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洗碗工工資,一個月都有12000,為何大陸人很少去香港打工?

蘇念歷史 發佈 2024-01-19T05:52:08.466792+00:00

香港作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1997年回歸以來一直廣受大陸人民的關注。由於其地理位置優越,目前已經是國際金融中心之一,直到現在很多方面都和西方發達國家持平。

喜歡多多分享一下,點讚收藏評論加「關注」是我持續更新的動力,感謝您的支持。

香港作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1997年回歸以來一直廣受大陸人民的關注。

由於其地理位置優越,目前已經是國際金融中心之一,直到現在很多方面都和西方發達國家持平。

去過香港旅遊的人都說香港的工作薪酬高。

甚至有的洗碗工一個月都能賺一萬塊,也就是這種傳言,引得內陸人民認為香港是個好地方。

但是如果是真的在香港常住的人,往往不推薦內陸人前往香港發展。

上個世紀內陸人民就有一波南下撈金的潮流,前往的地方就包括香港。

到了21世紀,反而是很多香港人開始慢慢向內陸轉移。

大陸人去香港往往是旅遊,沒有定居的打算。

那麼在如此高薪的香港,為什麼很少有大陸人去打工呢?

物價高昂

眾所周知,像北上廣深這種大城市消費都高,香港也不例外。

由於其地理位置處於我國南部沿海,溫度常年在15℃以上,能種植的農作物種類較少,導致市場方面的貨物全靠進口。

很多食品和日用品本地也沒有辦法生產。

想要在大城市生活就必須要放棄一部分東西,高工資就意味著高消費。

儘管現在很多前去的打工人都坐在辦公樓裡面,大部分底層人民做的還是平常的工作。

香港的工資高是真的,衣食住行物價貴也是真的。

有很多去香港旅遊的人回到大陸之後,都感慨內陸的食品性價比很高。

因為內陸的基本物資價格都是國家進行調控的,不會出現特別離譜的現象。

但是在很多歐美國家,物價都是市場在控制,國家把價格權利交到了資本手裡。

一但被資本壟斷,價格再高也得硬著頭皮消費。

一個地區的平均收入與其平均消費有關。

如果一個地區的收入和消費不成正比,那麼這個地區的經濟大概率是沒有辦法增長的。

所以最近幾年的香港經濟低迷,發展速度遠遠比不上上個世紀。

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很多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喜歡自己的家鄉,對於外出打工這件事情也沒有那麼高的欲望了。

畢竟現在社會已經很亂了,留給自己的時間本來就不多。

想要享受生活就必須要捨棄一些東西,所以大陸人民大部分都不喜歡背井離鄉。

再加上香港的氣候以及人文的差異,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更何況香港的房價對於普通人來說就是天價。

想要在香港買一套屬於自己的小房子,花費少則千萬,多則億位數。

內陸人想靠打工在香港安家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從媒體報導中就可以看出來,很多香港打工人都住在不到五平米的小屋裡。

廁所和廚房連在一起,床架在半空,狹小的空間讓人很窒息。

一個月在香港的工資如果能夠賺到一萬塊的話,所需要的房租就得七千。

也就是說一個月手裡就只能剩下三千作為生活費,如果是香港土著,名下有幾套房產,那麼這個數額還可以勉強餬口。

如果是前往香港淘金的人士,不建議選擇這邊的工作。

大城市的競爭壓力普遍都大,如果不努力學習新知識,很快就會被其他人超過。

每個人都在努力向前,身處於卷王大軍之中,有時候不得不逼著自己向前。

這樣造成的結果便是沒有自己的時間,不能夠很好的調節自己的心情,長期如此會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

有時就算很努力了也得不到好的結果,畢竟比你更努力的大有人在,長此以往就會把人壓得喘不過氣來。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年輕人傾向於選擇二三線城市。

房價低,生活節奏慢,父母還在身邊,這不就是理想中的生活嗎?

雖然在小城市可能沒有辦法去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大多數人往往最終都會走向平庸。

但是這世界本來就是普通人居多,哪有那麼多精英呢?人的成長本就是承認自己其實很普通。

但是普通有什麼不好的呢?讓自己舒服的日子才是最好的生活。

如果一味地想要在大城市立足,那麼就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對內陸人來說,香港是一個非常值得旅遊的城市,但不是一個適合居住的城市。

物價高昂,賺的工資再多也沒有辦法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所以內陸人選擇賺錢的地方時,將香港放在了最後,甚至有的都不考慮這種高消費城市。

國家政策

雖然香港已經回歸幾十年了,但是國家實行的還是一國兩制政策。

本質上部分事務的權利仍歸香港政府所有,如果香港內部發生什麼矛盾,大陸也只能是作為一個調解員給予建議,不會強制決定。

相關的入境手續辦理起來就會很麻煩,而且國家這幾年對香港來往的人員查的很嚴格,一但發現有不合格的地方一律遣返。

只有旅遊簽證相對於工作簽證更好辦理一些。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很多時候某些事情不是單一地區就能控制的。

