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末俄國西伯利亞地區居民文化消費水平是怎樣的?

歷史有魔力 發佈 2024-01-18T19:36:06.368605+00:00

19世紀末,隨著橫跨西伯利亞的鐵路建設、人口增加和經濟開發,西伯利亞地區的文化發展迅速。西伯利亞地區的文化中心基本集中於托木斯克、鄂木斯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和伊爾庫茨克,這些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西伯利亞的歷史運動。

文|青丘

編輯|海藍寶


19世紀末,隨著橫跨西伯利亞的鐵路建設、人口增加和經濟開發,西伯利亞地區的文化發展迅速。

一、西伯利亞地區居民文化消費

西伯利亞地區的文化中心基本集中於托木斯克、鄂木斯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和伊爾庫茨克,這些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西伯利亞的歷史運動。

而且90年代的政治流亡者更是為西伯利亞文化帶來生機,大部分政治流放犯過去曾接受過好的教育,或者從事過文藝事業。

例如指揮過管弦樂隊、舉辦過音樂會等。

所以在西伯利亞這種文化教育較為匱乏地區,他們自然成為了語言、繪畫、音樂、或是舞蹈教師,使西伯利亞地區與歐俄地區之間建立更強有力的文化交流聯繫。

西伯利亞地區出版印刷業在19世紀末有了進步,雖然這一時期文化專制依然嚴苛,但是並不會阻礙知識分子自由進取的精神,印刷出版業發展較快。

1857年,《新聞報》在托博爾斯克、托木斯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和伊爾庫茨克開始出版

隨後赤塔、雅庫茨克和哈巴羅夫斯克等地也紛紛開始出版《新聞報》,《新聞報》使西伯利亞人民與歐俄地區有了更為直接的聯繫,讓他們擁有了新的精神面貌。

90年代,在被流放的知識分子的感化下,西伯利亞報刊發行量有了很大提高。

1890年《西伯利亞之頁》在托博爾斯克創刊。1893年鄂木斯克出版《草原之頁》,1895年改為《草原邊區報》。

1894年,馬庫申創辦《托木斯克導報》,該刊後來改為《西伯利亞生活報》。1897年,巴爾卡舍夫在恰克圖創辦《貝加爾周報》。

90年代末,一批政治流放者在布拉戈維申斯克出版《阿穆爾邊區報》。

由於報刊的通俗性與大眾性優勢,西伯利亞地區被流放的馬克思主義者很重視報刊的作用

把報刊視作他們進行革命理論宣傳陣地,教育人民、喚醒人民的重要工具。

19世紀90年代初到1904年末,在俄國遠東地區共發行了23種報紙和6種雜誌。其中州級和縣級的私營報紙占有15種,官方報紙8種。

根據《水平》雜誌的發行量調查也可以了解到,該雜誌19世紀末大部分為歐俄地區通過訂閱方式發行,少量雜誌在高加索、外高加索地區發行,最後是西伯利亞、波蘭等地區。

托木斯克是西伯利亞地區文化發展的中心城市之一,同時也是西伯利亞最大的圖書發行中心。

1899年《西伯利亞生活報》刊登的1898年西伯利亞地區部分城市主流雜誌訂閱用戶也說明了這一點。

1898年托木斯克市是西伯利亞地區訂閱主流雜誌讀者人數最多的城市(220人),可見19世紀末托木斯克處於西伯利亞圖書貿易文化中心的地位

19世紀末在托木斯克也出現了私人圖書館,例如在1895年,莉迪亞·帕夫洛夫娜·巴蘭諾娃的私人圖書館在托木斯克建立。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西伯利亞地區第一個完全由女性所有的私人圖書館

西伯利亞地區的戲劇藝術這一時期也得到發展。

19世紀末西伯利亞地區出現職業劇團,劇團一般來往於西伯利亞較大的城市。

例如伊爾庫茨克劇院,除了上演一些低級趣味戲劇外,甚至還會上演果戈里、奧斯特洛夫斯基等著名作家的作品。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甚至修建了木質結構的劇院(木質具有減震、音質效果好等特點),該市雖然沒有職業劇團,但是戲劇愛好者與外地劇團經常在此演出。

