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古都金陵地—小丹陽

啊要辣油呀 發佈 2024-01-16T10:04:22.268843+00:00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當陳後主還摟著貴妃張麗華在結綺樓頭尋歡作樂時,大將韓擒虎已經從朱雀門打進了建康城,韓擒虎活捉陳叔寶與張麗華;賀若弼焚燒西掖門,蕩平城池,建康城一片廢墟。隋王朝要把這個六朝金粉之地變成耕墾之地、畋牧之區。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當陳後主還摟著貴妃張麗華在結綺樓頭尋歡作樂時,大將韓擒虎已經從朱雀門打進了建康城,韓擒虎活捉陳叔寶與張麗華;賀若弼焚燒西掖門,蕩平城池,建康城一片廢墟。隋王朝要把這個六朝金粉之地變成耕墾之地、畋牧之區。接下來的兩三年內,隋王朝對陳朝統治的江南行政區划進行大規模的調整:廢掉丹陽郡(治所在建康城),撤掉建康縣(縣衙在建康城),將建康縣、秣陵縣、同夏縣併入江寧縣,廢掉丹陽縣,新建溧水縣。從此中國的版圖上就有了溧水縣。

南宋《景定建康志》:「溧水,次畿縣,隋開皇中析溧陽、丹陽置。屬蔣州。」

元《至正金陵新志》:「溧水州,在宋次畿縣,隋開皇中析溧陽、丹陽置。」

明萬曆《溧水縣誌》:「隋開皇九年廢丹陽郡,置蔣州,溧陽隸之。十二年析溧陽西北境及丹陽故地置溧水。仍隸蔣州。」

《中國古代地名大詞典》:「丹陽縣,秦置,隋廢入溧水縣。唐復置,尋省入當塗。《九域志》當塗縣有丹陽鎮,即故縣也。」

這些記載都表明隋朝新建的溧水縣,土地由兩大塊組成:一塊是溧陽分割出來的,一塊是原丹陽縣。但是,溧水哪些地方是溧陽分割過來的,哪些地方是丹陽縣故地,由於資料的缺失,今天已很難準確地說清楚,我不揣鄙陋,談一點我的看法。

溧水縣的主要部分應該是丹陽故地。因為丹陽縣是撤銷了建制,整個縣劃歸溧水,即《中國古代地名大詞典》中說的「廢(丹陽縣)入溧水縣」。《景定建康志·丹陽辨》中也說「平陳以後,廢丹陽郡而置溧水縣」。丹陽縣與溧水縣,這一「廢」一「置」,足見二者之間深刻的淵源關係。而溧陽縣仍然保留,僅是「析西北境」,即劃出了西北一部分給溧水縣,所以新建的溧水縣境內,丹陽故地的面積肯定要遠遠超過溧陽縣分割的面積。

唐王朝建立以後,在武德三年(620),也就是在溧水建縣的第三十個年頭,行政區劃又有新的調整:撤銷江寧縣,江寧縣城改成揚州治所;割江寧、溧水復置丹陽縣,江寧縣改名為歸化縣。這次丹陽的復置並非完全恢復舊貌,縣名仍其舊,但地盤是新的,有從溧水分割的土地,但更多的是從江寧分割的土地(因為這次是廢江寧縣)。唐武德三年之丹陽縣已不同於隋前之丹陽縣,丹陽故地仍有一部分留在溧水境內。

宋《景定建康志》援引南朝山謙之《丹陽記》雲,「縣東有廬山,與丹陽分界。」既然東廬山是南朝時丹陽縣與溧陽縣的分界山,那麼東廬山以西應該屬丹陽縣,東廬山以東應該屬溧陽縣。今天的永陽鎮、洪藍鎮直至柘塘鎮都在東廬山的西面,所以這三個鄉鎮都應該是丹陽故地。明萬曆《溧水縣誌》記載:「甘刺史墓,(縣)南甘泉里,土人掘地得石,上題曰『梁州刺史甘公之墓。』不知其名。」清順治《溧水縣誌》作者從《晉書》查證,「梁州刺史甘卓,字季思,丹陽人。」並且說「溧水其時(晉代)實隸丹陽。

