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景邁山喝茶

兩個人的旅行 發佈 2024-01-18T23:11:47.016677+00:00

#春日尋茶記#文字:愛美麗攝影:蟋蟀頭沉浸式喝茶,不僅要去茶山,更要住到山上的古寨去。比如,布朗族的翁基古寨。從老達保村去景邁山並不遠,44公里,但那只是到山腳下。從山腳到位於山頂的翁基古寨,還有29公里。最初看導航顯示,我們不理解,29公里路為什麼要用將近1小時?難道導航有誤?

#春日尋茶記#

文字:愛美麗

攝影:蟋蟀頭

沉浸式喝茶,不僅要去茶山,更要住到山上的古寨去。

比如,布朗族的翁基古寨。

從老達保村去景邁山並不遠,44公里,但那只是到山腳下。從山腳到位於山頂的翁基古寨,還有29公里。

最初看導航顯示,我們不理解,29公里路為什麼要用將近1小時?難道導航有誤?

離開219國道,上山,平整的柏油路竟變成了碎石子路。山路彎曲顛簸,想快也開不快。

西藏和新疆的公路都是柏油路,這裡為什麼不是?難道缺錢?

不可能,這可是景邁山啊!

景邁山,種普洱茶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180年,被譽為一部活的「中國茶」史書。憑著聞名世界的普洱茶,景邁山就不可能窮。

作為中國茶文化的遺產地,景邁山是唯一入選美國《國家地理》「2022世界最佳旅遊地」榜單的中國目的地。

所以,景邁山作為旅行之地,近幾年也是越來越火。

大有前景的旅遊地,發展先修路,是必然道理。難道政府不知道?這也不可能。

迎著夕陽,揣著疑問,我們抵達山上的翁基古寨,入住寨里的春茗民宿。

「月亮升起來喲,山寨靜悄悄。」

打開陽台的窗,便是歌里唱的景。

行李放好,我們便去民宿的茶室喝茶,前台小妹正在那裡彈吉他。

蟋蟀頭說她指法不對,拿過吉他,彈了幾句,指點一番,小妹便要拜他為師。

聰敏的布郎族小姑娘,泡了一壺新茶,倒好一杯遞給他,「師父,喝茶!」

小姑娘太逗了,我倆哈哈大笑,蟋蟀頭開始裝模作樣,「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正好有朋友打電話給她,她聽完電話,便約我們:「師父,晚上帶你們去玩,去吃燒烤!」

少數民族這種爽朗、自來熟的性格,真是讓人喜歡啊,我們一口答應。

晚上吃完飯,我們三個便騎著她的小摩托,去找她的朋友。

一群年輕人,圍坐在一起,喝酒吃燒烤。年齡最小的17歲,最大的也不過25歲。但20歲以上的,差不多都結婚生子了。在翁基古寨,18歲生子也很正常。看來,少數民族,依然保持著早婚早育的傳統。

之前在路上困惑我們的問題,在這裡得到答案:公路之所以是小碎石路,沒有鋪柏油,是因為柏油的味道會影響到茶樹生長。

在景邁山,所有茶樹,不施肥不修枝不打農藥,全部靠天吃飯。作為茶農,唯一要做的事,便是除雜草。

這樣看來,在景邁山做一個茶農,真是一件幸福事啊!

不過,向他們打聽早晨看雲海的時間,卻得到一個不幸的答案:這個時節,翁基古寨看不到雲海。

我問蟋蟀頭的小徒弟:「不說在你們民宿的房間裡,躺床上就可以看到雲海嗎?」

「那也要看時間,10月初到1月底,都可以看到雲海,但現在2月中旬,看不到。」

「不過,你們可以下山去景邁村試試,那個方向,或許還能看到雲海。」他們的建議,又給了我新的希望。


景邁山雲海

一早,蟋蟀頭懶心發作,賴在床上,「算了,我們別去了,肯定看不到雲海。」

「萬一可以看到呢?」我把他從床上拖起來,堅持要去。

當在景邁村看到雲海時,我的堅持終於有了意義。

有些不可能,只要去做,就有機會變成「可能」;不去做,那就永遠只是「不可能」。

此時,群山沉伏在翻湧的雲海中,若隱若現;

