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國旗——朝鮮、韓國

黑炎之飛影 發佈 2024-01-21T01:12:11.548244+00:00

以前做過一個歷史上的各國國旗,只是羅列,並沒有詳細說明,從今天開始,按照國家來講述這些歷史上的國旗,對一些錯誤也進行了更正。

以前做過一個歷史上的各國國旗,只是羅列,並沒有詳細說明,從今天開始,按照國家來講述這些歷史上的國旗,對一些錯誤也進行了更正。

一、朝鮮、韓國建國前的國旗

朝鮮王朝國王御旗 (1392年-1882年)

朝鮮國國旗 (1882年-1888年)

朝鮮國國旗 (1882年-1884年)

朝鮮國國旗 (1888年-1893年)

朝鮮國、大韓帝國國旗 (1893年-1899年)

大韓帝國國旗 (1899年-1910年)

1876年,隨著《江華條約》的簽訂,朝鮮打開國門,而設計國旗也就成為了一件當務之急需要解決的事。朝鮮國旗的第一個設計方案是由清朝駐日使館參贊黃遵憲提出的,1880年9月,黃遵憲撰寫了一本小冊子《朝鮮策略》,贈與訪問日本的朝鮮修信使金宏集,在《朝鮮策略》中建議朝鮮「奏請陸海諸軍,襲用中國龍旗為全國徽幟」;同年11月,清駐日公使何如璋在致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報告也有提到:「若朝鮮既經開港後,應飭令彼國襲用中國龍旗,或圍繞以雲,微示區別,以崇體制。」李鴻章也對朝鮮襲用中國龍旗的方案表示同意,他在1881年2月26日與朝鮮官員李容肅會談時說:「今貴國王自用之旗,據稱是畫方龍旗,亦與中國龍旗相仿,自可以畫龍旗為國旗,即作航海旗標。定於應用之先,將龍旗尺寸、顏色繪具圖式,咨明本大臣衙門,以咨核奏咨行。」

但是,朝鮮王朝並未聽取清朝的建議。1882年,清朝協助朝鮮與美國簽訂《朝美修好通商條約》,在條約簽訂前一天的5月21日,朝鮮官員李應浚設計了一種國旗方案,翌日,負責協助朝鮮締約的清朝官員馬建忠對朝鮮全權大官申櫶說道:「昨李應浚袖至旗式,似與日本相混,貴國旗式究竟何若,前黃參贊謂貴國宜用中國龍旗,以仆觀之,似亦未安。」馬建忠在否定了先前的中國龍旗方案後,提出了新的方案,他說:「吾想貴國國旗,可用白底、青雲、紅龍,惟龍用四爪,暗示區劃。何以區別?只在四爪五爪耳。青雲者,亦取雲從龍之意,君臣以民為本,故質用白色。」

但在5月27日,朝鮮方面以「紅龍青雲製造須費工」為由婉拒了馬建忠的提議,並主張採用「紅質中青白合成圈子」作為國旗,馬建忠又建議道:「前議此事後,曾思仍用白底,中用太極圖,外周用八卦,則恰合八道之數。八卦純用黑色為顯,太極用半紅半黑,旗外又緣以紅色,何若?」這個方案也並未採用。《朝美修好通商條約》締結前後中朝兩國關於國旗方案的折衝是太極旗最早的醞釀,而李應浚設計的方案與現在太極旗相比只是無卦而已(因此被馬建忠評為「似與日本相混」),被認為是韓國國旗最早的雛形。後來在美國發現的1882年著作《航海國旗幟(Flags of Maritime Nations)》發現了配有四卦的太極旗,一些學者認為是李應浚設計的方案,因此認為太極旗的實際創始人是李應浚。

1882年朝鮮爆發了反日的壬午兵變,其後日本強迫朝鮮締結不平等的《濟物浦條約》,規定朝鮮須派使臣向日本謝罪。於是在1882年9月,朝鮮政府以錦陵尉朴泳孝為謝罪兼修信使,出使日本。臨行前朴泳孝就國旗問題請示國王高宗,高宗授權朴泳孝必要時可製作並使用國旗。1882年9月22日,在前往日本的「明治丸」號輪船上,朴泳孝、金玉均等參考英國駐朝領事阿須敦(W. G. Aston)和英籍船長傑姆士(James)的意見,以太極四卦為圖案,設計出了最早的太極旗。於是韓國國旗便在「明治丸」號上誕生了。10月3日(陰曆八月二十二日)朴泳孝在給本國的報告中記錄了太極旗誕生的狀況:

