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榮為什麼不肯出兵救項梁?忘恩負義,沒有大局觀!影響深遠!

文史重讀 發佈 2024-01-16T14:25:34.838631+00:00

大家好,我是讀者。關注我,帶你走進一個不一樣的文化歷史世界。上一講談到項梁在東阿城下擊敗章邯,解了田榮之圍,田榮卻因為氣不過齊人立了田假為王,當下撇下項梁,回國奪權去了。劉邦、項羽第一次聯合作戰,作為項梁的偏師,屠殺城陽。項梁則親率主力,咬住章邯不放。

大家好,我是讀者。關注我,帶你走進一個不一樣的文化歷史世界。

上一講談到項梁在東阿城下擊敗章邯,解了田榮之圍,田榮卻因為氣不過齊人立了田假為王,當下撇下項梁,回國奪權去了。劉邦、項羽第一次聯合作戰,作為項梁的偏師,屠殺城陽。項梁則親率主力,咬住章邯不放。

追北

這是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秋七月,連日大雨,《資治通鑑》記載「武信君獨追北」,這並不是說章邯往北方逃,項梁往北方追。事實上,章邯是向著東南方向敗逃下去的,剛好和他當初追擊田榮的行軍路線相反。「追北」的意思不是向北方追擊,而是追擊敗軍。

為什麼明明向著東南方發起追擊,卻要說成「追北」呢?講一個文字學的小知識,這是因為「北」在這裡並不是方位詞,而是表示「後背」的「背」。

文字的發展,有一個字數越來越多的過程。原先沒有「背」這個字,只有「北」。「北」是一個象形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的寫法就像是一幅小畫,畫的是兩個人背靠背。所以,背靠背,或者後背,就是「北」這個字的本義。如果兩軍打仗,失敗的一方轉身就跑,勝利的一方緊追不捨,那麼後者只能看到前者的後背,所以「追北」的意思就是追著對方的後背打。

後來「北」字主要用來表示方位,再要表示後背的話,人們就給它加上了一個月字旁,變成了「背」。月字旁的舊稱叫「肉月旁」,和月亮沒關係,和肉有關係,因為這個偏旁其實並不是「月亮」的「月」,而是小篆寫法的「肉」。

人的後背也好,動物的後背也好,從此都用這個加了肉月旁的「背」字來表示了。肉月旁的字,大多數都和肉有關,比如胳膊、胸膛、膀胱、臟腑、腿腳、肝膽、腸胃…文字就是這樣分化和演變的。

話說回來,項梁一路追亡逐北,追到濮陽的時候,和章邯再次交戰,又贏了一仗。章邯轉為守勢,聚攏敗軍,堅守濮陽城,在城外開鑿護城河。《史記正義》有解釋說,濮陽縣北臨黃河,章邯挖溝引黃河水,形成了易守難攻的局面。

章邯的軍事生涯充滿了各種隨機應變。從他在咸陽建議秦二世赦免驪山刑徒開始,一直都是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幾乎每一戰都能打出新花樣來,攻有攻的奇謀,守有守的妙計,贏可以贏得滿盤通吃,輸可以輸得有條不紊。攻守之間,盡顯高手風範。

攻定陶

接下來,《資治通鑑》的記載是:「沛公、項羽去,攻定陶」,直譯過來就是:劉邦、項羽扔下濮陽不管,轉而進攻定陶。這就讓人看不懂了,追擊章邯到濮陽的不是項梁麼?劉邦、項羽聯合屠滅城陽,城陽在濮陽西邊,距離並不算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首先要怪司馬遷。從東阿之戰到濮陽之戰,《史記》的不同篇章說法不一,這當然會讓司馬光很為難。司馬光彌合不了其中的矛盾,而《資治通鑑》作為編年體史書,對同一件事只能採錄唯一的說法,破綻就這麼暴露出來了。

這場戰爭究竟是如何發展的,大致可以推斷的是:項梁獨自率軍和章邯對峙,劉邦、項羽在屠滅城陽之後,有可能分兵西進,加入過濮陽圍攻戰,但沒能得手,劉邦、項羽聯軍從城陽南下,進擊定陶,但同樣沒能得手,於是引兵向西,打到雍丘。

雍丘的位置,大約在今天的河南省開封巿杞縣。之所以叫杞縣,是因為這裡曾經是西周年間杞國的都城,「杞人憂天」的那個杞國。雍丘的所有權幾經變遷,先後隸屬於宋、鄭、韓、魏,最後被秦國奪取,設置雍丘縣,隸屬碭郡。但不知道為什麼,雍丘縣明明隸屬於碭郡,劉項聯軍卻在這裡遭遇了三川郡守李由。

李由是李斯長子,就任三川郡守,一度堅守滎陽,抵抗住了吳廣的大軍強攻,熬死了吳廣,又熬死了陳勝。在重壓之下險死還生,不知道怎麼離開轄區,去了東鄰碭郡,直面劉邦、項羽。

新三人組

項梁那邊,壓力不斷加重,因為秦軍不斷增兵,章邯看上去困守濮陽,實則好整以暇,在不聲不響之間養精蓄銳。項梁也許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前進之路被阻斷在濮陽,這終歸是不爭的事實,而要突破阻礙,當務之急就是就近向齊國求援。

於是,項梁三番五次派遣使臣,請求田榮出兵。按說項梁才救了田榮的命,田榮正應當知恩圖報,但在田榮看來,國際局勢已經變了,原則問題沒有談判的餘地。

那麼,什麼才是原則問題呢?