我們沉浸在寧靜的清晨里,如夢如醉。


翁基古寨

景邁山有十多個村寨,傣族、布朗族、哈尼族和佤族,世代居住於此。

但他們對這座山卻有不同的稱呼。

山北的村寨,如景邁村、勐本、糯干古寨等傣族村寨,稱這座山為「景邁山」。

而山南的芒景村、芒洪、翁基古寨等布朗族和哈尼族村寨卻稱呼它為「芒景山」。

為兼顧山南山北所有村寨的意願,這座山原本叫「景邁芒景山」,但隨著距離山腳僅18公里的景邁村先發展起來,山名也隨之簡化為「景邁山」。

景邁村,開發早,客棧多,也更商業化。

所以我們直接略過景邁村,繼續再前行10公里,抵達更原生態的翁基古寨。

有專家說,茶葉是雲南古代「濮人」最先發現和種植的,而布朗族是「濮人」的後裔。

在布朗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布朗族先民有一個能文善武的頭人帕哎冷,異族首領對他又怕又恨,卻又不敢與他正面交鋒,便派小人毒害了帕哎冷。離世後,帕哎冷惦念自己的部族,在化為仙氣即將消逝時,傳話給族民:「我想給你們留下金銀財寶,但你們總有一天會用盡;想給你們留下牛馬牲口,但它們也會死去;我就留給你們茶吧!茶樹不會死,而且年年發芽。你們可以世世代代吃茶葉、穿茶葉、用茶葉,永不斷絕。」

第二天,布朗族的村落周圍便長滿從未見過的小樹苗。族人精心呵護這些小樹苗,並大規模種植。這便是茶的由來,而帕哎冷則被他們尊稱為「茶祖」。

傳說雖然無法考證,但茶的確是布朗族的信仰,也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布朗族的圖騰,便是「一芽兩葉」的茶葉。

