解決這一難題,也就是英國政府把地方基層的治權承包給地主豪強,地方豪強在印地語中叫柴明達爾

地方豪強怎麼管理地方英國人不管,地方豪強只需要徵到稅收,然後和英國人按照一定比例分成就行,地方豪強強化了種姓等級制度,將人分成三六九等。

印度獨立後雖然廢除了種姓制度,然而僅僅是名義上的廢除,根據統計,印度種姓最高的婆羅門人口不足總人口的4%,卻占有7成的司法職務和超過一半的國會席位。

英國人說印度其實最多只有1億人口,因為剩下的那些人壓根不算人。

很多人不知道,印度海軍的艦船上除了軍官和士兵之外,還有一群干雜活的雜役,官兵們直接稱他們為奴隸(slave),軍艦上壓根沒有給他們準備任何生活設施,隨便一個角落一條被單就解決了。這些人便來自於剩下的那13億人。

所以印度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反應到教育上就是頭重腳輕,有錢的人家接受精英教育,窮人接受國家提供的免費教育,而印度用於免費教育的經費少得可憐,根本培養不出人才。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4年的報告,印度是世界上文盲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年人文盲人口達2.87億,占全球文盲人口的37%。

基礎教育不到位,直接導致很難找到合格的產業工人,即使工程師再厲害,但是畫出的圖紙工人看不明白也枉然。

雖然基礎教育對於高種姓家族不是問題,然而高種姓家族的孩子根本不會選擇工科,在印度的傳統文化中,手藝人是低賤不可接受的。

高種姓的婆羅門就認為,任何流汗的活動都是不體面的,所以我們看到,印度人口眾多,但是印度在奧運會上很少有人獲得金牌,有錢人不屑於體育運動,窮人壓根兒玩不起。

沒有合格的一線工人,工業體系就失去了根基,而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種姓人群,又不願意學習工科,這就使得印度製造業水平根本上不去。

所以長期以來,質量問題一直是困擾印度軍工的頑疾。比如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曾經得到法國達索公司,以及俄羅斯蘇霍伊全程陪護式技術支持,但是經過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修理過的戰機,質量仍然難以保證,這也是印軍喜歡掉戰機的根本原因。

在民品領域也是一樣,印度塔塔集團給蘋果手機生產的外殼,良品率只有50%。要知道蘋果手機外殼的技術並不複雜。

對於複雜的產品,印度即使能生產,良品率也很低,當然也就不可能賺錢了,所以印度的手機市場基本全是國外的品牌。

當然制約印度發展的因素還有很多,今天就不再細說了。

所以說我們不要小看印度,但也不要害怕印度,因為印度的困境一時解決不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