田榮在東阿解圍之後,立即殺回齊國大本營。這確實應了兵貴神速的道理:田假那邊新近組建的領導班子,一切都還來不及安排,就被田榮打了一個措手不及。《資治通鑑》對三人組的下落,交代得稍微有點草率,漏掉了田角。從《史記》的記載來看,田假逃亡楚國,田角逃亡趙國,田間當時正巧在趙國辦事,索性就留在趙國不敢回去了。

田榮拿出了撥亂反正的架勢,既然以田儋為正統,田儋又是英勇戰死的,那麼繼任者理所當然必須是田儋的兒子。於是,田榮立田儋之子田巿(fú)為齊王,自己擔任丞相,親兄弟田橫擔任將軍,迅速平定了齊國各地。

這就是齊國高層班底的最新三人組:田巿、田榮和田橫。但田巿拿不了多大的主意,國家大事基本都要聽表叔田榮的。

貴族風範

馬上就有了一樁國家大事需要拿主意:章邯別看在項梁手下打了兩次敗仗,但勝敗乃兵家常事,高明的指揮官敗亦有道,總可以迅速站穩腳跟,恢復實力。章邯就是這樣,在濮陽利用地理條件,引黃河水為護城河,整軍經武,使項梁很為難。項梁頻繁派出使者,請求齊國出兵幫忙。田榮的回答是:「出兵沒問題,但有條件,只要楚國殺了田假,趙國殺了田角、田間就行。」

這段外交活動的經過,《史記》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楚國這邊,是以楚懷王的名義做出表態的,說田假是楚國盟國的國王,窮途末路的時候投奔過來,如果這時候殺了他,豈不是不仁不義麼?

在《史記·田儋列傳》裡,這些話是楚懷王說的,在《史記·項羽本紀》裡,這些話是項梁說的。不知道這個時候的楚懷王到底有多大的發言權,是不是還只能做項梁的傳聲筒。但粗略可以判斷的是,楚懷王和項梁確實都會拒絕田榮的要求。

因為在傳統貴族的世界裡,大人物外出逃亡簡直就是家常便飯,全世界默認的規則就是來者都是客。如果迫於壓力就把客人宰了,道義上實在說不過去。

前邊講過,秦昭襄王為了替范睢出氣,扣留平原君,向趙國索要魏齊的人頭,搞出了好大一場風波。平原君死活不鬆口,趙孝成王要抓魏齊,沒想到虞卿寧可辭官不做,也要帶著魏齊一起逃出國境,到魏國找信陵君幫忙。折騰到最後,誰都沒把魏齊交出去,魏齊最後也顯示出了幾分貴族心氣,以自殺給整件事收場。

現在楚懷王是楚國王族之後,正是因為這份血統才被推上了國王寶座。項梁出身於名將世家,同樣憑著這份血統收穫了強大的民意支持。所以他們的所作所為,就算心裡再不情願,繃也要繃出那份傳統的貴族情操。趙國那邊也不例外,張耳、陳餘擁立了趙國王族後裔趙歇,那麼要想贏得民意,就該學平原君和虞卿那種先賢典範,否則跟民意所痛恨的暴秦,還有什麼區別呢?

但田榮還不死心,又派人來楚、趙兩國做思想工作,話是這麼說的:「人如果被毒蛇咬了,那麼咬了手就砍掉手,咬了腳就砍掉腳,因為只有做了這樣的犧牲,人才能活下去。如今田假、田角、田間對於你們楚、趙兩國而言,重要性遠遠比不上手腳之於人,為什麼就不能殺呢?

一旦秦人恢復了統治,咱們這些造反的人通通得死。」言下之意是,留著田假三人組不殺,反秦陣營就聯合不起來,勝算就不會高。等將來大家都被秦軍消滅了,田假他們還不是一樣會死麼?眼下項梁和章邯兩軍對壘,

戰事正吃緊呢,為什麼不能以大局為重,殺掉這三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呢?

如果拿人命來算經濟帳,田榮的話倒也在理。後來劉邦遇到過同類問題,拿出流氓嘴臉輕輕鬆鬆就化解掉了,但楚、趙兩國終歸不是流氓出身,跨不過道德門檻,硬是不答應。田榮被激怒了,不管什麼大局不大局的,反正齊國就是不出兵。

田榮的這個決定,影響不但巨大,而且深遠。

但我們暫時需要離開濮陽戰場,看一看咸陽那邊的情況。天下已經亂成這個樣子了,咸陽的最高決策層到底都在忙什麼呢?我們下一講再見。

上期回顧:章邯的破局之道,出奇制勝,力挽狂瀾,死掉了兩位國王!

歡迎關注,點讚,評論,轉發!下期再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