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溫杯泡茶為何不能取代煮老白茶?3個角度帶你看清,別隨意悶茶

小陳茶事 發佈 2024-01-18T23:55:50.302650+00:00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村姑陳《1》不知茶友們有沒有試過這樣的情形。戶外出行前,用保溫杯泡白茶。將保溫杯洗乾淨,投入適當干茶。沖入沸水,擰上蓋,一直悶著。背上包,走出門去。等到過了一、兩個鐘頭,口渴了,擰開蓋子,準備倒出一杯熱茶潤潤喉。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不知茶友們有沒有試過這樣的情形。

戶外出行前,用保溫杯泡白茶。

將保溫杯洗乾淨,投入適當干茶。

沖入沸水,擰上蓋,一直悶著。

背上包,走出門去。

等到過了一、兩個鐘頭,口渴了,擰開蓋子,準備倒出一杯熱茶潤潤喉。

「呀,這杯茶怎麼悶得這麼濃苦?」

「奇怪,好端端的白茶,為什麼被保溫杯悶了後,湯色竟有些發紅?」

湯色偏暗、發紅的原因,倒不難解釋。

因為茶水悶泡時間太長,溶入茶水當中的天然茶色素物質逐漸氧化導致。

泡白茶,悶泡始終不是良計。

保溫杯泡白茶,在極端高溫悶泡環境下,時間一長,茶水很難避免泡濃、變苦、變味的局面,遠沒有正常沖泡那麼鮮香醇爽。

看到這,有人或許不理解。

為什麼老白茶可以煮茶,卻不能悶泡?

將老白茶煮著喝,與保溫杯悶泡,有何本質區別?

《2》

一、耗時不同。

煮一壺茶的時間,說長也長,說短也短,很難一刀切。

因為每次在煮茶時,水量不同、加熱方式有別、有大火文火區分、不同白茶的品質存在差距。

想煮出一壺甘潤適口,濃淡適中的茶湯,要根據具體情況,慢慢調整。

但煮茶不是熬中藥。

絕大多數情況下,連茶帶湯將一壺茶水燒開煮沸後,就可考慮關火。

用不著大火燒開再轉文火慢熬,更用不上三碗水煎成一碗湯的超級濃縮法。

煮沸之後,關閉熱源。

待湯麵自然平靜下去,倒出品嘗,便能享用老白茶煮出來的甘潤細膩茶味。

哪怕區分得再細緻一些,直接煮干茶,先燒水,再投茶。

水面加熱到冒泡,投入提前準備的干茶,徹底煮沸後關掉火。

又或者,煮蓋碗泡淡的白茶葉底,冷水下鍋,一起加熱到煮沸後關火。

不論哪種煮茶方式,前後時間相加,不過幾分鐘時間就能煮開一壺茶水。

但保溫杯泡茶,截然不同。

每次出門前,用保溫杯泡上熱茶,隨手放在車上。

悶上一、兩個鐘頭,甚至更長時間,杯內的茶水還是沒有及時喝掉的情況,再常見不過。

悶泡期間,中途打開蓋子,喝掉幾口茶水後繼續悶。

喝到快見底時,經常還會再次加入熱水。

總之,保溫杯內的茶水,一直處於溫熱狀態。

等到徹底喝完,差不多小半天時間就過去了。

兩相對比,煮茶喝與保溫杯悶泡時,茶葉與熱水的接觸時間壓根不是同一概念!

《3》

二、材質不同。

將白茶煮著喝,煮茶壺的材質眾多。

粗陶壺、紫泥壺、耐高溫玻璃壺、鑄鐵壺、銅壺……

現代生活里,通透、簡潔、美觀的玻璃煮茶壺,頗受歡迎。

入手門檻相對更便宜,玻璃表面光滑,不會吸附茶香,也方便清洗。

若是追求古香古色,選粗陶壺也不錯。

對於部分老茶而言,用粗陶壺煮出來的茶水,還能呈現更柔順、細滑的茶湯質感。

對比起來,保溫杯的材質相對單一化。

雖然,保溫杯的外殼花樣造型頻出,外形琳琅滿目。

但內膽的材質卻相對固定,以不鏽鋼材質為主。

用保溫杯直接泡茶,為避免遇上所謂的「金屬味」干擾,材質選擇要細心。

選有牌子的,食品級不鏽鋼內膽的,更能放心使用

擰開蓋子後,裡面發散出一股橡膠味和金屬味,這樣的劣質保溫杯哪怕通風散味多日,也是不用為好!

