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抗戰青年會:勇於挑戰陳說,不被外文材料「牽著走」

澎湃新聞 發佈 2024-01-16T08:08:38.855493+00:00

2023年4月8-9日,由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共同主辦的「第十屆抗日戰爭史青年學者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入選本次研討會的論文有35篇,是經過匿名評審程序從180多篇投稿中產生的。

2023年4月8-9日,由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共同主辦的「第十屆抗日戰爭史青年學者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入選本次研討會的論文有35篇,是經過匿名評審程序從180多篇投稿中產生的。參與本次會議的青年學者和特邀嘉賓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範大學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抗戰史研究領域的新生力量和知名專家齊聚一堂,共同迎來了抗日戰爭史青年學者研討會的十周年。

與會學者集體合影

論壇開幕式由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黨委書記耿向東研究員主持,《抗日戰爭研究》主編杜繼東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皓教授致開幕辭。

研討會開幕式

耿向東教授主持開幕式

杜繼東回顧了抗日戰爭史青年學者研討會的宗旨與初心,指出青年會旨在不斷發展壯大抗日戰爭研究的青年隊伍,推動更多人關注和參與到抗日戰爭史研究中來。他強調,學術研究貴在創新,而要創新,首先必須全面了解抗日戰爭研究的學術史,要深入分析相關論著與作者研究主題之間的關係,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登高望遠。

《抗日戰爭研究》主編杜繼東研究員

張皓介紹了歷史學院的百餘年學術基礎和濃厚的史學研究氛圍,特別是近年來在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方面取得的成績。他對各位專家和青年才俊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並預祝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皓教授

本屆抗日戰爭史青年學者研討會繼續貫徹「論文就是一切、討論就是一切」的宗旨,在組織形式上延續往屆不設論文宣讀環節的慣例,直接進入論文點評、討論環節。研討會不設分會場,每場專家評議結束後預留自由發言環節,所有學者全程與會,充分交流。在為期兩天、總共八場的討論中,青年學者圍繞論文互相辯難,特邀專家犀利點評,現場氣氛熱烈真摯。

第一場討論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王建朗研究員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王釗、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文理學院李金操、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趙耀虹、浙江大學歷史學院丁書穎圍繞世界史視域下的中國抗戰,分別就英國與新四國銀行團、「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太平洋國際學會調查項目和抗戰時期英國對華宣傳等問題進行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張俊義研究員、侯中軍研究員分別評議。

第一場討論現場

第二場討論由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張皓教授主持。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趙諾、山西大學近代中國研究所賀翕、山東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齊曉燕、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楊曦圍繞抗日根據地的建設發展,分別討論了抗戰初期中共華北地方黨組織的演變、山西抗日根據地民眾動員與地權變動、八路軍一一五師入魯、1943-1946年太行革命根據地的反特運動等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周祖文和高瑩瑩進行點評。

第二場討論現場

第三場討論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杜繼東研究員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張醒世、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孟祥斐、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仝宏博、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許浩、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王涵聚焦於戰時國民黨和國民政府,分別就閻錫山對察哈爾事變的因應、國民政府國防工事線的修築、全面抗戰初期重慶市商會的改組、抗戰後期國民黨新疆省黨部、1944-1946年蔣介石與桂系關係演變等問題展開討論,引發了與會者的關注和熱議。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羅敏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馬曉娟進行點評。

第三場討論現場

第四場討論會由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瞿駿教授主持,圍繞抗戰時期的中共這一主題展開研討。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秦澤、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溫程、南方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英俊、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郭洋和朱時宇分別對抗戰時期菲律賓華僑對中共的援助、皖南事變前後莫斯科對國共關係的介入、中共對李濟深的統戰工作、中共鄂豫邊區抗日武裝的建立、1944-1945年新四軍發展江南等主題進行匯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吳敏超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張雙智副教授進行評議。

第四場討論現場

4月9日上午,舉行第五場討論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汪朝光研究員主持。清華大學歷史系李俊傑、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黃河、中山大學歷史學系鄭小紅、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鄭迎陽、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黃卓賢從經濟史視角切入,圍繞抗戰時期的中美桐油貿易、中國興業公司、福建出口茶葉的運銷統制、國民政府的煤炭管理、獻金獻糧運動各抒己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李學通研究員、潘曉霞研究員進行點評。

第五場討論現場

第六場討論會由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黃道炫教授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黃聖煌、福建社會科學院海峽文化研究中心梁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鄭鑫、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羅蕊從國際視角對抗戰時期諸多問題展開考察,涉及錦州中立區案、1932年日本基督徒訪問團訪華、1943年日汪「收回使館界行政權」事件、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對在華盟國僑民的措置等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劉萍研究員、王來特進行評議。

第六場討論現場

第七場討論由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臧運祜教授主持,集中探討抗戰時期的日偽這一議題。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郭夢思、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馮希、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吳志山、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袁凱琳分別介紹了偽滿「產業開發五年計劃」、日本對上海橡膠工業的侵入、1937年關東軍的「晉察綏作戰」、日偽時期蘇南「清鄉區」的田賦徵收的研究並提出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卞修躍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徐志民研究員進行點評。

第七場討論現場

第八場討論會由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朱漢國教授主持。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呂珊珊、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柏冠冰、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朱漢傑、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沈傑主要從社會文化視角對抗戰時期的諸問題進行考察,涉及抗戰時期溫台地區的道教改革、私立朝陽學院易長風潮、淪陷區青年奔赴後方、1943年新綏公司資助邊疆學生赴內地大學升學等事件。《史學月刊》編輯部張秀麗、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孫會修進行評議。

第八場討論現場

4月9日下午,在八組緊張而熱烈的討論結束後,研討會進入綜合討論和閉幕式環節,由《抗日戰爭研究》主編杜繼東研究員主持。與會專家學者對抗日戰爭史研究的前景進行展望,並對青年學者的研究方向給予建議和鼓勵。

卞修躍提示與會學者,抗日戰爭史研究應該更多地直面軍事史,見到更多「戰場上的人」。

臧運祜教授感慨十年樹人,《抗日戰爭研究》雜誌社十年內主辦十次抗日戰爭史青年學者研討會,實現了一份期刊一項研討會培養一大批抗戰史研究人才的學界盛舉。他寄語青年,抗戰史研究要考慮在中國社會科學研究「三大體系」中的位置,要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抗日戰爭史觀。

朱漢國強調文章的體例問題,主張青年人寫文章題目不要太大,有些文章「帽子」完全可以摘掉,重點圍繞冒號後面做文章。

黃道炫要求青年學者的研究要注重創新,勇於挑戰陳說,要有獨立的見解和選擇,做到「文章處處要有亮點」。

會議現場

與會專家們認為,近年來青年學者在抗戰史研究領域充分利用新工具、新材料和多國語言能力,在搜集外文檔案上有了紮實的進步。但也應注意到,在使用外文史料上應當堅持中國學者的立場和見地,不能被外文材料「牽著走」。此外,還應提升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注重不同國家文字翻譯時的細微差別。青年學者們在談及參與此次研討會感想時,紛紛表示在交流討論過程中極大開拓了視野,收穫良多。最後,由張皓教授做大會總結髮言,代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對所有參會專家和青年學者表示感謝。

(本文首發於「抗日戰爭研究」微信公眾號,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略有改動,現標題為編者所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