鄂木斯克、托木斯克等城市也修建了專業劇院,為19世紀末西伯利亞戲劇的創作與演出積累了力量。

同時彼得堡、莫斯科的優秀演員科米薩爾、熱夫斯卡婭、瓦爾拉莫夫、奧爾勒涅夫、達維多夫等經常到這些劇院演出,以高超、嫻熟的表演技巧塑造了諸多真實感人的藝術形象。

托木斯克也是西伯利亞地區戲劇流行最早的地區。

在19世紀末,法國的新浪漫主義戲劇也出現在了托木斯克的舞台上,最著名的作品是《夢公主》(1895年)、《浪漫》(1897年)、《布爾傑拉客》(1897年)。

這一時期也有來自俄羅斯中部、莫斯科甚至烏克蘭的戲劇團來到托木斯克進行巡迴演出

1894年烏克蘭劇團在托木斯克的首次夏季巡迴演出中觀眾爆滿,《西伯利亞先驅報》都對演出作出了相應的報導與劇評。

1898年9月初來自基輔的馬丁皮夫劇團抵達托木斯克,他們的表演受到托木斯克觀眾的熱烈歡迎,表演的劇目《異想天開》引起觀眾和評論家的熱烈討論。

1898年赤塔居民第一次接觸到烏克蘭米羅斯拉夫斯基巡迴演出劇團,該劇團在當地表演了15場戲劇,表演劇目有《納塔爾卡-波爾塔卡夫》《超越哥薩克等》。

這個劇團的表演對赤塔戲劇愛好者們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1900年到1905年,米羅斯拉夫斯基劇團定期在赤塔進行表演。

在1902年,赤塔市最大的文化中心「鐵路劇院」建成,使赤塔居民與文化活動距離拉近。

1897年,哈巴羅夫斯克戲劇發展迅速,當時城市中包括戲劇表演在內的所有演出幾乎都在公共會議廳舉行,一次的門票收入可以高達500盧布。

來到哈巴羅夫斯克巡演的演員們可以在這個城市待上一整個冬天,一周舉行兩場演出,一個冬天可以掙上1.8萬盧布。

在十九世紀末,俄羅斯城市的舒適便利性得到增加,出現公園和劇院廣場等建築

教育制度體系的發展決定公民精神需求的增長和文化水平提高,同時對一定類型的精神休閒放鬆提出了要求。

這一時期文化中心城市出現了一批休閒組織,這些組織是由官方註冊的音樂、文學、戲劇社團,賽馬、狩獵、民間娛樂組織,成員主要是以官員、商人這些富裕公民為主。

1886年,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成立了文學和音樂愛好者協會,他們還熱衷於發展專業音樂教育。

1897年6月18日,葉尼塞斯克總督收到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文學和音樂愛好者協會的請願書,要求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開設鋼琴和小提琴音樂課

協會還會定期舉行慈善音樂會,票價低廉,而且接受各個階層的觀眾。

托木斯克音樂協會由托木斯克副總督亞歷山大·伊波利托維奇·馬莫諾夫娜的妻子創立,隨後由西西伯利亞學區監察員格里戈里·塞維里諾維奇·托馬舍夫納的妻子卡米拉·伊萬諾夫娜負責。

1893年,他們在托木斯克開設收費音樂室,每年50盧布,音樂協會的會費則為每年10盧布,雖然價格不菲,然而人們還是對學習音樂和參加音樂會頗有興趣。

從整體上看,19世紀末俄國的文化消費情況歐俄地區要盛於西伯利亞等其他地區

這是俄國歐俄地區悠久的文化歷史傳統、較高水平的經濟發展在文化領域的生動體現。

但是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個相對說法,只是一個大體表現。

實際上,並非歐俄所有地區文化發展狀況、文化消費程度都比歐俄之外的其他地區高,也不是西伯利亞地區文化發展狀況、文化消費水平都很落後。

例如作為西伯利亞大鐵路重要樞紐的伊爾庫茨克市,1897年人口超過5萬人。

同時它也是西伯利亞地區的採金中心,經濟較為發達的伊爾庫茨克市文化氛圍也要活躍很多,這裡擁有若干個學校、博物館、劇院與教堂。

葉尼塞斯克省的經濟和行政中心——克拉斯諾亞爾斯克,1897年人口接近3萬人,城內也是擁有書店、公共圖書館等文化場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