國旗標式在明治丸中與英領事阿須敦議到,則伊言該船船長英人周行四海,慣識各國旗號,又各色分別遠近異同,均能洞知雲,故與之商議,則太極八卦之式特別出色,然八卦分布,頗覺稠雜不明,且於各國之仿製,甚不便易,只用四卦,劃之四角,則更佳雲。又言外國國旗外,必有君主之旗標,蓋仿樣於國旗,而設采設紋,繁鮮最好雲。國旗大中小各一本,使該船長裁製,小一本,今修啟上送主上。旗號太極中居,八卦拱布於旗之邊幅恐好,質則專用紅色,似屬鮮明也。既與各國通好之後,凡出使者,禮不得無國旗,為遇有各港口各兵艦載炮六門以上者,則必有祝炮以禮待之,伊時當揭該國使臣國旗而別之。又遇有約各國各等慶節,有懸旗相賀之禮,各國公使相會,以國旗表坐次,均此各件,闕不得制帶國旗。而英、美、德、日各國均請仿畫而去,此系布明於天下者也。

太極旗誕生後,朴泳孝一行就將其廣為使用,他們一登陸日本就在客店外懸掛太極旗,朴泳孝描述道:「新制國旗懸寓樓,旗竿白質而縱方,長不及廣五分之二,主心畫太極,填以青紅,四隅畫乾坤坎離四卦,曾有受命於上也。」[16]其後他們在外交場合中也頻頻使用太極旗,引起各國使節和日本各界的注目,「英、美、德、日各國均請仿畫而去」。1883年3月6日(陰曆正月二十七日),朝鮮王朝正式決定以太極旗為國旗。 1897年後又成為大韓帝國國旗。後來經過一些微小的變動,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太極旗樣式。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國旗 (1919年-1945年)

1948年,大韓民國政府成立時,決定將太極旗作為國旗,並於1949年頒布了製作標準:太極旗橫豎比例為3比2;白底代表神聖的國土;太極圖象徵宇宙天地渾成以及單一民族構成的國家。中間太極的圓代表人民;太極的兩儀為上紅下藍,分別代表「陽」和「陰」。

北韓人民委員會國旗 (1946年-1948年)

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國旗

1946年2月至1948年9月9日期間朝鮮勞動黨在朝鮮半島北半部組織的北韓人民委員會也使用太極旗作為國旗,直到1948年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被「藍紅色共和國國旗」取代。

朝鮮國旗官方稱之為藍紅色共和國旗(람홍색공화국기)、紅藍五角星旗(홍람오각별기)、人民共和國旗(인민공화국기)、共和國三色旗(공화국삼색기)。紅色的旗面象徵了愛國主義精神與鬥爭精神,藍邊代表了「朝鮮人民與全世界人民聯合為自由、友誼與和平而戰的期待」,白色代表了朝鮮是一個單一民族國家,並且期待著祖國的統一、民族的大團圓。白色圓形象徵陰陽。紅色五角星則象徵著革命傳統,也是共產主義的標誌象徵。

1947年5月,金日成下達了「重新設計具有共產主義元素的新國旗新國徽」的指令,並廣泛徵集設計稿。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初稿原出自平壤大學首任校長金周經之手,早期圖案白色圓圈在正中心。根據朝鮮宣傳部門的說法,金日成親自參與了現今朝鮮國旗的設計。1948年2月初,金日成在審議時提議將圓圈移至稍微靠近旗杆一側並在其中放入紅色五角星,同時調整了色彩和旗幟長寬的比例,最初設計時比例為2:3,國旗圖案確定後改為與蘇聯國旗一致的1:2。1948年9月8日,這一圖案正式被選定為國旗。1992年4月14日,即金日成80歲壽辰前一日,國旗作出最新修改,放大了國旗左側的白圓和紅五角星。

起初朝鮮在設計新國旗時,也是有許多方案,最終選擇了現在的樣式,以上兩圖即為當初的方案之一。

朝鮮的新義州特別行政區有著自己的區旗、區徽。

大韓民國國旗

大韓民國國旗,又名太極旗(朝鮮語:태극기/太極旗,Taegeukgi),是韓國標誌性旗幟和國家象徵。太極旗長寬比例為3:2,由白色底,紅藍兩色之坎(紅)離(藍)太極圖(一般白黑太極圖為乾(日)坤(黑)太極和乾、坤、坎、離四卦組成。)1949年3月25日,韓國文教部審議委員會在確定國旗時對太極旗的解釋是白色代表著大地;中間藍色和紅色的太極兩儀分別代表著陰陽;左上角的乾代表著天、春、東、仁;右下角的坤代表著地、秋、西、義;右上角的坎代表著水、冬、北、智;左下角的離代表著火、夏、南、禮。

朝鮮人民共和國國旗

朝鮮人民共和國是1945年左派政治家呂運亨為了避免朝鮮半島南部在朝鮮日治時代結束之後被美軍進駐接管而成立的臨時政府,並自組朝鮮建國準備委員會。1945年9月6日,呂運亨擔任國家副主席,試圖拉攏當時尚在美國的李承晚為國家主席,並任命許憲為國務總理、金九為內務部長等,但李承晚和金九並未就任。隨後美軍進入朝鮮半島南部,駐朝鮮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於9月8日成立之後實質統治朝鮮半島南部,不承認朝鮮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並加以取締,也不承認流亡重慶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後因左派由朴憲永掌握了主導權,呂運亨被排擠。隔年朝鮮人民共和國解散,改組為民主主義民族戰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