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之戰明軍有勝算嗎?土木堡之變埋下伏筆,努爾哈赤給出答案

史筆觀測人 發佈 2024-01-17T05:00:44.626775+00:00

正統十四年9月1日,在明英宗朱祁鎮第四次北伐時,遇到了此生的最大危機:土木堡之變在以也先為首的瓦剌大軍圍攻之下徹底爆發....

正統十四年9月1日,在明英宗朱祁鎮第四次北伐時,遇到了此生的最大危機:土木堡之變在以也先為首的瓦剌大軍圍攻之下徹底爆發....

彼時明英宗所率領的大明五十萬精銳部隊中,最為精銳的三大營部隊被瓦剌徹底摧毀、明朝本可以大力發展的軍火武器被徹底打斷、明朝開國功臣和靖難功臣集團被徹底一網打盡,就連明英宗被人也成為俘虜。

而差點成為靖康之恥的土木堡之變,被後世許多人認為這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明朝一直到明武宗時期時,對外都是保持優勢立於不敗之地。

一直到薩爾滸之戰,明朝才開始真正的走下坡路,開始內耗模式愈戰愈敗,陷入一個死循環之中,加上內憂外患的不斷湧現,使得明朝愈發虛弱。

那麼,薩爾滸之戰為何會成為明朝走下坡路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決定大明王朝是死是生的戰爭里,明軍究竟有沒有可能贏得勝利。

當初橫掃瓦剌南征北戰的大明帝國,為何僅僅會被一場戰爭就輕而易舉的判定了它一蹶不振由盛轉衰的結局,難道明朝最終走向滅亡的原因只是因為一場戰爭所致嗎?

但是,在薩爾滸之戰發生前,萬曆三大征就已經敗光了國庫,消耗完了手中的精兵,儘管萬曆皇帝最後維護了明朝的霸主地位,但是也同樣的消耗完了明朝的最後氣數,八年裡的連續作戰,不止百姓民不聊生,作為掌權者的萬曆同樣也是捉襟見肘,使得明朝後期傳到崇禎手上時,已經連軍隊都養不起了,更不用談去打仗。

作為和後金第一次大規模正面衝突,以後金勝利為結局的薩爾滸之戰,不僅奠定了後金的發展,更讓明軍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戰爭。

在那時,已經對女真族完成大統一的努爾哈赤,面對連年的災荒,以及接連不斷的內部矛盾,終於露出了他的獠牙,以多年向明朝進貢換取的都督一職為偽裝,他像往常一樣對走進撫順,結果撫順的守將並沒有等來他的金錢和商品,而是等來了努爾哈赤抽出的屠刀。

就這樣,努爾哈赤輕而易舉的攻破並占領撫順,此刻,他的野心和欲望也得到了極大的膨脹與滿足。

在順利拿下撫順後,努爾哈赤隱忍了二十年的怒氣也在這一刻爆發,由努爾哈赤率領的女真族第一次向明朝發動攻擊,徹底宣布與明朝決裂。

在俘虜撫順幾十萬人民與無數畜牧後,努爾哈赤並不滿足於此,他甚至在這些無辜的人群中挑選了三百人帶到撫順前,當著天下人的面,一一殺害掉他們的性命,只留下其中一人。

而這被留下的倖存者,也不是努爾哈赤最後的時候良心發現,而是他想過這一人向明朝展示他的威嚴,樹立他的威信。

那個僥倖逃離努爾哈赤虎口的倖存者,他的一隻耳朵被努爾哈赤割掉,並且交給他一封主動挑釁明朝的信件。

面對努爾哈赤的半威脅半談判,明朝眾臣憤恨不已,在看見信中無理的要求後,更是直接拍案決定以武力來解決。

不得不說這一作風非常符合大明,早在土木堡之變時,坐鎮京城的皇帝落入他人手中,朝中大臣儘管慌亂,卻依舊有條不絮齊心協力以戰為主,等到北京保衛戰時,異族兵臨城下,首都岌岌可危,那時的明朝依舊沒有談判的打算。

更何況是這一次,可惜的是,強勢的明朝並沒有估算好敵人的數量與強度,就選擇悍然發動戰爭。

駐紮在撫順等待明朝答覆的努爾哈赤,並沒有等來明朝的割地賠款或是退讓,而是整整十二萬的明軍。

不過,努爾哈赤卻絲毫不慌張,在他看來,明朝的明軍雖然陣勢浩大,數量嚇人,但是面對他的騎兵根本不夠看。

最開始時的女真族的確不足為懼,甚至還非常的零散,雖然努爾哈赤統一了各個部落,但是長期以來的分化,使得女真族的各個部落不管是文化還是習性差異都非常的明顯,打起仗來更是毫無默契。

