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這座古村,林則徐和孫中山來過,還留有李鴻章題字的石牌坊!

驢遊記 發佈 2024-01-17T15:39:22.207021+00:00

廣東中山市,位於大灣區的幾何中心,一座城鎮化率很高的城市,留存的古村落不多,但在中山市與珠海市交界的三鄉鎮,有一座800年歷史的古鶴村,村里不僅保存著嶺南古村常見的宗祠和石板街,還有一座中山最美的石牌坊,以及兩座古色古香的閘門。

廣東中山市,位於大灣區的幾何中心,一座城鎮化率很高的城市,留存的古村落不多,但在中山市與珠海市交界的三鄉鎮,有一座800年歷史的古鶴村,村里不僅保存著嶺南古村常見的宗祠和石板街,還有一座中山最美的石牌坊,以及兩座古色古香的閘門。作為中山市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古鶴村都有哪些看點,不妨走進這座古村去看一看。

祠堂、民居、石板街,這三樣基本上是嶺南古村的標配,古鶴村除了這三樣,還有一座140多年歷史的「樂善好施」牌坊,是村中最大的看點。

古鶴村有著近八百年歷史,相傳古時有許多雀鳥在山林中棲息,眾多鳥類中以白鶴居多,由此得名「古鶴」。

古鶴村位於香山縣城通往澳門的岐澳古道上,數百年來,都是香山人遠赴重洋和西方文化經澳門進入內地的必經之地,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古鶴村得風氣開放之先。

清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五日(1839年9月2日),欽差大臣林則徐與兩廣總督鄧廷楨經過古鶴村的岐澳古道,前往澳門巡閱海防,當時關閘前百名葡澳官兵列隊歡迎,「番樂齊奏」,場面隆重。

而作為香山縣人的孫中山先生,更是多次走過古鶴村的石板街,最熱鬧的一次當屬1912年5月26日,當時孫中山回鄉省親,古鶴村民搭彩牌樓、鳴炮舞獅夾道歡迎,孫中山到達南洋廟時,用當地方言向民眾發表演說,宣揚「三民主義」。

悠久的歷史,保存較為完好的古蹟,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如今也收穫了不少「國字號」的名頭,例如「中國傳統村落」和「美麗鄉村」。

古鶴村是完全免費的,遊覽可以從南邊的大閘門開始,閘門相當於村門,是進村的標誌。

眼前這道閘門建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當時是由鄉里籌集資金,投標建成,但13年後的道光七年(1827年),當時建造的大閘門石牆被拆,四分之三的石塊用於修築學校和公園的攔水壩。

到了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村民又重修閘門,門額上還嵌了一塊石匾,正面陽刻「古道循行」,背面陰刻「鶴聲高迥」。這正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道閘門,距今已有150年歷史了。

走進村中,長長的石板路貫穿整座村莊,新舊民居混雜在一起,依然保留著許多晚清至民國的建築。

轉入小巷,可以看到古渡口的標誌,如今的古鶴村雖然已經沒有了河流,但在舊時,這裡曾有渡口,可以由此出海。

河流雖已不在,但渡口的格局依舊,石板斜坡和階梯,數百年的大榕樹,可以想像,多少人從這裡出發遠行,在那個信息還不發達的年代,很多人一走可能就是一輩子。

村中的蚝殼牆也說明這是一座曾經靠近海邊的村莊,只是隨著滄海桑田的變化,如今這裡已經離開海邊幾十公里了。

古鶴村有鄭、陳、許、曾、馮、霍等29個姓,瀾海鄭公祠是村中保存最好的祠堂,「支分莞水、源溯莆田」,說明鄭姓是從福建莆田到廣東東莞,再來到中山三鄉鎮的。

古鶴村所在的三鄉鎮這個地方的方言很有意思,有的村莊講閩方言,當然由於經歷了數百年的同化,這種閩方言並不純粹,也加入了粵方言的特徵,所以三鄉鎮也是中山市三大閩語區之一,但一支源自莆田的古鶴村,卻並不講閩方言,究其原因,應該是數百年來移民較多,所以大家都講白話。

語言是歷史的見證,像三鄉鎮很多村莊一樣,在一個遠離閩方言大本營的小地方,居然一直保留著先祖的方言,這種情況被稱為「方言島」,是歷史上的移民運動的見證。而像古鶴村這種多姓氏融合的村莊,則只能拋棄先祖的方言,靠廣東的普通話「白話」來溝通。

古鶴村地處交通要道,多姓氏融合,得開放風氣之先,這樣的地方容易出名人,中國第一位麻省理工大學的留學生張文湛,就是古鶴村人。

張文湛是香山茶商之子,1877年通過考試被麻省理工大學錄取,成為麻省理工大學歷史上第一位中國留學生,不過此人後來並沒有在歷史上留下太多印跡,也許與他只活了36歲有關。

村莊不算大,石板路總共1800米,主路應該不到1000米,大概十來分鐘就能走到村子的另一頭,這裡有一座北閘門和石牌坊,閘門上石碑正面陽刻「步接青雲」,背面陰刻「祥迎紫氣」。

石牌坊叫做「樂善好施」坊,如今已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中山市現存八座古代石牌坊中(詳見公眾號「驢遊記」《中國唯一用偉人名字命名的城市,現存的八座石牌坊!》),顏值最高的一座。

這座牌坊四柱三間三樓,高約8米,柱下鑲嵌抱鼓石,坊額四周均有人物花卉雕刻,雖然經過了140多年的風吹雨打,但保存完好,非常精美。

牌坊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為表彰古鶴村善長仁翁鄭有庸遵母命賑災有功而建。

清朝末年,戰亂頻發,災民流離失所,鄭有庸將百畝良田無償提供給災民,讓他們有安身之所,還帶領家人在村口支起飯台,每天給過路的災民無償提供粥飯。

他的事跡層層報給朝廷後,朝廷下達聖旨給鄭有庸樹立牌坊,表彰他的善行。

由於當時的光緒皇帝年少,慈禧太后又不能親筆書寫聖旨,所以一切都由李鴻章操辦,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牌坊上的落款是「李鴻章」,這也是十分罕見的歷史遺蹟。

古鶴,村名已是詩情畫意,而古村的一景一物,見證歷史,承載歷史,書寫著一座嶺南小村莊的故事。

古道循行、鶴聲高迥,自滄海桑田形成陸地以來,古鶴村便有人在此燒窯建房定居,而到了清順治年間,正式立村,而目前全村戶籍人口1300多人,常住人口8000多人,海外華僑、港澳同胞也超過3000人,是典型的僑鄉和打工地,村外就是中山通往珠海的舊105國道和大片的工廠和店鋪,喇叭和機器的嘈雜間,轉入古村,尋得一片隱於車水馬龍旁的寧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