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凹坑到今天的眼睛,6億年的進化之路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發佈 2024-01-20T10:13:44.826149+00:00

撰文 / 蔣志剛(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視覺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否所有的動物都有眼睛?動物通過眼睛感知到的世界與我們人類看到的有什麼不同?現在就讓我們走進眼睛的故事,解答這一切吧!

撰文 / 蔣志剛(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視覺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否所有的動物都有眼睛?動物通過眼睛感知到的世界與我們人類看到的有什麼不同?現在就讓我們走進眼睛的故事,解答這一切吧!


01

眼睛的進化之路



在生存競爭中,動物獲得的任何一技之長都將提高其生存力,因此,感知周邊環境及其中的潛在危險對於動物生存來說至關重要。

從眼斑到眼睛

在6億年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出現了一些原始動物,它們擁有可以感受光的蛋白斑塊,這種光感受器被稱為眼斑。這些眼斑能夠感受亮度、分辨明暗,但不能分辨光源的方向。後來,多細胞生物中進化出了多細胞眼斑。

之後,生活在光線充足環境中的動物,其眼斑逐漸演化,凹陷成一個淺杯狀的凹坑,通過識別射到眼斑特定細胞的光線入射角來判斷光源方向。這些低等生物能夠根據光敏細胞感知的光強,調節其晝夜生理與行為節律,但它們的光敏細胞不能產生圖像。例如,蝸牛有光敏細胞,卻不能成像,因此蝸牛僅能區分明暗,以避免陽光直射而脫水。

再後來,眼斑演化形成的凹坑逐漸加深,開口逐漸變小,形成眼孔(即後來眼睛的瞳孔)。光感受器細胞數量增加,形成了一個像針孔相機的原始眼睛,能夠模糊區分周邊物體的形狀。


為保護眼斑,動物眼孔上進化出了包裹眼腔透明液體的透明細胞層。進化中透明層逐漸增厚,演化為眼睛的晶狀體,這不僅優化了色彩過濾、阻止了有害輻射,還提高了折射指數。

02

不同的眼睛,不同的世界


不同的「色彩斑斕」

人類有感知紅色、綠色和藍色的視錐細胞。大多數家養動物,包括我們豢(huàn)養的家貓、家狗只有感知綠色和藍色的視錐細胞,因此它們是紅綠色盲,只能將紅色和橙色看成濃度不同的綠色。所以,我們看到的色彩斑斕的世界在貓狗的眼裡是一個深淺不同的綠調世界。

野生鹿類也如此,它們對藍光敏感,如果獵手穿的是藍色牛仔褲,對它們來說就像霓虹燈一樣耀眼,但是它們看不見物體的細節,不能分辨不同色彩斑塊的迷彩服。鹿的瞳孔大、眼框寬,虹膜反光色素層使得它們有驚人的感知運動物體的能力。

此外,儘管這些動物分辨物體細節的能力不及人類,但它們眼睛中的視杆細胞較多,具有更好的夜視能力。

不同的視野角度

靜態視野是指動物在頭部和眼睛靜止時可以看到的視圖,分為雙目前視野和單眼側視野。不同的動物所具有的視野也不相同。大多數食肉動物雙眼位於大腦前部,進化出視域寬闊的雙目前視野,能感知深度,有利於它們狩獵。但需要注意,同樣是前視野動物,貓的雙目視野比狗寬,狗的盲區卻比貓小。


而其他動物,尤其是被捕食的動物,為了最大限度地擴大視野,它們的兩隻眼睛往往位於頭部的兩側,且是以單眼側視野為主。廣闊的視野使它們能夠更及時地發現接近的捕食者。

眼鏡猴

有些動物可以轉動頭部或眼睛以獲得更廣闊的視野,例如眼鏡猴,它的視野範圍很窄,眼睛太大不能在眼窩裡旋轉,但它的頭部可以轉動180度,這讓它視野很開闊。變色龍有突出的眼睛,可以獨立轉動,因此它們擁有360度全方位視野。

變色龍


03

好視力的鳥類動物


鳥類有4種視錐細胞,能看見紫外線,是脊椎動物中視力最好的。猛禽的視力至少比人類好8~10倍,例如在照明良好、背景反襯鮮明時,金雕在高空能看見3千米以外的一隻野兔,而游隼能發現在8千米以外的一隻鴿子。


貓頭鷹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一雙朝前的大眼睛。貓頭鷹的視野大約是110度,其中70度左右是雙目視覺。相比之下,人類的視野是180度,其中140度是雙目視覺。貓頭鷹的眼球固定在顱骨中,不能轉動,只能直視前方。但它的頭的轉動角度可以達到270度,足以彌補這一缺陷。


寒武紀時期,動物就產生了視覺細胞,以適應生存環境。不同的動物,它們眼中的世界各不相同,其眼睛的結構與功能也千差萬別。



本文綜合整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原標題《眼睛進化之路與千姿百態的世界》,作者蔣志剛,有刪改,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來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