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線之——重慶816地下核工程

寰球亞視 發佈 2024-01-19T04:16:32.484627+00:00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我國周邊國際局勢異常嚴峻,1958年中蘇關係決裂,兩國在邊境地區一度劍拔弩張,1962年中印兩國在邊境爆發戰爭,1964年8月,美國海軍馬克多斯號驅逐艦在北部灣與越南海軍發生激烈的海戰,戰火曾一度燒到我國一側,當時美、蘇都曾揚言要對我國西北的核基地進行打擊,為此在1964年的經濟會議上,毛主席提出了三線建設,調整工業布局,將西部、北部、東南沿海劃為一線地區,中部為二線地區,西南、豫西、湘西、鄂西等13個省市和地區為三線。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我國周邊國際局勢異常嚴峻,1958年中蘇關係決裂,兩國在邊境地區一度劍拔弩張,1962年中印兩國在邊境爆發戰爭,1964年8月,美國海軍馬克多斯號驅逐艦在北部灣與越南海軍發生激烈的海戰,戰火曾一度燒到我國一側,當時美、蘇都曾揚言要對我國西北的核基地進行打擊,為此在1964年的經濟會議上,毛主席提出了三線建設,調整工業布局,將西部、北部、東南沿海劃為一線地區,中部為二線地區,西南、豫西、湘西、鄂西等13個省市和地區為三線。

當時我國重點工業80%分布在東南沿海和東北地區,如果發生戰爭一線地區的戰略工廠將受到重點打擊,因此三線建設時期將一線地區的戰略工廠向大後方三線地區轉移,同時在三線地區新增1000多個建設項目,重慶作為三線建設的核心區域,區域內的建設項目100多個,除了常規武器的生產外,還有一個絕密中的絕密816核工程。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這深深刺痛了美國和蘇聯等國,兩國也曾揚言要對我國西北羅布泊、甘肅404工廠進行打擊,為了擺脫敵人的威脅,1966年9月我國決定在西南地區的大後方建立一個洞體內核工廠,作為404廠的後備核工廠,經過研究、討論,最終選址於重慶涪陵白濤鎮金子山,這裡依武陵山,傍烏江水,武陵山成為天然的庇護所,而烏江充沛的水資源是核生產的必需品。按照設計,816的核反應堆為石磨水冷反應堆,為生產核燃料和發電兩用工程。

1967年2月,816工程破土動工,由於是絕密工程,對外稱為國營建新化工機械廠,通訊地址為重慶4513信箱。工程兵第54師下屬的101團、103團、123團進入到白濤鎮金子山,開始時工程進度並不順利,正式動工是在1969年4月,1970年109團、125團加入到816的坑道施工作業中,經過8年的日夜奮戰,54師官兵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於1975年完成了816工程的坑道施工作業,他們共計完成土石方量151萬立方米,工程量之大令人驚嘆,54師創造了人間奇蹟,他們住在簡陋的工棚中,吃的是粗茶淡飯,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他們也無怨無悔,在816洞體施工過程中,有100多名戰士犧牲,距離洞口約三公里的地方,有個山坡叫一碗水,烈士陵園就建在那裡。

816工程核反應堆大廳是將金子山整體掏空,洞體進深400米,高度達到79.6米,分為9層,共有大型洞室18個,還有導洞、隧道、支洞、通道等130條,所有洞體的軸向線疊加總長24公里,在山體周圍還分布著19個山洞,有人員出入口、汽車通行洞口、排風口、排水口等,總建築面積達10.4萬平方米,816頂部覆蓋層平均150-200米,可以抵禦100萬噸TNT當量氫彈的空中爆炸衝擊,也可以抵抗8級地震的破壞,反應堆分為主廠房、核反應大廳、反應大鍋、中央控制室。

主廠房是816最大的洞室,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側牆跨度25.2米,拱頂跨度31.2米,高度69米,相當於23層樓的高度,主廠房還建有一個250米高的通風口,這個通風口地下部分約100米,地面部分150米左右,高高的聳立在金子山的半山腰,外表和普通煙囪一樣,當初也是為了起到偽裝的效果。

核反應堆反應大廳位於八層,高度近30米,工型鋼支架繞成一個正方形,支架下有一個密密麻麻的工藝管道,旁邊就是防輻射溝,鋪滿了重晶石沙。大廳的頂部經過特殊處理,布滿了圓形孔洞。

反應堆大鍋在核反應堆大廳的底部,位於三層,直徑20米,深5米,周圍分布很多泵,有生產泵、溫度控制泵、安全泵等。

中央控制室位於9層,裡面安裝有很多電子產品,其中巨型計算機高2米,占地150平方米,這台計算機是1978年6月30日生產的。

除了坑道作業外,核能工業部派出三個建築公司負責廠房、生活區、橋樑、公路的修建,涪陵區也有1萬多名民工參與816配套設施的建設,加上來自全國各個援建單位的1萬多人,高峰建設期有6萬餘人加入到816工程的建設。參與建設的人員眾多,為了保密,所有參建人員需要經過嚴格的政治審查,整個廠區由一個團的兵力負責安全警衛工作。

八十年代,隨著中美、中蘇關係的緩解,三線建設工程於1980年陸續結束,1984年2月,816工程也終止,此時已經完成總建築工程的85%,60%的設備已經安裝完畢。

90年代,816工程中的一小部分洞體被建峰化工廠作為物資倉庫,一直到2002年4月8日,816工程對外解密,這個隱藏在深山中的巨大洞體工程才被大家所獲悉,它成為世界第一大人工開鑿的洞體,也是我國唯一一個解密的核反應堆,2010年816洞體的部分區域成為旅遊項目,816工程之大令人驚嘆,老一代三線人的奮鬥史同樣不朽,他們用滿腔的愛國熱情投身到祖國的三線建設,用自己的青春換來了山河無恙。

人民日報曾經這樣評價:816既是一個歷史名詞,也是一種民族精神、一段共和國記憶,更是幾代人的青春。這個歷史名詞叫做「三線建設」,這種民族精神叫做「無私奉獻」,這段共和國記憶叫做「備戰備荒」,而幾代人的青春記憶匯成一句話就是「當祖國需要的時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