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更進一步,美方心揪起來,俄方也有人患得患失,其實沒有必要

立馬看世界 發佈 2024-01-20T20:54:48.854366+00:00

近期,歐洲國家和歐盟領導人密集訪華,引發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國際輿論高度關注。尤其是法國總統馬克龍為期3天的訪華之旅,雖然率領60位企業高管拿下了空客、法國電力集團多個企業大單滿載而歸,卻被西方一些輿論「挑刺」。

近期,歐洲國家和歐盟領導人密集訪華,引發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國際輿論高度關注。尤其是法國總統馬克龍為期3天的訪華之旅,雖然率領60位企業高管拿下了空客、法國電力集團多個企業大單滿載而歸,卻被西方一些輿論「挑刺」。對於中歐關係的最新動態,除了西方媒體有不少酸言酸語,俄羅斯方面似乎也有點患得患失。

近日,俄羅斯外交官扎哈羅夫接受採訪時表示,歐盟會在嘴上說「中國是重要的貿易夥伴」「歐盟不會與中國斷絕關係」,但實際上歐洲只是說一套做一套,因為他們根本經不住美國的施壓。歐盟在一系列對華政策上,依舊跟隨美國,這包括技術、投資等方面。

扎哈羅夫說,馬克龍、朔爾茨、馮德萊恩等歐洲領導人,正在「無條件聽從」美國的指令,因為馬克龍在訪華之前,還跟拜登打電話「報備」。其實扎哈羅夫的說法,不盡其然。當時馬克龍只是向拜登表示,通過與中國接觸,有利於儘快結束烏克蘭危機。這只能說明俄烏衝突是馬克龍訪華的一個重要話題。美法雙方都認為,中國可以利用與俄羅斯的關係,施壓俄方撤出烏克蘭。

在回國的專機上,馬克龍就告訴媒體:歐洲必須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不再做美國的附庸,並且避免在台灣問題上追隨美國。馬克龍認為,歐洲的巨大風險是陷入台海問題,這會阻礙歐洲的獨立自主外交和戰略自主權。他還認為,由於俄烏衝突,歐洲在武器和能源方面對美國的依賴加大,現在必須專注於發展歐洲自己的國防工業。歐盟的長期主張,或者說最終目標,就是成為除中美之外的「世界第三極」。

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美國不斷強化與歐洲國家的關係,試圖聯合起來對付中國。不過,隨著戰爭結束越來越遙遙無期,歐洲一些國家苦不堪言,深感不可能與中國「脫鉤」。美媒自己也曾說,任何國家都可以在沒有中國的情況下生活,但這種生活不可能是正常的。眼下,歐盟對中國的一些政策確實不如過去那麼友好,原因是俄烏衝突以及中美關係帶來了變化。但儘管如此,歐盟和中國的距離,也比美國和中國近得多。

事實上,自從英國「脫歐」之後,歐盟與美英陣營的差異變得更大。而歐盟與美英的共性就是同屬於西方陣營,他們有價值觀和宗教文化的一致性,但也在戰略和經濟利益上存在差異。一直以來,歐盟主要國家德國、法國等,都願意和中國保持經貿聯繫,而想與美英進行戰略和經貿競爭。

去年,德國總理朔爾茨力排眾議也要訪華。此次馬克龍訪華,也帶了大批商界領袖隨行,都能夠看出他們加強對華經貿往來的意圖。此外,中法還發表了聯合聲明,雙方達成5大項51點共識。馬克龍率領商業代表團來華,加強經貿合作是重中之重,結果也確實滿載而歸,光是空客就出售160架飛機,價值200億美元。中國除了下訂單,也給了馬克龍高規格禮遇。

馬克龍在回國專機上的一番話,「燒到」了大西洋彼岸,很快就讓美國人揪心了。《華爾街日報》首先對馬克龍橫挑鼻子豎挑眼了一番。該報發表的文章認為,是美國給了歐洲對抗俄羅斯的力量,歐洲的能源和武器都要靠美國,馬克龍有什麼資本硬氣?現在不想跟著美國,等於過河拆橋。

美國政客新聞網也開始批判法國,認為法國作為聯合國五常之一和歐盟唯一的核大國,在軍事上處於獨特的地位,但是在「保衛烏克蘭方面」的貢獻,遠遠低於其他許多國家。當下,美西方陣營把支持烏克蘭視為「政治正確」。美國這是眼看法國有意向中國靠近,首先就給扣了頂大帽子。

在這種情況下,前文那位俄羅斯外交官依舊認為「歐洲在無條件聽從美國」,更像是在無視局勢的變化,拘泥於刻板印象,甚至有插嘴中歐關係之嫌。俄烏衝突爆發至今,戰場依舊處於僵持狀態,俄方有意和談,但設定的門檻也不低,導致談判一直處於卡在「開頭」的僵局。

今年以來,俄方對中國和歐洲的關係給予了超過以往的關注,同時強調中俄彼此之間的「依賴」,乃至不斷提到俄中關係「無上限」。俄羅斯部分媒體也時不時把「中俄同盟」的字眼寫進文章。這些都是很令人玩味的。如果俄羅斯無意這麼去做,那麼中歐關係更進一步,俄方是完全不需要患得患失的。

還有俄羅斯輿論認為,中國對歐洲和美國的政策有明顯差異,不過預計「不會取得成功」。實際上,俄媒的這種猜想是老生常談,也是有點想當然的思維。中國和歐洲有著牢固的經濟關係。歐盟現在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而中國是歐盟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在中美關係摩擦加劇的當下,歐洲對中國的重要性進一步上升。歐洲也是中國重要的技術來源。中國希望歐洲實現戰略自主,以平衡美國竭力維持的單極世界強權政治。但歐洲也需要中國,以緩解俄烏衝突帶來的巨大衝擊。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傅聰近日表示,中歐之間是相互存在的,這是經濟全球化的自然結果,不能人為改變。中國並不介意美國和歐洲發展關係,正如中國也願意同歐美交往一樣。在跟美國發展關係時,歐洲國家不應該以犧牲中國為代價,更不應該犧牲各自的對華關係。歐洲各國應該看到自身的利益所在,抵制美國施壓,堅持戰略自主。

簡而言之,中歐之間的經濟互補性,使得歐盟拒絕與中國「脫鉤」。從長遠來看,歐盟早日實現「自主」,也更符合自身發展和利益,儘管歐盟不會完全脫離美國,但如今從馬克龍的言論可以看出歐盟內部的分歧,也說明歐洲已經有越來越多人對中歐關係有了更為清醒、務實的認知。

這次,馬克龍還打破了外交慣例,邀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同行,一方面向中國發出「歐洲團結」的信號,一方面平衡歐盟對中國的政策。馮德萊恩作為歐盟中的「對華鷹派」,與馬克龍相比,此行取得的成果自有公論。中方的態度,已經擺在了檯面上,不過對華關係的選擇權還是在歐盟手上,至於是否要交給美國,中歐關係最終走向哪邊,最終還是得歐盟自己下決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