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行在歸綏(四十)—歸化城的炭行及冬季取暖方式

文史資料工作室 發佈 2024-01-20T23:04:53.614191+00:00

歸化城的炭行及歸化城人冬季的取暖方式一 翁歸化城人使用煤炭的歷史並不久遠,最早的老百姓家中做飯、取暖還是以燒柴為主,除了一些大字號而外,鮮有用煤炭的,要用也多是以察素齊北面山里出產的無煙煤為主——把無煙煤和上粘土、拌濕後加進火里,或者脫成煤餅使用,至於用大同、伊盟一帶的「大炭」連

歸化城的炭行及歸化城人冬季的取暖方式

一 翁

歸化城人使用煤炭的歷史並不久遠,最早的老百姓家中做飯、取暖還是以燒柴為主,除了一些大字號而外,鮮有用煤炭的,要用也多是以察素齊北面山里出產的無煙煤為主——把無煙煤和上粘土、拌濕後加進火里,或者脫成煤餅使用,至於用大同、伊盟一帶的「大炭」連字號里使用的也不多,除了一些贏利頗豐的大商號除外。

解放以後,呼和浩特城區遠遠近近設置了許多炭站——俗叫「炭場子」,也都是呼市燃料公司設置的「國營網點」,每家每戶發有煤炭供應證,定量供應;煤炭的種類有:營盤灣、老石旦、楊圪楞等等,也有察素齊產的無煙煤。現如今,市內早已取消了煤炭供應,家家都用上了天燃氣,這就干凈多了……。


而夕日「走西口」來歸化城一帶的人們,每年遇到的最大「天敵」,莫過於冬天的「寒冷」。這是直到今天人們也能感覺到的:每到冬季總有那麼幾天氣溫低於零下20C°的時候,即使只有幾天也足以致饑寒交迫、無處容身的人們以死地,所以每年歸化城城南的孤魂灘、城西的康山圪蛋底下有著難以數記的死人骷髏,基本上都是每年的這幾天凍死在大街上的乞丐,所以說初來乍到的人平常好說,到了冬季這幾天很容易被活活地凍死在這裡。


但凡來了這裡的人們,第一件大事就是給自己營造一個厚實的「茅庵」,因而說在述說「歸化城炭行」時有必要先介紹一下歸化城的禦寒方式,這樣便於讀者更好地理解這裡「炭店、炭鋪」的作用。

在呼和浩特生活了四十年以上的人們怕都有這樣的印象——那便是以呼和浩特市為界,以東多為兩齣水、有背脊式的低矮的土木結構建築,這樣的結構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就是「低矮」,這是為了到冬季時便於用莊稼個子或柴草之類把它嚴實地「埋蓋」起來,以保持室內溫度的相對適宜。


而以西的人們可能是受土默特蒙古族剽悍氣質的影響,房屋建築不同於內地,是以「一出水」形式構築的特殊風格,其作用不僅僅是保暖,還有防盜功能;此房屋前牆低而後牆高,沒有屋脊,屋頂由後牆緩緩而下形成一個斜面,與冬季正午的太陽光幾近垂直,受熱面積大,光照時間長,為了抵禦土默川的四季變化,特別是冬季的西北寒流的侵入,房屋大都座北朝南,牆用土坯砌成,厚而堅實;北牆更厚,大約是其它三面的二到三倍,加上土坯有比磚散熱慢的特性,保溫性能很好。

屋裡面搭有土坯大炕和燒柴禾的大灶,因而在土默川有「家暖一盤炕」的說法,一般的莊戶人家庭和市民階層冬天多靠一盤大炕來取暖,燃料的來源多半是莊稼地里的莊稼杆和秫積,除個別農戶到特別寒冷的季節還備有火盆外,一般農戶和市民全憑這盤火炕來抵禦嚴冬,只有個別的殷實戶家裡搭有與大炕連接的煤爐,但也只是到最寒冷的時節才燒幾天,一般時節根本不用,因而說:在歸化城農村,老財們多半是「圪出老財」。