但是努爾哈赤有辦法,面對各族不一樣的遊牧習性和農耕習慣,他將這些女真族按照各自的習慣分成八大旗,這也就是後來滿清八旗的雛形。

在最開始時,因為人數不多,努爾哈赤只選用紅、白、黃、藍四個顏色作為旗子。等到後期勢力逐漸發展起來,人數也開始增多時,率領女真族的努爾哈赤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四個旗子,至此之後,八旗正式成立。

等到努爾哈赤將他的部下全部編入八旗後,又在八旗中設置層層管理,這一措施有點像明朝時期的議會制度,等到這些措施全部完成時,努爾哈赤也開始進行他的統一大業,統一司法、統一宗族、統一軍事經濟等等。

原本各為其主,各自為政的女真各部落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變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女真族的戰力也開始直線上升。

儘管作為遊牧民族起家的後金在軍隊數量上比不過明軍,只有六萬兵馬,不足明軍的一半。但是那時努爾哈赤編制的六萬大軍皆是以八旗為主要戰力,而八旗士兵多數是騎兵,以六萬騎兵對十二萬士兵,原本普通的騎兵就可以以一擋十,更何況努爾哈赤欽點出來的兵馬又是當時最為強悍的騎兵,能與滿清騎兵媲美的只有關寧鐵騎,但是在那時,關寧鐵騎還沒有出現。

因此,儘管明軍在陣勢上壓過了女真族,但是在真正實力面前,明軍的十二萬士兵壓根就不夠女真族騎兵打。

對於這一現象,在《武經總要》中也曾有過記載:「一騎當步卒八人,十騎亂百人,百騎敗千人」。由此可見當時女真族騎兵的恐怖。

如果說僅僅是兵力上弱於女真族,明朝也不會大敗而歸,但是那時候的明朝在經歷前面三次征戰後,已經打出了自信,面對來犯的女真族騎兵,明朝估算錯誤了,或者說明朝根本沒有去估算女真族的實力。

在女真族進攻時,面對強悍的騎兵,明朝竟然沒有選擇整合兵力,反而是兵分四路,前去攻打努爾哈赤,妄想贏取勝利。

如果說那時的明朝沒有那麼自信,而是在仔細分析過戰況後,選擇將十二萬士兵聚合在一起,一同去對抗滿清八旗的鐵騎,雖然結果可能依舊是如此,但是最起碼的不會像兵分四路一樣狼狽而歸,毫無還手之力。

在當時的明朝,手中的武器已經革新成了火銃與火炮,並不是傳統的近距離冷兵器,如果將十二萬大軍凝聚一起,配上手中的熱武器,足以存活一半以上的人馬。

雖然鐵騎的衝鋒強悍無比,但是面對同樣強勢且大範圍無差別攻擊的火銃,鐵騎引以為傲的衝鋒就是明軍眼中一個又一個移動的靶子。

在朱棣在位時期,五次遠征漠北討伐蒙古時,出大力的就是火銃,多次依靠強勢不講理的熱兵器反敗為勝拿下蒙古地區。

可惜的是,那時候的明朝並不懂這些,也沒有去考慮這些,他們沉浸在明朝以往戰無不勝的世界裡,也沒有去估算滿清八旗的實力,只有一腔忠義的熱血讓他們派兵鎮壓努爾哈赤。

明朝的四分兵力計劃經過探子的匯報,已經傳到努爾哈赤耳中,這讓本就無所畏懼的努爾哈赤在聽聞明朝計劃後,當即做出戰術安排。不過他並沒有輕敵,面對各路來犯的明軍,他整合好軍隊按照他的計劃挑選其中一路,進行大規模的進攻。

在這一刻起,明朝失敗的後果就已經註定了。本來就分散的兵力面對一整支訓練有素的鐵騎,毫無抵抗之力,幾乎一個照面就被滿清拿下。

但是如果說僅僅是這樣,明朝還不至於輸的這麼快,儘管軍隊的戰力比不過滿清八旗,但是如果有一個強力的指揮官,也未嘗沒有轉敗為勝逆風翻盤的機會。

畢竟在朱棣上位時,朱允炆手下的李景隆就是一個垃圾指揮,他率領京城六十萬精兵前去迎戰僅有十幾萬大軍的朱棣,卻敗的一塌糊塗。

明朝四分兵力,同樣的也分配了四位將領分別率領大軍。

率領第一支大軍的將領是劉挺,作為久經沙場的大將,在之前「萬曆三大征」,以及其餘各種大小戰役中,都有劉挺的身影。

率領第二支大軍的將領則是杜松。

儘管杜松沒有像劉挺一樣經過各種戰爭,但是杜松被蒙古人暗中封的頭銜卻不簡單,被蒙古人稱之為「杜太師」的他在鎮守邊疆上,就與其他人不同,雖然率領大軍威風凜凜,但是畢竟是兩軍交接,稍有不慎輕則被敵方俘虜,重則丟掉性命。