就像是前幾年香港港獨分子在大街上進行示威,甚至當著眾人的面傷害內陸交換生,誰也不能保證這樣的事情以後不會再發生。

雖然內陸也在努力遏制這類事件,但是思想是沒有辦法短時間內得到改變的。

就像是身體裡面的毒瘤,如果想要根治就必須要傷害自己。

香港地方很小,很多繁華地區每天都規定人流量,一但超過這個人流量就容易出現很多不可控的問題。

所以相比於內陸的愜意出行,香港的擁擠就像是把人放到了鴿子籠裡面圈養起來。

內陸人民大多數更嚮往自由,如果前往香港打工沒有自由,那麼工作效率肯定就會降低,最終導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如果在香港定居就需要接受長期限流的生活。

由於香港人口密度大,繁華地區幾乎都是高層樓,幾乎沒有什麼能夠讓人散心的地方,想要外出旅遊最好的方法便是去內陸。

現在內陸人民的生活也在慢慢變好,出去旅遊早已經不是什麼難事。

所以在複雜多變的國家政策面前,選擇內陸生活是比較明智的選擇。香港的交流多用閩南語,如果是香港附近的城市前往打工,語言方面還可以接受。

非閩南語地區人民前往工作,語言就是首要問題,雖然現在大多數人都會普通話,但是在生活方面還是有很多不便。

現在國家對港澳通行證的管理也很嚴格。

在開放之前辦理通行證是比較簡單的,但是隨著國家政策的修改,針對一些非法偷渡的人員進行了整改,也對相關政策進行了修訂。

所以現在很多人想要申請港澳通行證是非常困難的。

想要在香港工作就必須要有通行證,或者長期居住證,如果沒有證明,不僅找不到住的地方,很多工作單位也不會錄用。

所以即使是月薪13000的洗碗工也需要國家批准的通行證,很多人在這一關就沒有辦法通過,更不要說前往香港撈金了。

國家政策一時一變,在香港包括海外的同胞都要及時的注意,否則就容易造成很多意外發生。

相對於香港,內陸還是比較舒適安全的,畢竟內陸的思想政策是統一的,不會出現太過激進的局面。

對於人民的需求國家也會時不時的進行調整,生活在熟悉的地方幸福感也會提高。

就業環境

由於全球經濟下滑,香港的很多人員也步入了失業行列。

香港本身人口密集,勞動力充足,如果內陸的人再大量湧入香港,不可避免的就會出現勞動力廉價的局面。

相比於內陸的廣闊就業市場,香港的就業環境顯得惡劣許多。

香港相關政策也已經進行了規定,如果有相關崗位,會優先錄用本地人。

這項規定對於前往香港打工的內陸人是不夠友好的。

目前內陸發展空間巨大,部分香港的產業也正在慢慢的向內陸轉移。

香港的經濟發展空間已經沒有多少了,如果繼續的將寶壓在香港身上,可能會造成無法承擔的損失。

內陸這幾年大力發展新興行業,不僅支持實體行業進行改革,還支持第三方服務產業的發展。

由於之前信息不夠發達,內陸人民之間存在信息差,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國內的行業種類較少,能夠拿到的薪資上限比較低。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國民對於國家發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於自己國家的產業結構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所以在選擇職業的時候,往往會更傾向於內陸。

香港再也不是奮鬥者的天堂,畢竟當地很多行業已經做到了頂峰,想要加入競爭行列,需要付出難以想像的努力。

內陸市場還有待開發,部分行業競爭較小,相同的行業往往只需要投資者進行調研,然後推行市場便可。

目前內陸很多城市都調整了相關政策,對優秀人才和企業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獎勵。

比如說杭州的人才政策中邊有一條,凡是畢業兩年之內的應屆生,可以申請杭州本地的住房補貼。

並且國內部分城市每年都會舉辦小微企業比賽,得獎的企業可以免費獲得三年當地場地的使用權。

相比於寸土寸金的香港,內陸的競爭壓力更小,福利待遇也更好。

雖然沒有香港那邊發展的緊迫感,但是對於打工人來說,壓力也沒有那麼大。

結語

上世紀70年代,香港在內陸人的心中便是天堂一般的存在。

那個時候的香港是英國殖民地,很多西方的先進文化和技術在這塊土地上發芽生根,所以相比於內陸人民的生活水平條件會更好一些。

這也是在開放之後,很多人選擇前往香港發展的原因。

但是隨著內陸經濟的不斷發展,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並且在幾十年內一直不斷的豐富自己的產業種類,不斷的優化相關產業結構,從多方面對經濟進行了調整規劃。

目前部分內陸部分城市的經濟實力已經可以和香港比肩。

內陸打工人可選擇的空間大大增加,相比去香港打工,不如在內陸選擇一個喜歡的城市。

雖然薪資比不上香港,但是房價和物價都是普通人可以承擔起的,而且生活在自己的家鄉,待在親人身邊幸福指數會更高。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在大多數人的心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光環。

但是隨著網絡信息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內陸人開始清醒,想要把生活的主動權握到自己手裡。

作為打工人的你,會選擇去香港發展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