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峽遲遲不建設跨海大橋究竟是什麼原因?

經營幫 發佈 2024-01-21T00:03:21.060705+00:00

作為「基建狂魔」,我國的基建技術越來越成熟,就比如已經完成的港珠澳大橋,就是一座舉世聞名的跨海大橋。而我國還有一個地方依舊受到大海的隔絕,那就是台灣海峽。「台灣海峽」到底有多寬呢?為何遲遲不修建跨海大橋將台灣和大陸連接起來呢?

作為「基建狂魔」,我國的基建技術越來越成熟,就比如已經完成的港珠澳大橋,就是一座舉世聞名的跨海大橋。而我國還有一個地方依舊受到大海的隔絕,那就是台灣海峽。「台灣海峽」到底有多寬呢?為何遲遲不修建跨海大橋將台灣和大陸連接起來呢?


台灣海峽被稱為「海上走廊」,它將大陸與台灣隔絕,目前台灣省與大陸的交通往來都是通過輪渡或者飛機。由於這樣的交通方式有諸多不便利的地方,所以不少人開始想:如果有一天可以高鐵或者自駕去台灣,那該多方便。

目前我國的基建技術非常頂尖,也修建了很多世界級的橋樑。但是想要修建跨海大橋,一定要從技術難度、長度、氣候、海底地形、地質情況等多方面的因素來考慮。雖然我國修建出了舉世聞名的港珠澳大橋,但是在不同的地方修建跨海大橋,並不能直接照搬修建其他跨海大橋的經驗,還是需要因地制宜。

台灣海峽長約400公里,最窄的寬口也有130公里。也就是說,想要在台灣海峽修建跨海大橋,大橋的最短長度也要有130公里。要知道,世界第一長地港珠澳跨海大橋也才55公里,它的總投入為1300億人民幣,並且花費了將近長達十年的時間。130公里的跨海大橋將近是港珠澳大橋的2倍多,想要修建起來又談何容易,其工程難度、建造成本以及施工周期等一定都是成倍增加的,這麼大的工程,不是輕易就能做出決定的。

也有人提出過「填海造陸」的方法,但是這個方法並不可行。台灣海峽面積約9萬平方公里,填充難度極大,並且這種方式還會破壞原有的海洋環境,威脅到海洋生物的安全,這是一種得不償失的做法。就算下定決心想要修建大橋,不僅資金和時間是問題,還有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的影響。台灣海峽位於亞熱帶與北熱帶季風氣候區,常年有浪涌和飆風,每年颱風都要多次從這裡路過。這樣的氣候條件,即使將跨海大橋建成,每年這樣經受颱風的考驗,大橋的損耗以及維護也是一個難題。

雖然建設大橋困難重重,但國家從未放棄。如今也已經產生了北線,中線,南線這三種方案。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一座橋可以將大陸和台灣緊緊地連接在一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