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位後,為何不殺漢獻帝,難道不怕他造反嗎?

歷史與人心 發佈 2024-01-17T16:30:53.932828+00:00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後,曹丕的親信華歆率領文武百官聯名上書,勸漢獻帝把帝位讓給魏王曹丕。曹丕一開始故作推辭,在三次謙讓之後才接受。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後,曹丕的親信華歆率領文武百官聯名上書,勸漢獻帝把帝位讓給魏王曹丕。為了保住性命,漢獻帝不得不把皇帝的玉璽交給曹丕。曹丕一開始故作推辭,在三次謙讓之後才接受。同年十月,曹丕登壇受禪稱帝,立國號為大魏,史稱曹魏,改元黃初,並定都洛陽。

值得注意的是,曹丕在篡位後,沒有對劉協趕盡殺絕。那麼,問題來了,曹丕為什麼不殺漢獻帝,不怕他造反嗎?

對此,在筆者看來,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四點。就第一點來說,是曹丕認為自己不虧欠漢獻帝什麼,而且,漢獻帝應該感激曹操父子。在東漢末年,漢獻帝已經是傀儡皇帝了,並且在戰亂中,漢獻帝更是差一點被餓死。

建安元年(196年)秋,劉協在楊奉、韓暹的護送下回到洛陽。時任兗州牧曹操在荀彧的勸告下派兵迎接劉協,不久又在董承的密召下親自帶兵去洛陽,劉協拜曹操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並隨曹操遷都許縣(今河南許昌),升曹操為司空。

曹丕的父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確實利用了漢獻帝,不過,正是因為曹操的幫助,才確保漢獻帝在形式上繼續享受皇帝的待遇。更為關鍵的是,對於曹魏的江山,不是漢獻帝打下來的,而是曹操多年征戰換來的。所以,對於曹丕來說,認為漢獻帝不會怨恨自己,更不會去造反了。

就第二點來說,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對於劉備建立的蜀漢,一直打著復興漢室的旗號。因此,如果曹丕真的殺了漢獻帝,顯然會給劉備甚至孫權提供討伐自己的藉口,也即容易給自己樹立更多的敵人。比如公元220年,由於當時盛傳劉協被殺,所以劉備便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即皇帝位,史稱「蜀漢」,追諡劉協為「孝愍皇帝」。

與此相對應的是,曹丕稱帝後,改封劉協為山陽公,允許他在封地奉漢正朔和服色,建漢宗廟以奉漢祀。曹丕還同時給劉協留了句客氣話:「天下的好東西,我跟你可以一起享受。」對於曹丕來說,優待漢獻帝這位亡國之君,有助於消除東漢勢力的抵抗。特別是在曹魏建立之初,曹丕更加需要內外部環境的穩定。

就第三點來說,對於曹丕和漢獻帝,事實上存在著姻親的關係。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把自己的三個親生女兒曹憲、曹節和曹華一同嫁給漢獻帝劉協,以束帛玄纁五萬匹為訂婚的聘禮,年幼的女兒暫且留在封國,待年齡長到可以婚配的時候再送進宮。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節姐妹三人都被封為貴人。同年,漢獻帝的皇后伏壽在早年提出的誅曹之議被泄露,伏壽因此被殺。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讓漢獻帝立曹節為皇后。而在曹丕即位之後,漢獻帝又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前者。

因為聯姻關係的存在,所以曹丕和漢獻帝在形式上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曹丕對漢獻帝給予優待,而後者自然也要安安穩穩地做一個山陽公,這已經成為兩人的默契了。

最後,就第四點來說,曹丕之所以不殺漢獻帝,是因為後者已經失去了造反的實力。在東漢末年,漢獻帝不僅有反抗曹操的念頭,也擁有一大批的支持者。但是,經過曹操、曹丕多年的經營,尤其是對忠於漢室勢力的清洗,導致漢獻帝即便想要起事,也缺乏必要的力量了。

比如建安五年(200年),劉協不滿曹操大權獨攬,不甘心作為傀儡,乃暗下衣帶詔,令董貴人的父親車騎將軍董承設法誅殺曹操。董承遂與左將軍劉備、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一起密謀,結果事情敗露,董承等人都被曹操誅殺,懷孕的董貴人也被絞殺。再比如公元218年,少府耿紀與太醫令吉本、司直韋晃、金禕等發動叛亂,結果同樣以失敗而告終。

等到被曹丕封為山陽公後,劉協的封地就處在曹魏都城的附近,一舉一動自然少不了曹丕的監視,如果真有什麼異動的話,難保不會遭致殺身之禍。至於很多人說的投奔蜀漢,在當時的條件下,顯然也是非常不可行的。進一步來說,對於做了多年傀儡皇帝的劉協,失去皇位很可能才是真正的如釋重負,也即他終於擺脫了提心弔膽的生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