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面實力不遜於日本,為何大清在甲午戰爭中卻一敗塗地?

沙鷗說一說 發佈 2024-01-16T15:06:27.151251+00:00

在很多人的意識里,清朝士兵是用大刀長矛和日本兵廝殺,其實,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大清並不比日本相差多少。

1895年爆發的甲午中日戰爭,這是中華民族心中永遠的痛。

在很多人的意識里,清朝士兵是用大刀長矛和日本兵廝殺,其實,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大清並不比日本相差多少。

因為,當時日本明治維新也才20幾年,而同時大清也進行了自救的洋務運動。

首先,從經濟上說,關於中日兩國在GDP上的對比,有資料認為中國是日本的5倍,也有其他說法,但我搜索到的資料里,最少也是日本2倍。

在財政收入上,清朝和日本均為8800多兩白銀,日本只比中國略高十幾萬兩,兩國相差無幾。

在進出口上,大清是日本的兩倍多。這反映,當時大清的經濟體量還是遠大於日本的。

在代表當時科技水平的工業生產上,在總的體量上,大清略遜一籌,但在軍事單項上,確勝出日本不少。

我們來看看具體的單項。

在現代交通上,1895年,日本有鐵路3000公里,大清只有500多公里。

在機器紡織上,首先說棉紡,大清四大紗廠有紗錠13萬枚,而日本是38萬枚。這一項日本超過大清。但是在絲織方面又倒過來了,在生絲產量上,日本是3000多噸,大清是5000多噸,大清又反超日本。

在鋼鐵產量上,1994年,張之洞在武漢建立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已經投產,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鋼鐵企業之一,而日本的第一家大型鋼鐵企業八幡制鐵在1901年才投產。

在煤的產量上,當時大清開平煤礦一年產煤就達到49萬噸,而眾所周知,日本缺煤。

在軍工企業上,大清更是遠超日本。

軍事工業:甲午戰前,日本有東京炮兵工廠、大阪炮兵工廠、橫須賀海軍工廠、築地海軍造兵廠等4 大骨幹軍工企業,1893 年,軍工企業合計雇用職工10132人;

中國據零星資料,中國除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金陵機器局四大骨幹企業外,另外還有山東機器局等16個軍工企業。僅福建船政局就有工人 26003人, 21個軍工企業的僱傭人數當大大多於日本。

日本1893 連陸海軍工廠的機器動力共 2205 馬力,而大清的江南製造局一廠 1891 年便有 4521 馬力。

我們再比較造船。1884 年至 1890 年橫須賀廠造軍艦七艘,其中除高雄號外都不到二千馬力。同期福州船政局也造船七艘,其中除廣甲、廣庚外都在 2000 馬力以上,當時福建船政局還可鋼甲艦,日本則沒有這樣的技術。

我們再來看看軍事方面。

就兵員和槍炮數量上來說,大清遠遠多於日本。

大清有兵員100多萬,但是大多數是不堪一戰的八旗兵和綠營兵,但也有相當數量的新式陸軍。

我們來看看清軍的新式裝備:清軍大炮和機關炮總和1733門,日軍大炮294門,炮械比5.9 : 1。清軍洋槍裝備23萬支,12萬參戰部隊槍械裝備率85%。

我們來看看海軍,中日兩國海軍都是傾兩國財力武裝的高科技兵種,清朝進口的外國戰艦在噸位上名列亞洲海軍第一。1887年,日本加速引進新銳戰艦,至清日戰爭開戰,前者性能優異的戰艦噸位已經超越清朝,只能說兩國各有優勢。

但清朝的鎮遠和定遠兩艦是亞洲巨無霸,號稱"遍地球第一等之鐵甲艦",裝備305mm後膛炮。當年兩艦訪問日本,曾引起日本的恐慌。艦上官兵上岸與當地居民發生了互毆事件,最後以雙方相互賠償了事。日本的民間甚至發起捐款來造船應對清朝的鎮遠艦。

但是,清朝為什麼敗了,而且敗得那麼慘?

首先,大清政治腐敗,朝廷內部在「戰」還是「和」上面始終沒有形成統一意見。高層在決策上互相制肘。而日本的戰略意圖相當堅決,指揮統一。

日本作戰目標明確:

1、引誘清軍進入朝鮮,然後日本登陸朝鮮,牽制清朝軍隊。清朝派援軍時,襲擊運兵船,再和北洋水師決戰。

2、如日本海軍取勝,掌握了黃海制海權,日本陸軍便由渤海灣登陸,實施直隸(河北)平原決戰,一舉消滅清朝主力。

3、如海上決戰勝負未分,則以艦隊控制朝鮮海峽,協助陸軍主力占領整個朝鮮。、

4、如日本艦隊決戰失敗,清朝取得制海權,則以日本陸軍主力實行本土防禦,海軍守衛本土沿海。

反觀清軍方面,戰前沒有明確的戰略方針和作戰計劃。由於統治集團主戰、主和意見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組成專門的作戰指揮機構,更無統籌全局的戰略指導。在沒打之前,準備不足,寄希望於俄、英等國的「調停」,繼則在海陸戰端已啟的情況下倉促宣戰。

其次,在指揮系統,軍制等方面,大清雖然有新式武器,卻沒有近代化的建軍思想。軍官素質底下,沒有指揮近代化戰爭的經驗,指揮系統凌亂,軍隊各自為戰。

比如,北洋海軍的提督丁汝昌,原來是太平天國的降將,沒有受過新式海軍教育。帶兵進入朝鮮的陸軍最高指揮官葉志超是伙夫出身,靠不斷平定匪亂而升官,完全沒有受過新式軍事教育。帶領的軍隊是太原鎮總兵聶士成布,也屬於臨時抽調性質。

反觀日本,專門為戰爭組建了第一,第二集團軍,設立大本營統一指揮,相比之下,清軍的戰略戰術還停留在封建社會平叛的水準。

其三、清軍沒有專門的情報系統,情報來源純屬於瞎猜測,導致幾次決策失誤,而日本蓄謀已久,做了充分的情報調研。

日軍占領朝鮮之後進攻鴨綠江,清軍鴨綠江防線崩潰。

日本遼東半島登陸,清軍也不趁日軍立足未穩,殲敵於灘頭,而是放任日軍用十天時間不傷一兵一卒登陸,接著血洗了旅順。

清朝判斷失誤,唯恐祖陵有失,集重兵於東北防守。而對於真正的戰略重地,北洋海軍所在的山東半島僅部署官兵3萬餘人。結果日本在榮成龍鬚島登陸,日軍水陸配合,攻擊劉公島和港內北洋艦隊。北洋海軍向日軍投降,提督丁汝昌等將領先後自殺。

其四、在戰爭爆發前幾年,光緒帝大婚和慈禧太后修圓明園,挪用了不少海軍軍費,導致北洋海軍軍備,尤其是火炮和彈藥上,沒有及時更新,被日本迎頭趕上。

歷史就是這樣,大清深層次的問題不解決,縱使國力或者軍力超過日本,也註定會失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