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撒·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為何比前型級減小了主炮口徑

烈日炎天 發佈 2024-01-20T10:46:02.429710+00:00

1890年,德意志帝國分別在伏爾鏘和威廉皇家船廠,開工建造布蘭登堡級戰列艦,到1894年4月,第一艘該級艦開始服役。而布蘭登堡級最後一艘艦威森堡號於1894年12月14日完工不久,次型級凱撒·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就於1895年初起造。

1890年,德意志帝國分別在伏爾鏘和威廉皇家船廠,開工建造布蘭登堡級戰列艦,到1894年4月,第一艘該級艦開始服役。而布蘭登堡級最後一艘艦威森堡號於1894年12月14日完工不久,次型級凱撒·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就於1895年初起造。

凱撒·腓特烈級標準排水量11100噸,滿載排水量11780噸,艦員編制651人,艦長125.3米,寬20.39米,吃水8.2米;動力系統為三座蒸汽機,載煤1000噸,三軸推進,輸出功率13000馬力,最高航速17.5節,續航力3100海里/9節。

武備為2座雙聯裝40倍徑240毫米主炮,14座單裝40倍徑150毫米副炮,12門88毫米35倍徑副炮,450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5具。該級艦裝甲防護還是不錯的,艦體水線主裝甲帶厚300毫米,向艏艉減至228毫米,甲板裝甲厚50-76毫米,炮塔裝甲厚250毫米,司令塔裝甲厚253毫米。

軍艦主要任務是作戰,配備的武器至關重要,布蘭登堡級標準排水量10012噸,配備6門283毫米主炮。凱撒·腓特烈三世級作為後繼型號,排水量也更大,按說應該配備更強的武器,但是,該級艦主炮數量反而少了,口徑也減小至240毫米,這是為何呢?

原因之一是受到不久前中日兩國進行的黃海海戰影響。1894年9月17日,在那場自蒸汽時代以來規模較大的海戰中,清朝北洋水師從德國伏爾鏘船廠購入的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裝備305毫米巨炮,威力極強,但是在海戰中表現卻很差。因為這兩艘是德制軍艦,所以德國海軍格外關注。

定遠、鎮遠艦未擊沉任何一艘敵艦,原因是配備的305毫米艦炮射速太慢,該炮理論射速是3分鐘1發,實際在作戰中10幾分鐘才打一發,加上炮彈質量又差,因此效果不好。而日軍吉野、秋津洲等艦裝備的英制阿姆斯特朗152毫米速射炮,每分鐘發射7發炮彈,它們夥同其它友艦,用快速猛烈的火力擊沉了大清水師數艘軍艦,毀傷效果良好。不過152速射炮也有缺點,就是口徑小,威力就打了折扣,對付像定遠這樣裝甲堅厚的大噸位戰艦時,明顯力不從心。

因此德國海軍在研究黃海海戰時,得出結論,艦炮射速極為關鍵,口徑也很重要。布蘭登堡級裝備的283毫米艦炮,射速為每分鐘2發,240毫米艦炮是當時能夠製造出最大口徑的速射炮,每分鐘射速3-4發,射速明顯高於283毫米艦炮,同時還具備一定的威力。選擇240毫米艦炮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德國瀕臨北海,惡劣的氣象條件使海戰中觀瞄距離有限,炮戰間隔不會太遠,240毫米艦炮射程23000米,完全可以保證海戰的需要。

150毫米副炮射速每分鐘5-7發,與英國阿姆斯特朗152毫米艦炮射速差不多,艦艏240毫米主炮安裝在上甲板炮座上,下方一層安裝2門150毫米副炮,另外沿左右艦舷布置的4門150毫米副炮也可以對前方射擊,這樣在戰鬥時,一共有2門240毫米和6門150毫米速射炮向前射擊,接敵時可以集中發揮艦炮威力。凱撒·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雖然比布蘭登堡級戰列艦主炮數量少、口徑也小,但是主副炮布局更為合理,火力與後者相差也不太多。

凱撒·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設計也有瑕疵,部分88毫米近戰炮,為了對付魚雷艇而降低了位置,因此犧牲了一部分側舷裝甲防護。截止到1902年,凱撒·腓特烈三世級一共建造了5艘,後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沒有任何一艘戰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