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英與荷蘭戰爭:預防性的霸權爭奪戰

武安君1995 發佈 2024-01-20T15:46:29.703024+00:00

在這三大對手中,最早的敵人是西班牙,敵對時間最長的是法國,這兩個國家都是傳統大國,而且在一定階段都真正地威脅到了英國的安全。

在英國崛起的過程中,戰場上曾經有過三大對手:西班牙,法國,荷蘭。在這三大對手中,最早的敵人是西班牙,敵對時間最長的是法國,這兩個國家都是傳統大國,而且在一定階段都真正地威脅到了英國的安全。

相比之下,荷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對手。它是小國,不可能威脅英國安全,而且和英國的共同點最多,都是商業立國,航海立國,在宗教上也和英國一樣是以新教為主。

但奇怪的是,英國和荷蘭打得非常狠,在所有的對手裡面,英國人可以說最恨荷蘭人。從英語的習慣用語裡你也可以看出來。大多數和荷蘭相關的短語都不是什麼好詞。實際上在國際關係裡面,兩個國家特別相像可不一定是好事,往往越是相像,互相打得越狠。因為這兩個國家的發展道路是重合的,相當於是在一條跑道上賽跑,必須擠掉一個,另一個才能放開腳步跑。

當時英國和荷蘭還不光是彼此相像,更重要的是這兩個國家的崛起差不多在同一時期,而且荷蘭的爆發力更強。荷蘭還沒正式獨立呢,它的商船隊伍已經是世界第一,被稱為「海上馬車夫」,單位GDP產出世界第一,工業能力世界第一,擁有資金世界第一。在英國看來,荷蘭如果照這麼發展下去,那英國未來的發展空間就被擠斷了。

當時英國已經發生革命,強人克倫威爾掌權,要求和荷蘭談判。荷蘭人沒弄清楚是怎麼回事,因為兩個國家之間除了廣泛的商業競爭以外,並沒有一個特別具體的矛盾點或者是摩擦點,所以荷蘭人一開始還以為是一場友好談判。

結果見面以後,英國很快把底牌亮出來了,兩個國家要麼合併,要麼敵對。荷蘭人一下傻眼了,當然拒絕。英國馬上採取後續手段,發布了一個非常嚴厲的《航海條例》,規定凡是進入英國或殖民地的商船,必須是英國的或殖民地的船,而且船員必須三分之二以上是英國人。就是要重拳打擊荷蘭。要知道當時英國大部分貿易運輸都是荷蘭人在經營,這樣一來荷蘭船就被剝奪了經營權。

這個事情還不是不讓荷蘭船經營那麼簡單,事實要蠻不講理得多。這個《航海條例》發布以後,所有停在英國或英國殖民地港口的荷蘭商船突然都不再受法律保護了,英國人可以隨便搶。那時候荷蘭船就有拒絕投降,當場被打沉的。所以這個《航海條例》就相當於一張宣戰書。荷蘭只能應戰。

這時你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英荷戰爭不像其他的戰爭,兩國並沒有一個具體的矛盾爆發點就開始打了。戰爭的起因比較特殊。英國不是瞄著當前的衝突點,而是瞄著未來的衝突點打的一場先發制人的戰爭。

除了起因比較特殊以外,英荷戰爭的進程也和其他戰爭不太一樣,它是對同一個對手連打三場戰爭,直到荷蘭認輸為止。而且在第一和第二場戰爭中,英國根本沒有找盟國就單槍匹馬地去打了,這和我們上一講說的那種找盟友幫它死磕的英國式戰爭方式不一樣。不過在英荷戰爭特別是第一次英荷戰爭中,英國的打法還是值得一看的。