到冬季,燒柴草的大灶火時常熱著,除了做飯而外,平時燒著一口乾鍋,也能多少頂些事情,至於用的燃料,一般人家在農村多燒莊稼個子或乾牛羊糞,在城市則多半是大街上拾來涼乾的駱駝糞蛋和馬糞乃至於平時人們閒暇時外出摟回來的柴草、樹葉之類,很少燒炭,就是當年滿大街跑的「料炭猴兒」揀回來的「料炭」也捨不得燒,原因是「料炭」可以賣給鐵匠爐當焦炭用,價格也比大炭貴,因而換錢補貼了家用。


城市裡因為有不同的社會階層,燃料利用甚為複雜,富商巨賈財大氣粗,也捨得花銀子購買那一斤面換一斤炭的木炭和煨炭,煨炭是用駱駝由伊盟馱來的,性質很象木炭,而且比木炭耐燒,因此俗稱「住媽家炭」,意思是說:

「新媳婦回娘家時在爐灶內放一塊大些的煨炭,幾天後回來火仍未滅。」

煨炭雖比木炭便宜些,一般人家仍用不起,只有富商巨賈們敢這樣用。至於官宦人家燒水做飯另備有專用的炊事火爐,燒得儘是昂貴的大炭;住在歸綏的外國神甫和牧師由按西洋風俗建有壁爐和暖牆,燒的都是薩包一帶運來的上好大炭;中小商號和較為富裕的市民都是用炕灶和煤爐,燒煤(無煙煤)和少量的大炭來取暖和做飯;


從山西來的買賣人用的煤爐很大,形若大瓮,用煤量極大,時人謂之「瓮爐」,這種爐的火膛上小下大,通風極好,爐蓋向四面伸展,方便烘烤食物;

買賣傢伙計住的屋子則搭有火炕、地爐或煤爐,均以煤為燃料,煤爐呈方形,用磚或土坯砌於炕前中段,爐口比「汆壺」(洋鐵皮做的元柱形燒水用具)外徑略大,以方便人們燒水柒茶;

地爐只是頂部與地面平齊或略高,搭制與煤爐差別不大,功用相同;

市民人家的大灶與農家基本相同,只是灶膛稍小,既可燒煤也可燒柴草,且備有二股風箱。

歸化城用的大炭最早來自薩拉齊、黑麻板和公積板三地,其中以黑麻板張家泰來局所開的折回溝炭最多,公積板的楊圪楞次之,再次是薩拉齊的炭。

因為炭的運距較察素齊境內的無煙煤遠,故價比煤高,在歸化城除商號、官宦人家和富裕些的手工作坊的炊事用炭外,一般人家取暖大多燒耐用的無煙煤。

京綏鐵路通車後,炭價有所下降,但比煤還是高得多,那時歸綏普遍使用上洋爐,許多商號和住家戶儘管有了洋爐,而取暖仍用煤。


那年代歸綏的煤和炭既缺且貴,人們使用時都非常節儉,歸綏兩城的婦女最善節約用煤,在薩拉齊和包頭一帶由於離煤礦較近,人們用炭「大手大腳」,蒸一鍋莜麵要20多分鐘,而歸綏的婦女十來分鐘就可蒸熟,而且等飯做熟時灶膛中的煤炭正好用盡。

至於引火柴,一般商號和住戶多用劈柴和干稍子(大青山中生長的一種灌木);


生活較清苦的市民只在生煤爐時用些硬柴,而生大灶火時多是柴草、樹葉、騾馬糞,所以市民們每逢秋季都到莊戶地里拾秫積、禾茬,用大筢或大掃帚到草灘或樹林裡摟柴草和樹葉,平時行走在街上的車馬、駝隊也很多,但騾馬糞便隨時都被人們掃走,即便沒有掃大街的,每天也很乾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