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訴川普終成「政治鬧劇」,凸顯美國政治已誤入歧途

中國網觀點中國 發佈 2024-01-19T23:36:38.291018+00:00

張志新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當地時間4月4日下午,美國前總統川普在紐約曼哈頓刑事法院出庭,對34項重罪指控不認罪。由於此次曼哈頓地區法院起訴川普的時機敏感,普遍被認為存在政治動機。

張志新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

當地時間4月4日下午,美國前總統川普在紐約曼哈頓刑事法院出庭,對34項重罪指控不認罪。由於此次曼哈頓地區法院起訴川普的時機敏感,普遍被認為存在政治動機。川普方面也有意將出庭受審打造為「真人秀」,強化川普的「受害者」形象,而為2024年參選造勢。由此,起訴川普淪為美國年度「政治大秀」,原因有三方面:

其一,川普是首位遭受刑事指控的美國前總統,而且在萬眾矚目下對34項重罪指控拒不認罪,具有十足的戲劇性。

從美國歷史來看,即便是水門事件、「伊朗門」或者「拉鏈門」事件,也沒有哪位總統被送上被告席。據稱,唯一以被告身份被抓進警察局的在任總統是尤利西斯·格蘭特。當時他駕駛馬車在首都華盛頓的大街上飛奔,因超速行駛被警察攔下帶入警察局,但他繳納了20美元罰款後便離開了。1974年,共和黨籍的時任總統尼克森因水門事件被迫辭職,其後被他的繼任者福特赦免。1998年,時任總統柯林頓在他任期末期與檢察官達成協議,承認在「拉鏈門」事件的調查中提供虛假證詞,為此他以放棄5年律師執業資格和繳納2.5萬美元罰款,換取不被起訴的結果。

對於川普此次因給艷星「封口費」事件而被起訴,哈佛大學法學教授傑克·戈德史密斯認為,無論起訴理由是否適當,這都是美國政治和法制史上一次意義重大的突破。而且,這次起訴是由一名地方檢察官而非司法部提出的,這實際上為各州和地方檢察官追究總統的責任開啟了「危險的先例」。

其二,輿論普遍認為此次起訴具有政治動機。

路透社與益普索民調公司近期的調查結果顯示,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的支持者圍繞川普被刑事起訴一事分歧巨大:其中,84%的民主黨受訪者認為應該刑事起訴川普,但是只有16%的共和黨受訪者支持這些指控。同時,該民調還顯示,76%的共和黨選民認為此次起訴是出於政治目的,而民主黨選民中持有相同觀點的人只占34%。民眾認為,曼哈頓地區法院的起訴動機不純還因為此次起訴的依據,即「封口費」事件本身「並不嚴重」。

與之相對比,川普目前面臨的涉嫌煽動「國會山暴亂」、推翻2020年大選結果與不當處理涉密文件等三項調查,更有可能將川普送入監獄。共和黨選舉策略師約翰·菲赫里甚至表示,與上面三項指控相比,「封口費」案簡直「愚蠢至極」。《華盛頓郵報》4月2日刊文評論稱,如果川普被一項連他的批評者都認為牽強的起訴打倒,那麼,未來兩黨的政客都會遭遇更多可疑的訴訟。美國外交學會主席理察·哈斯也認為,現在美國的危險是「黨派優先」,起訴川普的後果之一是極大地增加眾議院各委員會追究現任總統拜登及其家人責任的可能性。

其三,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都試圖從起訴川普這齣「政治大戲」中獲得巨大的政治利益。

就川普個人而言,早在3月18日,川普已經在社交媒體上預言自己「即將被捕」,並號召支持者站出來,「奪回自己的國家」。他還認為,既然要到法庭受審、按手印和拍面部照片,還不如把它變成悲壯的一幕。這樣既可以表現出他對這場「不公正起訴」的輕蔑,還能讓整件事提振他在2024年的總統選戰中的「士氣」。

川普競選團隊也將起訴事件作為喚起共和黨選民支持的「天賜良機」。該團隊日前宣稱,自一周前宣布對川普起訴以來,他們已籌得超過1000萬美元的捐款。福克斯新聞網報導說,川普競選團隊在起訴消息披露後的24小時裡籌集了400萬美元,隨後幾天又籌到600萬美元。川普本人則在4月5日發出的籌款郵件中說:「美國人民知道,每當我遭到惡毒和不公平的攻擊時,其實是在攻擊你們。」

儘管共和黨高層對於川普被起訴「五味雜陳」,但整體上能夠「同仇敵愾」、齊聲譴責民主黨政府將「司法系統武器化」「利用行政優勢打擊反對黨」。而民主黨儘管認同通過「封口費」調查將川普「拉下馬」的可能性不大,但也期待接二連三的訴訟會成為最終壓垮川普的「稻草」,從而降低其再次當選美國總統的可能性。

總而言之,即便美國媒體渲染起訴川普顯示「美國法治的韌性」,甚至會「強化美國的民主」,而不會像第三世界國家那樣形成「政治清算」的惡性循環,但是起訴事件本身也凸顯美國政治已誤入歧途:所謂「美式民主」不僅不能代表最廣大民眾的利益,現在美國人極力推崇的民主制度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正如2021年1月6日川普煽動的「攻占國會山」事件所顯示的,民粹主義者要摧毀的不僅是美國現存的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還有美國人引以為傲的「民主選舉」結果。無論關於「封口費」事件的調查能不能將川普送入監獄,這場起訴大戲最終只能成為世人眼中的「政治鬧劇」。

(責任編輯:安然 樂水 宇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