比方說,英荷都是海上強國,戰爭主要在海上打。那你要從整體海上實力來看,荷蘭是在英國之上的,水手的航海經驗和能力都比英國高,航運業更是高出好幾倍。

但英國海軍不和荷蘭海軍比遠洋航海,他們就在自己家門口等著,反正荷蘭艦隊也好,商船隊也好,要回國就得經過英吉利海峽。

所以海戰也好,海上搶劫也好,基本上都在近海,這樣荷蘭人的遠洋優勢就沒有什麼用。另外荷蘭的航運業發達,到戰時反而是弱點。你想,那麼多滿載貨物的商船在海上,荷蘭的海軍哪裡保護得過來,所以都是搶劫的好目標。英國的航運和商業都遠遠不如荷蘭,所以反而沒什麼好擔心的。

在戰爭期間,英國就派出大批的武裝民船,也就是私掠船,大搶特搶荷蘭商船。我這裡插一句,這種私掠船是當時特有的一種制度,在歷史上很重要。戰爭也就兩年多時間,英國居然搶了1700多艘荷蘭的商船。荷蘭搶了英國可以忽略,因為當時英國沒有多少可以搶的。有一位荷蘭官員當時就評價說,這場戰爭我們一定是輸,因為他們在進攻的是一座金山,而我們在進攻的是一座鐵山。人家打了是增益,可以以戰養戰,我們打是純消耗。最後荷蘭認輸,承認《航海條例》。

所以你看,第一次戰爭英國雖然沒有採取那種典型的英國式作戰方式,但它的優劣勢安排和轉化還是不錯的。最後贏了。不過我也要告訴你,英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優劣勢轉化並不充分,沒傷到荷蘭的根本。所以同樣的打法,到第二次英荷戰爭的時候就沒有什麼收穫了。

而且英國在第二次戰爭當中天時不利,可以說非常倒霉。戰爭爆發的當年,英國國內爆發黑死病,光倫敦就死了將近10萬人。戰爭第二年,也就是1666年,發生了著名的倫敦大火,整個倫敦被燒掉了2/3。我們現在看到的倫敦都是那次大火之後再建起來的,所以倫敦的老建築基本沒有早於1666年的。這場大火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800萬鎊。就是超過第一次和第二次英荷戰爭費用的總和。所以最後英國也打不下去了,雙方講和。

但英國打荷蘭的決心沒有變。五年以後,第三次英荷戰爭爆發。這一次英國採取了我們上一講所說的英國式戰爭方式,找到了一個盟友,就是當時大陸上最強大的國家—法國,一起打荷蘭。

這下英國優劣勢轉化得就非常充分,就把荷蘭這個海上強國的致命缺陷抓住了。那就是荷蘭並不是島國,它既有海岸線,又有陸地邊界,所以它的海上霸權是漏風的,敵人海上打不過它,還可以從陸地進攻它。

這在地緣戰略上叫做「陸海雙緣國家」,法國也是,後來的德國也是,這類國家最容易在海洋和大陸這兩個方向分散力量,也容易同時遭到海洋大國和陸地大國的夾擊。荷蘭當時就是這種情況。實際上,在第三次英荷戰爭當中,荷蘭這個小國是竭盡了全力,它的海軍打得比英國海軍好,守住了自己的海岸線。但是,它在陸地上卻被法軍連連攻破,最後不得不再次掘開大堤,把海水灌進來擋住敵人,這是拼命死守。最後荷蘭向英國認輸。

那麼這第三次戰爭,荷蘭的國力遭到了決定性的消耗,差不多是家財散盡,海上優勢從此轉到英國手上。前兩次沒有達到的目的,這次終於達到了,這也是我們說的英國式戰爭方式的成效。

現在我們來看英荷戰爭,一方面是可以加深對英國式戰爭方式的理解,特別是它所形成的那種優劣勢轉化;另一方面,英國對目標對手的把握實際上也非常突出。

這三場戰爭,英國一直認準荷蘭在打,目標選擇非常堅定。而英國之所以盯住荷蘭不放,不是因為當前有什麼具體的衝突點,而是因為荷蘭阻斷了它未來的發展空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