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世紀時期英國本土新教異端的發展

淮蕊觀史 發佈 2024-01-16T18:28:54.226240+00:00

文|鎧編輯|刺蝟由於大不列顛島距離天主教會統治中心羅馬較遠,教廷始終難以嚴格控制英格蘭教會。中世紀時期,教權至上原則在英格蘭並沒有得到切實貫徹,反而形成了對抗教皇的政治傳統。

文|鎧

編輯|刺蝟


由於大不列顛島距離天主教會統治中心羅馬較遠,教廷始終難以嚴格控制英格蘭教會。中世紀時期,教權至上原則在英格蘭並沒有得到切實貫徹,反而形成了對抗教皇的政治傳統。

威克里夫神學的影響

在教權與王權關係的問題上,英格蘭最初表現出一種二元制的權力結構,在國王詔書與其他政府文件中,通常將「教會」與「王國」二者相提並論。

比如1215年《大憲章》中就有「為了上帝之榮耀,為了教會之尊貴,為了我們的王國之改善」的提法。

隨著王權發展,亨利二世已經意識到有必要對個人進行徵稅,而個人則包括了神職人員和非神職人員。到13世紀後期,王室文件在涉及王權與教會的關係時,出現了新的表述形式。

例如,1266年《凱尼沃思聲明》中就有這樣表述的文字:「王國內的每一位臣民,無論是尊貴的還是卑微的,都應完全並謙卑地順從國王以及國王依法發布的詔書與令狀」。

這表明王權開始有了強化的自覺意識,尤其是民族意識已經促使英國統治者不斷加強對英格蘭教會的控制,世俗權威愈發注重將英格蘭教會同國外教會區分開來,從而衝擊了教權。

在此背景下,牛津大學神學教授威克里夫站在王權一邊,開始對教皇和教會政策的進行思考與批判。

威克里夫出生於約克郡一個富裕家庭,幼年時隨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馬斯·布拉德瓦丁學習。

幾年以後,黑死病的爆發帶走了大主教,但其關於恩典教義的思想,卻極大地塑造了年輕的威克里夫神學觀。

在牛津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後,威克里夫對整本《聖經》做出了一系列的評論,並就爭論由來已久「支配權」與「主宰權」關係問題提出了獨到見解,主要是「奠基於恩典之上的主宰權」觀念。

1366年,教皇烏爾班五世因英王約翰一世曾發誓願意成為教皇的附庸,便要求英國向教廷輸入貢賦。對此,威克里夫開始盡力證明約翰王與教皇之間的契約為無效。

他進而主張,如教會財產被濫用時,國家有處置之權,教皇除根據《福音》而行動外,別無他種權力。

他還認為,英格蘭政府具有神授的責任,以糾正在其領地之內的教會弊端,解除那些繼續在罪中生活的教士們的職位,國家甚至可以沒收教會腐敗官員的財產。

關於教產支配權問題,威克里夫的見解意義深遠,主要在於它與宗教改革運動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繫。

關於神學問題,威克里夫強調義人的屬靈自由,無論是神職人員還是平信徒,在神的眼裡,每個人都地位平等。

他還先於路德提出唯獨因信稱義的教義,這樣就摧毀了中世紀設立於個人和神之間的障礙。

此前,人們相信教皇制不僅對人類宗教生活意義重大,而且作為行使政治統治的手段,也極為重要。

故而,中世紀的歐洲民眾普遍認為,教皇即使是一位惡魔,也是塵世基督教會的基礎。

對此,威克里夫詛咒作為一種政治力量的教皇制竭力通過思想控制手段主宰人類,他的觀點沒有給教皇的在世俗權力留下任何空間。

在他看來,英格蘭教會的舉措,若未經人民同意,便沒有束縛人民的權利。

1380年夏天,威克里夫發表了十二點論據,攻擊傳統的「變體論」,就是反對聖餐禮中餅和酒轉變為基督有形的聖體和寶血的教義。

他宣稱,早期教會認為餅和酒的聖化有效象徵著基督的聖體和寶血,由此基督臨在於聖餐並非是有形的。

與變體論不同,威克里夫主張「同體論」,即承認基督以靈性的方式同在於聖餐禮的餅與酒之中。

不過,這種過於激進的神學主張卻使他失去了多數人的支持。至1382年,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考特奈再次將威克里夫的教義定為異端思想。