依山而建的翁基古寨,我們住在村寨的最上方。要去村里逛,順著青石板路,一路下山。

路邊就是茶樹,以及參天古樹。事實上,景邁山,滿山漫坡都是茶樹。我們民宿外邊,一棵不起眼的茶樹,竟已有300年之久。

不得不相信他們的民間故事,靠山吃山的現實版。

布朗族的民居,看起來和老達保村的拉祜族民居大同小異,但仔細看,依然有些許差異,至少屋脊兩端是「一芽兩葉」。

實際上,景邁山這一帶少數民族的傳統民居都是干欄式建築,俗稱吊腳樓。兩層樓,樓上住人,樓下半開放式。但隨著時代變遷,經濟發展,民居也在不斷變化。

過去的茅草頂,現在都掛瓦片;過去一樓養牲畜堆柴火,現在則大多用來待客。

以茶為生的翁基古寨,每戶人家都有制茶作坊,一樓大多設為茶莊。鏤花木窗 ,掛件裝飾,花草點綴,再放上一個大大的茶台。

在村里逛,隨便走進一家,都會被主人熱情邀約,喝上一杯普洱茶。

最特別的是,景邁山的每個村寨都有一個寨心,它是村落建設的起點和中心,也被認為是寨神所在,是舉行祭寨神儀式的場所。

不同民族,寨心的形式也會不一樣。布朗族的寨心,便是幾根矮的寨心樁,圍繞著一根長的寨心樁。

偶爾,會看見女人們坐在木樓前挑揀茶葉。

花草掩映中,安靜揀茶的她,恬淡的美。旁邊的大筲箕里,已經裝了許多茶葉。

「這是新茶嗎?」我們湊過去,捧了一捧,葉片修長舒展;聞一聞,一股清新的蘭花香。

「是新茶,不過不是古樹茶,這是台茶。古樹茶要到3月才有。」大姐停下手中的活,對我們說道,嘴邊是靦腆的笑,「進來喝杯茶吧!」

我們隨她走進屋,長條茶桌上,茶具一應俱全。不過,這裡泡茶全用蓋碗,不用紫砂壺。

我好奇地問她,「什麼叫台茶?」

原來,她說的台茶是指台地茶,就是在山地、坡地上,成台階狀排列,規整統一的高密植茶田。

畢竟古樹茶資源有限,所以雲南種植面積最大的還是台地茶。

但景邁山的台地茶不一樣。早在2007年,景邁山就開始嘗試,模擬古茶樹的生長環境,在森林中放養茶樹。

2010年,景邁山對原有的2萬畝台地茶園進行了整體生態改造,砍掉密植的茶樹。1米間距如果有6棵茶樹,就砍掉5棵,只留1棵,讓它像古茶樹那樣自然生長。

她這麼一說,我才明白,為什麼我們一路過來,只看到景邁山到處是樹,大樹小樹,高樹矮樹,卻沒有那種排列整齊的茶園。因為,所謂的茶園,已與山野融為一體。

「想喝什麼茶?」

「就喝這新采的台茶!」我們喝過新采的綠茶,卻從未喝過普洱新茶。確切說,以前喝的都是壓製成餅的普洱,要用茶刀撬開,卻從未喝過鬆散的普洱茶,似乎每一根茶葉,都透著自由與生機。

「新茶前兩泡都很淡,要第三、四泡才會出味。」大姐一邊解釋,一邊手法嫻熟地沖泡、出湯,再給我們各倒上一杯。只淺嘗一口,沒喝完的茶湯,直接倒掉。

果不其然,到第三泡,開始有味道,清淡的甜香;第四泡,山野的香味又濃了一些;第五泡。。。

特別是,每喝完茶,杯底留香,馥郁持久。

「這是新茶,放兩三個月再喝,味道比現在好,澀味會減淡。放到明年喝,更好。」大姐繼續給我們解釋。

「要怎麼存放呢?」

「袋口紮緊,不要陽光直射,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就可以了。」

從喝第一口,我就喜歡,當下決定買點茶帶走,之後每隔兩個月就拿一點出來嘗嘗,體驗茶隨著時間所帶來的自然轉化。

問了價格,更把我們驚到,300元/公斤。此時不買,更待何時?

後來又在別家喝了1800元/公斤的古樹茶,實話說,口感雖略有差異,卻也並非天上地下之差,更何況這還是今年的新茶,放到明年再喝,口感肯定更好。

我喜歡喝茶。喝茶這件事,我只在意自己的口感,而非價格高低。

話說回來,這台地茶的茶樹其實已有40年的樹齡,與400年樹齡的古茶樹生長在同樣環境中,40年就一定比400年差太多?

我們並不這樣認為。


大平掌古茶林

賣茶給我們的大姐說,要了解景邁山古樹茶的生長秘密,得去大平掌古茶林。

為避免汽車尾氣對古茶林的破壞,車輛禁止駛入茶林,必須停在入口之外。

走進古茶林,像進入原始森林。

高大的榕樹、樟樹,各種不知名的樹。樹冠、樹幹優美自在地伸展著;

小喬木和灌木,鬱鬱蔥蔥地夾雜其間;

間或有粉色或紫色的花樹,點綴其中。

明明是森林,茶林又在哪兒?

不過,仔細看,那些幾米高的樹木,其實就是古茶樹。

高大的喬木,是茶樹的庇蔭樹,可以形成漫射光來促進茶樹生長;掉落的樹葉,為茶樹提供了大部分營養;多品種的植物所形成的生態系統,可以幫助茶樹防止病蟲害。

這便是古茶樹賴以生存的立體群落結構: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而茶樹,就屬於其中的灌木層。

世代居住於此的布朗族、傣族,發現茶樹的生長秘密後,便利用自然生態系統,直接在森林中育茶種茶,從此成為景邁山林下茶的種植傳統。

即使是後來的台地茶,也採用林下茶的方式進行種植,也就是所謂的「茶樹放養」。

所以,景邁山的茶好,除了老天賞飯,也離不開景邁山的人,對茶樹生長習性的了解與把控。


糯干古寨一瞥

這天,我們還去了傣族村寨--糯干古寨,距離大平掌古茶林,直線距離只有2公里,但要從山路繞過去,車程便延長至6.6公里。

因為在翁基古寨喝茶,耽擱時間太多,到了糯干,太陽已經下山。

沒有耀眼的光,卻更顯山寨的靜。

掛著黑瓦的干欄式木樓,靜默著,沒有一點聲響。

我們走過風雨橋,隔著河,再看村。

一老婦正在院子裡掃地;遠處,有炊煙裊裊升起。

是做晚飯的時候了。

蟋蟀頭說,「明天得再來一趟,這裡太好了!」

原本打算只在景邁山上住一晚,原來一晚根本不夠,乾脆任性地又住了一晚。

其實兩晚也不夠,

如果你愛茶。

你的轉發和分享

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