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首輔張居正,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他死後明帝國徹底走向黑暗

珂夢歷史人文 發佈 2024-01-19T06:27:24.212536+00:00

明朝首輔張居正,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明朝首輔,這是中國封建時代,最具分割性的一次政治名稱。然而皇權至上的代價就是,皇帝需要獨立處理國內大小事務,事事都需操心,因而,皇帝長期高負荷工作,所造成的影響是極大的。

明朝首輔張居正,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他死後明帝國徹底走向黑暗。

明朝首輔,這是中國封建時代,最具分割性的一次政治名稱。自明洪武以來,太祖朱元璋廢除相權,獨攬朝政,將國家所有權力都繫於皇權之上。

正是這一時期開始,皇權與相權的鬥爭在明朝前中期暫時中斷。然而皇權至上的代價就是,皇帝需要獨立處理國內大小事務,事事都需操心,因而,皇帝長期高負荷工作,所造成的影響是極大的。

首先極大影響皇帝身體健康,以洪武皇帝和永樂皇帝為例,洪武皇帝自廢除相權後,數十年執政生涯里,熬夜加班,超負荷批閱奏摺,給洪武皇帝身體造成極大的隱患,身體隱患所導致的不僅僅是本人健康,更極大影響國事處理的敏銳性和判斷力。

以人性角度分析,人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其大腦皮層思維敏捷程度會出現極大波動,同時精神判斷力也會有失水準,人精神層面的壓力如果無法得到緩解,將會出現誤判、錯判的思維判斷。

洪武年間,朱元璋也曾出現過多次錯判、誤判,由於國力繁雜,事務繁多,國事一日不處理,政務就越積越多,這也使得朱元璋根本無暇休息,也因此造成了多次政治錯誤。

其次,君王長期被事務困擾,無法深入基層,也極容易滋養底層官吏墮政、·腐政現象,再加上洪武皇帝本身對反腐力度一貫採取高壓姿態,這也促使官員越被壓,貪得越厲害,綜合分析,明朝將相權收回,把權力繫於一人,短期來看,利於國家治理,長期來看,對國家治理害處頗大。

並且,朱元璋這種政治狂人都做得精疲力竭,更何況子孫後輩,又能有幾個有朱元璋這種耐心和毅力。很顯然後繼者朱允炆不具備這種耐心毅力,四子朱棣倒是繼承其父風骨,卻依舊感覺到有心無力。而正是傳到永樂這一代,朱棣重新彌補了父親執政期間的弊政,成立內閣來協助皇帝處理政事,從這一刻起,明朝輔佐大學士誕生,這群致力於輔佐帝王處理政務的大學士集團,也被稱為「內閣」。

內閣的出現,明面上雖是輔助,但實際上權力已經開始往宰相層蔓延,只不過,明朝的「宰相」不是一人,而是一群人。從中我們也可看出永樂皇帝的政治眼光的獨到之處,他效仿父親,卻敏銳發現,此種執政方式只適用於政治強人,一旦繼承者能力不足,將極大影響國家發展。

因此,朱棣賦予內閣權力,事實上也是為長遠考慮。然而,隨著君王一代代落幕,新君一代代崛起,內閣的權力也在逐步提升。永樂到宣德年間,內閣的權力始終被君王壓制,但自明英宗土木堡之變後,內閣開始正式踏入明帝國權力的核心舞台,因為此時官員們認識到,社稷為重,君為輕,國家治理絕不可繫於一人!

明帝國的政治風向始終處於更替階段,從皇權至上,到內閣參政,再到宦官入政,以及到後來的東林黨爭,政治家們用柔性手段,一步步將皇權架空,至明朝後期,君王為對抗內閣及文官集團,不得不大肆啟用宦官制衡,但宦官與文官集團的鬥爭,短期內略勝一籌,長期看,始終被壓一頭,核心原因就是宦官集團缺少文化和底層支持力。

而明帝國的覆滅,很大程度是毀於文官。談到明代文官,不得不提的一個名詞:「內閣首輔」。

內閣是皇帝和翰林們合署辦公的場所,辦公地點位於大內,也就是皇宮內,故稱為內閣。

內閣大學士之間也有著顯著區分,一般按照能力大小、資歷大小劃分為首輔、次輔。首輔就是內閣拍板人,擁有決斷權。次輔是內閣參政人,擁有參政權,卻缺少決斷權。

不過,明代大多數時期,內閣首輔的權力還是受到皇帝和次輔的影響,只有明代中期(從正德到萬曆年間),內閣首輔權力才真正算得上權傾朝野。

而在這時期,出現的幾位首輔都是歷史上極富盛名的人物,例如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等。其中張居正的名氣最盛,他以一人之力,延緩了明帝國數十年的衰敗,史書稱其:真正國士無雙。