因此其餘鎮守邊境的將軍都是能不打仗,就不打仗,以穩與和平為主。不過杜松可不是這麼想,對於他來說,打仗一事就像他人的興趣愛好,因此在守衛邊境上杜松不僅做的很好,更是抽出時間,時不時主動攻打蒙古。

在鎮守邊疆這麼長時間,杜松前前後後經歷了上百次戰爭,但是卻沒有一場敗戰,幾乎是戰無不勝。

明朝四位將領,兩位已經如此強悍,如果再來兩個這樣的,說不定面對攻無不克的滿清八旗,興許還有勝利的機會。

可惜的是,在這四位將領里,剩下的兩位馬林、李如柏,卻是一個比一個垃圾。

李如柏的父親也不是什麼狠角色,在年輕時曾經擔任過遼東總兵,將軍隊交由李如柏統領,可謂是兩眼一抹黑,任由天意作主。

而另外一個馬林,跟李如柏一樣,他的父親是宣府總兵,不過唯一與馬林不同的是,李如柏父承子業是武將出生,但是馬林卻是一個文人。

這兩人都是走後門進來的,面對努爾哈赤率領的滿清八旗,兩人卻承擔不起對應的義務,只能坐在這個位置上等死。

想要依靠李如柏、馬林兩個對抗努爾哈赤無異於天方夜譚,想要贏得這場戰爭,只能依靠劉挺和杜松兩位名將。

如果說軍隊的差異沒有那麼大,那麼依靠劉挺和杜松兩位天縱之才,也有可能贏得這場戰。

可惜的是兵力的懸殊加上統帥的不足,這一場由明朝發起的戰爭,註定只能失敗。

雖然明朝沒有意識到滿族八旗的強大,但是在分散兵力方面,明朝還是優先分給戰無不勝的杜松一人六萬大軍,相當於明軍的一半實力都在杜松身上。

可以說只要努爾哈赤將杜松殺了,那麼這一場戰爭就是毫無懸念的勝利。努爾哈赤也的確這麼做了,有著天然優勢兵力優勢的滿清八旗不需要將任何戰術,在迎戰杜松時,努爾哈赤直接採用強攻的方式,僅僅用了一戰,就讓杜松連同他的部隊一同消亡在戰場上。

在杜松身死後,其餘三人更是兵敗如山倒。

與杜松距離最近的馬林,也步了杜松的後塵,不過與之不同的是,杜松是戰到死,不負統帥之名,但是文人出生的馬林卻沒有這個勇氣,在不敵之後,馬林選擇丟下軍隊一人逃跑。

與杜松齊名的大將劉挺,他的死法對於杜松來說就比較憋屈,杜松是戰死沙場,劉挺則是被努爾哈赤陰死的。

當不識路的劉挺在遼東亂轉時,收到情報的努爾哈赤立馬派出一名士兵,自稱他是杜松派來接應他的士兵。於是,聽信努爾哈赤鬼話的劉挺被那名士兵引到了已經埋伏好的阿布達里崗,等到劉挺察覺到不對時,努爾哈赤早已起兵而上,來不及逃跑的劉挺,就這樣活生生被埋伏至死。

在明朝派出的四路大軍中,只有李如柏是活著回來的,而且並不是因為李如柏有多麼的厲害,只是因為他與努爾哈赤有著不一樣的交情。

作為女真族真最為強大的海西部落,一直受到李成梁,也就是李如柏父親的打壓,使得海西一族得不到有利的發展。但是同樣作為女真族的建州一族,僅僅因為他的首領努爾哈赤曾經是李成梁手下,被李成梁當做自己人的建州女真不僅沒有受到打壓,反而一直處於發展狀態。

也正是因為李成梁留下的關係,才讓李如柏在這場戰爭中逃過一劫,平安的回到京城。

如果說明朝像滿清八旗一樣培養鐵騎,沒有自負自大,剛愎自用,而是去正確的估算敵我實力,那麼這一場戰或許不會輸,也或許輸的沒有慘,不過贏的局面依舊不大,畢竟有兩位拖油瓶一樣的統帥,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打贏這樣一場戰實在是太難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