14世紀,有英國「詩歌之父」美稱的傑弗利·喬叟開始用英文寫作,這一行為表明通俗語正在成為英格蘭宮廷和英國的受教育階層的通用語言。

此時,城鎮編年史以及行會和公司的記錄也開始用英語書寫。雖然法律報告仍然法文草擬,但經過與法文和拉丁文的鬥爭,法律訴訟有時也會用英文起草。

由於教會官方堅持使用拉丁語,大眾開始呼籲採用白話版《聖經》文本,1382-1384年間,威克里夫將拉丁文聖經譯成英文,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這種現實需求。

這是第一部英譯版《聖經》,對現代英語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

總之,威克里夫的反羅馬教會行動和建立獨立民族教會的改革思想,對14世紀的英格蘭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其追隨者所發動的羅拉德運動,又使新教異端思想深入到民眾之中。

不僅如此,威克里夫倡導的改革主張,還通過英格蘭和波希米亞之間的政治聯盟,傳播到了中歐地區。

他的拉丁文著作更是極大地影響了捷克改革家胡斯和塔波爾派掀起的「胡斯運動」,從而一定程度上動搖了教皇和天主教會的統治基礎。

這樣,威克里夫也被後世稱為「經院哲學的昏星和英國宗教改革的晨星」。

羅拉德派運動的力量

威克里夫神學主張和反教權思想,在英格蘭民間很快流傳了開來,他的追隨者們穿著粗糙的褐色羊毛長袍,身邊沒有便鞋、錢袋和零錢,手裡只有一根杆子,靠著鄰舍們的善心獲得食物和住處。

可是,他們不久就成為這塊土地上反教權主義的重要力量。於是,敵人送給他們一個貶義綽號,叫作「羅拉德派」,意指這個異端群體均是一些「說話含糊不清的人」。

當我們分析威克里夫的神學思想在民間何以能為眾多信眾接受時,我們不能忽略當時英格蘭民族感情增長這個重要因素。

儘管中世紀早期英格蘭皇室會縱容和默許教皇行使司法權,但早在愛德華二世統治時期,他就聲稱,​他在加冕典禮上所塗的膏,可以使其享有靈性的支配權,故而皇室並不認可教皇在英格蘭享有司法權。

也在此時,英格蘭的民眾對教皇的反感尤其強烈,因為「亞維農教皇」完全成為了英格蘭的敵人——法王手中的工具。

期間,教宗出現了「大分裂」,多位教皇並存,儘管他們都聲稱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教會領袖。事實上,這種爭吵無疑削弱了他們的威信和人們對他們的尊重。

加之教會自身的腐敗,這更使威克里夫的反天主教權威的學說易於為民眾理解和接受。

這就是羅拉德運動發生的背景。威克里夫不僅是一位新教思想家,也是一位精力充沛、卓有成效的傳道者。

他鼓勵了一群傳教士或巡迴傳道者在英國各地宣講福音真理,將聖經提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並堅持所有基督徒都可以用他們自己的語言閱讀聖經。

在他的引導下,羅拉德派奉行聖經至上原則,堅持人人都可以得到神的恩典,而不需要神職人員作中介。他們認為,在我們與神的關係中,應當強調個人的虔誠和謙卑。

在聖餐問題上,他們主張聖體同在論,反對變體說,並認為要得到救贖,洗禮和告解都不是必須的,因為禱告、齋戒均無任何聖經上的依據。

史學家約翰·佛克塞將羅拉德派的信仰總結為四條,就是反對聖徒崇拜、反對朝聖、反對聖餐變體論和要求使用英文聖經。

在十三、四世紀的英格蘭,異端思想比人們所承認的更為廣泛,如羅拉德派的支持者廣布於社會各個階層,而他們對教會財富和自命不凡的攻擊,契合了英國上層階級的需要。

因此,即使在激進宗教氛圍中長大的理查二世,也未對羅拉德派採取必要的懲戒措施。

而且,羅拉德派在較低的貴族和紳士中頗受歡迎,那些有政治動機的地主紳士,更希望藉助這一運動去推翻教會,並最終推翻君主政體。

在多方勢力的鼓動下,羅拉德運動抗議教會過度徵稅,實際上成為1381年農民起義的幕後推手。

雖然羅拉德運動被稱為「英格蘭的第一個異端」派別,但是,他們從來就不是一個現代宗教或世俗意義上的有組織運動,只是有著相似信仰的一群人,可每個人的信仰在焦點上和強度上各不相同。

1384年威克里夫去世後,運動趨於沉寂,但其火種一直持續到下個世紀。及至1500年前後,羅拉德派開始復興,1530年左右開始與新教徒的力量合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