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大學:推動公共藝術設計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

光明日報 發佈 2024-01-18T04:51:30.439245+00:00

公共藝術設計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和外在表現,通過生動形象的藝術語言和設計符號,傳遞抽象豐富的校園文化內涵,既有助於美化校園環境,提升學生的視覺觀感和藝術美感,達到一定的美育效能,也可以強化學生的歸屬感和體驗感,切實增強校園凝聚力,進一步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的高質量發展。

公共藝術設計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和外在表現,通過生動形象的藝術語言和設計符號,傳遞抽象豐富的校園文化內涵,既有助於美化校園環境,提升學生的視覺觀感和藝術美感,達到一定的美育效能,也可以強化學生的歸屬感和體驗感,切實增強校園凝聚力,進一步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的高質量發展。華南理工大學作為國內知名的雙一流重點高校,不僅關注專業學科建設與教育教學改革,還致力於學生成長環境的優化開發,通過公共藝術設計手段,創設出兼具藝術特色和人文精神的校園環境,打造富有時代氣息和發展活力的校園文化體系,以實現潛移默化的教育引導目的,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專業能力等素質的全面發展。

堅持以生為本

開展個性化校園公共藝術設計

學生是校園文化形成的主要力量,也是校園環境建設與體驗的主體。華南理工大學校園公共藝術設計充分考慮學生群體的意見偏好,從學生視角出發,準確把握學生在校園空間的體驗感與舒適度,儘可能地傾聽學生的意見感受,尋找到校園公共藝術設計的切入點。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華南理工大學始終堅持以生為本,將學生視為校園公共藝術設計的主體,廣泛徵集學生意見,共同探討構建校園公共藝術設計方案,讓校園環境滿足學生個性多元的成長需求,更好地服務於學生的學習生活。學校採取半封閉半開放形式設計校園公共空間,既能保護校園隱私,也有助於校園文化的廣泛傳播。在廣州國際校區「峻德書院」隨處可見設計學院公共藝術專業的學生繪畫作品,美化了學習生活環境,陶冶了學生情操。為了滿足學生學習生活實際需求,在校園空間中設置多功能公共設施,兼具實用功能與藝術美感,讓學生學習生活更加便捷,帶給學生豐富的視覺體驗,使得校園環境得到進一步美化。

承百年文脈、傳紅色基因、融地域文化

彰顯校園公共空間特色

華南理工大學積極探索校園公共藝術設計和校園文化的有機融合,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和文化歷史背景,挖掘出具有地域認同感和地域身份標識的設計符號,將其融入校園空間環境中,並轉化為校園辦學特色與理念的重要標誌,使得校園公共藝術景觀更具人文內涵和地域特色,從而強化學生的歸屬感、認同感。在校園公共環境設計方面,學校深度融合華南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結合當地建築特色與城市形態,打造出具有濃厚地域文化氣息的校園建築、景觀小品、雕塑群像等,有效凸顯校園景觀的藝術美感和文化特色。五山校區的民國風建築與現代化樓宇錯落排列,形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校園建築群,氣勢恢宏的中山像時刻激勵學生學習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廣州國際校區新落成的「紅色甲工」英雄群像等紅色紀念標誌性建築,有效凸顯了華南地區作為紅色革命基地的特色,讓校園公共空間更具紅色文化氣息,使莘莘學子深刻地感悟偉大建黨精神,領悟華南理工大學精神內核,從而更好地銘記歷史、心存敬畏、開創未來。

遵循生態可持續原則

開展整體性公共藝術設計

校園公共空間是一個系統完善的有機整體,在進行設計時既要考慮校園環境各個要素,促進校園空間環境布局的協調發展,也要立足校園環境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構建起生態和諧、具備藝術氣息的校園公共空間。華南理工大學貫徹落實生態可持續原則,按照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等理念開展校園公共空間環境設計,使得校內環境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為師生創設了互融共生的文化環境。學校種植不同高度、季節的綠色植物和花草,形成參差錯落的視覺美感,讓學生在不同季節看到差異化的自然人文環境,感受到校園生活的多元性;創造性應用水體景觀,打造湖光山色、綠樹繁花的優美校園景觀,同時傳遞出博學慎思、明辨篤行的辦學理念,讓校園公共空間更具整體性。

校園公共空間藝術設計和校園文化相輔相成,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華南理工大學用創新多元的藝術設計手段表達深厚的校園文化底蘊,校園公共空間藝術設計和校園文化相輔相成,構成有機統一的整體,豐富了學生的藝術審美感受,充分發揮校園文化育人功能,實現了良好的校園公共環境設計效果。

(作者:吳佳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