不過,即便選對了食品級不鏽鋼材質的內膽,保溫杯的內部清洗依舊是老大難。

直筒造型的杯子,內壁與杯底容易堆積茶漬茶垢。

時間長了,會影響飲茶衛生。

相比煮茶壺,保溫杯的材質選擇限制太多。

正因如此,老白茶提倡煮茶喝,但不建議盲目用保溫杯悶泡!

《4》

三、水溫變化不同。

泡茶與煮茶是兩個不同概念。

類似炒、炸、燜、燉、烤等不同烹飪方式,對食材的加熱處理截然不同。

煮茶喝,只要沒有切斷外界熱源,壺內的熱水能一直維持在加熱狀態。

壺內的茶水,溫度不斷上升。

哪怕煮沸燒開,也是維持在沸騰狀態,溫度極高。

但泡茶喝,不論玻璃杯泡、蓋碗泡、保溫杯泡、紫砂壺泡,滾燙沸水沖入後會不斷降溫。

即便遇上保溫功能再出色的保溫杯,也阻止不了水溫的下降趨勢。

頂多是讓沸水降溫的變化,稍微延緩罷了。

對比過兩者的水溫變化,不難看出,泡茶與煮茶的茶味釋放過程不同。

煮老白茶,煮茶的持續加熱高溫,能有效煮出內在深層次的茶味物質。

從而讓煮出來的茶湯,滋味更順滑、綿柔、甘潤。

嘗入一口,甘醇柔美極了。

反觀保溫杯悶茶,茶味顯然沒有那麼美妙。

長時間的高溫悶泡,茶葉內部的澀味多酚類物質、咖啡鹼等大量浸出。

悶久後的茶水,嘗起來茶味普遍苦澀、重口味、不好喝。

又悶又熱的環境下,白茶的芳香物質容易受損。

悶出來的茶水,很難聞出馥郁花香、藥香、陳香等多層次香氣變化。

為了泡好茶、嘗好茶,保溫杯泡茶註定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遠遠比不過白瓷蓋碗沖泡。

甚至於,連玻璃杯泡茶的效果也比不上。

和煮茶相比,保溫杯泡茶喝,沒法讓茶水變得更順滑、綿柔。

長時間悶泡,沒法取代快速高溫煮茶加熱。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早些年,網紅式的燜燒壺懶人早餐風靡一時。

當時的主打概念是,不用早起也能吃上暖心早餐。

僅需在前一晚將洗乾淨的穀物倒進燜燒壺內,加入沸水燜燒一整晚,第二天就能吃到一碗熱騰騰的早餐粥。

但這種模式像一陣風似的,很快就過時了。

原因很簡單,沸水燜燒出來的早餐粥,米粒始終偏硬,嘗不出綿軟、順滑的質感。

這與高溫加熱煮開的米粥效果,截然不同,沒法取代。

從此,不難看出,保溫杯沒法取代煮茶壺的江湖地位。

除了戶外出行,泡茶條件有限的特殊情況,保溫杯泡茶著實不建議使用。

《5》

浮雲吹作雪,世味煮成茶。

煮茶喝,是一種慢生活。

節奏悠閒,不緊不慢。

細緻煮茶,有條不紊。

一壺熱騰騰的茶水煮出來後,倒入杯中,細細品嘗,好不愜意。

相比之下,保溫杯泡茶是快節奏生活的無奈選擇。

雖然,高溫悶熱環境下,保溫杯悶出來的茶湯,滋味難以盡善盡美發揮。

但在戶外出門時,能隨時隨地喝到暖乎乎的茶水,也是極好消遣。

不過,為了避免茶湯徹底泡變味,這裡有個小建議。

比起用保溫杯直接「泡」,不如將其視為保存茶水的工具。

出門前,先用蓋碗逐次沖泡,將泡出來的茶水存在保溫杯內。

避免茶葉與水長時間接觸,悶出過分濃重的茶味。

出行途中,更能喝到濃淡適口的好滋味!

更多關於白茶的知識

煮茶時加陳皮更有味,銀壺銅壺煮茶口感好?這些煮茶誤區你還犯嗎

冬天煮白茶,是冷水煮茶還是熱水煮茶?搞錯順序煮不出好白茶!

冬天煮茶,別管「一般煮茶」或「圍爐煮茶」,這5個誤區別再踩了

飄逸杯、龍膽壺、保溫杯、玻璃杯、蓋碗,哪個茶具泡茶更實用呢?

玻璃杯、保溫杯、飄逸杯,哪個才是辦公室泡茶的正確打開方式?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