我們再看古丹陽縣的北界:「《地誌》漢丹陽縣北有赭山,其山丹赤,故因此名郡。《環宇記》也名赤山,唐天寶中改名絳岩,一名丹山,丹陽之義出此」「絳岩山,一名赭山,在句容縣西南三十里」(宋《景定建康志·山川志》)。這個赭山(絳岩山)在丹陽縣北境、句容縣的西南三十里的地方。由此我們可知,古丹陽之北連句容縣,由句容縣城向西南三十里即為丹陽境內。而今天的東屏鎮地處溧水東北面,正與句容縣之西南接壤,毫無疑問,東屏鎮原屬丹陽故地。

隋朝以前,丹陽縣治在小丹陽鎮,縣域面積很大,北接句容,南面到丹陽湖,西橫山也在丹陽縣境內。「橫山,《丹陽記》:『丹陽縣東有橫山,連亘數十里。』又曰橫望山,四面望之皆橫故有是名」(宋《景定建康志·山川志》)。今天的石湫鎮在橫山西北面,鄰近小丹陽,正處在古丹陽縣範圍內。今天溧水的八個鄉鎮中,我可以肯定地說,永陽鎮、東屏鎮、柘塘鎮、洪藍鎮、石湫鎮這五個鄉鎮都是隋朝從丹陽划過來的。

溧水其餘的三個鄉鎮中,白馬鎮可以肯定是從溧陽割出的,白馬鎮在東廬山之東,在古丹陽縣界外,又與溧陽縣相連,毫無疑問,隋開皇十一年之前白馬鎮屬溧陽縣。而晶橋鎮與和鳳鎮隋前是何歸屬,因為缺少佐證材料,我不敢妄下定論,但根據目前這兩個鎮所處的地理位置與當地的方言來看,很可能屬溧陽縣。除此以外,明代由溧水析出的高淳縣,也是隋朝由溧陽縣分割給溧水縣的。

因為溧陽縣治所漢代設在高淳固城,《景定建康志》記載,「溧陽舊治在溧水縣東南九十里。」南宋紹興年間,在固城湖邊發現了東漢「校官之碑」,校官碑是為頌揚溧陽縣長潘乾興辦教育而樹立的,《景定建康志》認為「紹興中得漢校官碑於溧陽固城之旁,知其為漢縣治。」既然固城是古溧陽治所,那麼以固城為中心,固城周邊相當範圍的區域都屬溧陽。因此可以推知高淳縣大部分面積是從溧陽分割過來的。

可以得出結論:自明弘治四年(1491)高淳縣從溧水縣分出以後,溧水境內還保留的當年由溧陽分割過來的土地,僅剩下了今天的白馬鎮,可能還有晶橋鎮與和鳳鎮。其他區域都屬丹陽故地,也就是說,今天的溧水縣大半屬古丹陽縣。我們在論及溧水與溧陽的淵源時,無論如何不能忽略了溧水與古丹陽縣的深刻的淵源關係。

小丹陽鎮是個赫赫有名的古縣城,這是秦始皇當年帶著丞相李斯到過的地方。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清清楚楚地寫著:「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左丞相李斯從,過丹陽,至錢唐。」這裡的丹陽正是小丹陽。

小丹陽就是古丹陽縣,《三國志·吳書十一》:「呂范後從孫策破廬江還,俱東渡,到橫江、當利,破張英、於麋,下小丹楊、湖孰,領湖孰相。」這裡的小丹楊就是小丹陽,丹陽也寫作丹楊。我們再看《晉書·陶回傳》中的一段記載,「(蘇)峻將至,(陶)回謂(庾)亮曰:『峻知石頭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陽南道步來,宜伏兵要之,可一戰而擒。』亮不從,峻果由小丹陽經秣陵。」秣陵、湖熟、小丹陽,這些溧水人耳熟能詳的地名,在隋代以前的史籍中反覆出現,引文足以說明小丹陽這個名字古已有之。小丹陽不僅是指丹陽鎮,隋以前丹陽縣也叫小丹陽。