歷史中的張居正卻極具爭議,贊成家稱他鞠躬盡瘁為國奉獻。反對者稱他為竊權奸臣,那麼為何會出現兩種不同聲音,其實最核心的原因,不在他,而是在那個年代。

張居正年少成名,十幾歲就有功名,擔任其主考官的官員對他讚賞有加,稱之為神童、國器。但或許考慮到磨鍊其意志的考量,主考官在張居正第一次科舉時,無情地把其弄下榜單。因此,張居正第一次科考以落榜告終。

十幾歲少年如果輕而易舉得到成功,他是否能把持住自己這份初心,是否能真正成長為國器,又或者成為傷仲永。這是明史對張居正主考官的細節描寫,從中也可看出,明代官吏事實上對人才也是極為愛護,此時的政治風氣也還算不錯。

一次失敗或許會毀掉一個人,同時也會激起一個人,而張居正很顯然是後一種人。失敗後,他也洞悉到老師良苦用心,收起心中的驕傲,本本分分地開始讀書明理、成才。

幾年後,張居正如願以償地高中,也成為了翰林院的一名小官。明代時期,雖然翰林院官員並沒掌握太大權力,但這裡卻是內閣官員的人才庫,幾乎明代內閣官員都來自這裡。也正是在這裡,張居正見證了嘉靖年間內閣內部的明爭暗鬥,也見證了明代最高級的政治絞殺。嘉靖年間,夏言、嚴嵩、徐階相繼上位,其中暗藏了一陣陣腥風血雨的政治鬥爭,夏言以青詞獲得嘉靖信任,成為首輔。

嚴嵩同樣以青詞得到嘉靖認可,轉而嚴嵩擠掉夏言,成為內閣至高無上的首輔。

青詞是什麼?青詞實際上是皇帝祭天用的行文,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對天道極為推崇,甚至為了獲得上天指示,不惜進行頻繁祭天儀式,祭天,皇帝需要念青詞,這就是青詞的由來。

夏言的倒台,嚴嵩的上位,也預示著明代內閣進入了最黑暗的時期,儘管嚴嵩也極具執政能力,但他主要精力還是放在討好嘉靖和壓制其他內閣成員身上,此時,明帝國已經開始出現風雨飄搖的姿態。

青年張居正見證這一時期的朝堂黑暗,內心是極度憤恨,他恨嚴嵩的肆意妄為,也恨老師徐階的不作為,最終張居正告假返鄉。

嚴嵩的胡作非為,其實背地裡最大的支撐就是嘉靖皇帝,次輔徐階是心知肚明,而嚴嵩的倒台,也是徐階隱忍多年的結果,一朝之間,嚴嵩失去嘉靖信任,嚴黨徹底覆滅。隨後的徐階、高拱的更替,同樣也是如此,而此消彼長的內閣鬥爭,也讓張居正深深感受到,若想報國,必先心狠。

張居正聯合宦官擠掉強勢的高拱,成為內閣首輔。然而,成為首輔的他,並未放鬆警惕,相反對內他繼續拉攏宦官和張太后,對外對朝堂人員進行大清洗,到萬曆年間,張居正徹底成為明帝國實際上的掌權者。

那麼,張居正究竟算好人還是壞人?對於這個問題,只能說,時代所迫,強人必須強!

下層官員虎視眈眈,上面皇帝對自己心存顧忌,張居正處於中間,雖表面風光,實際上風波四起。從政治角度上看,張居正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有菩薩心腸,也有雷霆手段,但唯一缺乏的就是政治情緒把控力,這一點,徐階比張居正更高明,但一般人是當不了內閣首輔,即便張居正已經接近完美,明帝國依然有他無法把控的事:戴孝。

父親的去世,按照傳統,官員需守孝三年,張居正深知如果自己回家守孝三年,自己算是徹底失去了對內閣的把控,張居正有著自己的雄才大略,他還有許多政治理念還未完成,同時他還犯了一個嚴重錯誤:沒有挑選合適的接班人。

也正是這兩點,讓張居正的晚年處於十分尷尬的處境,不回去戴孝,不符合人倫,回去,自己就失去權力,思來想去,張居正只能採取高壓壓制,他以吊白的名義,留在京師,既能繼續掌握權力,又能達到披麻戴孝的效果。

不過,這種舉動也徹底惹火言官集團,他們聚集在一起彈劾張居正,而張居正在處理言官問題上,又犯下大錯,他丟掉了政治情緒把控力,一味高壓制裁,最終引發大量讀書人的反感。到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開始清算張居正,其中少不了言官集團的慫恿,而隨著張居正的離開,明帝國開始進入徹底黑暗時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