丹陽縣為什麼稱作小丹陽呢?這是為了和丹陽郡區別,丹陽縣是丹陽郡的轄縣,郡與縣同名丹陽,郡大縣小,所以丹陽縣就叫小丹陽。「由金陵鎮南三十里與太平當塗接界,有市井宛然古治所,其地名丹陽,或呼小丹陽,即其地也。前史稱小丹陽者,當時有丹陽郡,史文例書縣名,不出縣字,故《吳志》《晉書》皆稱小以別之」(元《至正金陵新志》)。秦、漢實行郡縣制,郡轄縣,人們習慣稱縣名時不帶縣字,如溧水縣稱作溧水,為了將丹陽縣和丹陽郡區分開來,就稱丹陽縣為小丹陽,小丹陽也是丹陽縣的別稱。

漢代元朔初(公元前128),這裡是丹陽侯劉敢的封地,東漢時建丹陽縣。《景定建康志》:「丹陽縣,後漢為縣。晉封孫韶丹楊侯,南朝復為縣,隋廢。」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縣,《中國地名大詞典》甚至認為丹陽縣建縣時間更早,不是東漢,而是秦朝。隋開皇中廢丹陽縣,唐武德時復建;唐貞觀七年(633)再次被撤銷,土地一半入當塗一半入江寧,古丹陽縣退出了歷史舞台。古丹陽縣的歷史雖然結束了,但前此後此,小丹陽仍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南京是天下聞名的六朝古都,在以南京為都的六個朝代中,小丹陽無論在哪個朝代都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

秦統一天下後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金陵邑為鄣郡。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辭海》錯為元狩二年)廢鄣郡,置丹陽郡。丹陽郡管轄宛陵、於潛、江乘、春谷、秣陵、故鄣、句容、丹陽、石城、湖熟、陵陽、溧陽、歙、涇、宣城、黟、蕪湖等十七個縣,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三國時孫權將丹陽郡治所改在建業,隋平陳後廢丹陽郡,置蔣州。隋大業初年復置丹陽郡,但此時丹陽郡領地已大為縮小,僅轄江寧、溧水、當塗三縣。天寶元年(742)丹陽郡治所移至潤州(今鎮江市),或者說將潤州改作丹陽郡,轄地有丹徒、丹陽、延陵、句容、江寧、金壇六縣。

在丹陽縣撤銷了一百多年後,天寶元年的丹陽郡(潤州)領地內又出現了丹陽縣,這是怎麼回事?是不是原來的丹陽縣又恢復了?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此丹陽縣非彼丹陽縣。

這個新丹陽縣原是曲阿縣。曲阿,古代叫雲陽,秦屬會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史官奏,雲陽有王氣,鑿北岡使曲厭之,因名曲阿」(《至順鎮江志》)。漢嘉禾三年復曲阿為雲陽,屬吳郡;晉太康年間,雲陽縣又改為曲阿縣,屬毘陵郡;至唐天寶元年才改名為丹陽縣,屬丹陽郡。這個丹陽縣就是今天的江蘇省丹陽市,或稱鎮江丹陽,今天的人也稱之為大丹陽,這是為了和小丹陽有所區別。「天寶元年,始改潤州為丹陽郡,又改曲阿縣為丹陽縣,皆非兩漢六朝之丹陽也」(《景定建康志·丹陽辨》)。因而,此丹陽與溧水不沾親帶故。

丹陽,不論是其地名還是其歷史都比較複雜,宋代已有人弄不太明白,《景定建康志》專門收錄了《丹陽辨》一文來辨析這個問題:一辨其字,丹陽也可寫作丹楊,辨其得名淵源;二辨其地,全國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不止一處,可分為荊州丹陽、雍州丹陽、揚州丹陽;三辨其治,由治所的變更來分析丹陽郡與丹陽縣的歷史沿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