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教為教、堅持不送孩子去名校?葉聖陶的子女教育屬實另類

新東方 發佈 2024-01-21T03:49:45.792426+00:00

內容來源:新東方教育服務官微豆瓣9.1分《我在島嶼讀書》第三期,嘉賓之一是葉聖陶的孫子葉兆言。談到祖父時,他提到了一個「背影」畫面:「祖父到了80多歲,每天坐在那寫東西,老人給我的一個印象,包括我父親,就是坐在寫字桌前。

內容來源:新東方教育服務官微


豆瓣9.1分《我在島嶼讀書》第三期,嘉賓之一是葉聖陶的孫子葉兆言。談到祖父時,他提到了一個「背影」畫面:


「祖父到了80多歲,每天坐在那寫東西,老人給我的一個印象,包括我父親,就是坐在寫字桌前。


所以我成為作家後,對自己的要求也是這樣,寫出來不重要,成名不重要,就坐在那兒,那個背影很重要。」


《我在島嶼讀書》


對子女孫輩,葉聖老讓人印象深刻的畫面之一是「背影」;而對我們甚至我們的孩子一代,葉聖老讓我們難以遺忘的:


是經典課文《爬山虎的腳》,是課本中的經典詩歌《小小的船》,短短四行,淺顯易懂,意境深遠:


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兒兩頭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


是學校櫥窗里的多句名言,如「只有做學生的學生,才能做學生的先生」。


來源:微博@人民日報


不過,在這些讓人印象深刻的記憶之外,葉聖老還有很多我們不了解的一面。


他的謙遜隨和是公認的,但有那麼幾次,他也會不高興、也會拄著拐杖罵人。


當他還是一名普通小學教員的時候,一日,縣教育部門要開辦展覽會,各學校臨時拼湊,紛紛作假。葉聖陶工作的學校為了保護花草,禁止學生入園。


葉聖陶不高興了:「學生不能親近自然,即使沒有一花一葉損壞,又有何用?」


40年前,他還曾就一篇《來自中學生的呼籲》,激動地寫下《我呼籲》


希望小學的領導不要從小就開始應試教育,希望父母們明白進大學是成才的一條道路,但不是唯一的道路……



葉聖陶和來訪的孩子們


而就是這樣一位對教育極其認真的倔老頭,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卻看似「不怎麼上心」。


1

寬以待學


葉聖老有三個兒女,可他們卻都沒上過所謂的重點或名校小學、中學。


不過,三個孩子卻都成了優秀的作家、編輯家和翻譯家,而這與葉聖老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


像兒子葉至善在中學讀了一年後,竟有4門功課不及格,需要留級。


別的家長可能不棍棒伺候,也要訓斥一頓,但葉聖老卻把兒子的成績放到一邊。


他了解兒子最不願意死記硬背,而國文和英文考試時要默寫整段甚至整篇課文,孩子當然會不及格。


結合平時跟兒子的交流,知道兒子的表達能力不弱,知識面也不窄,單以成績論英雄,實在沒道理


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對兒子說:「不要哭,也不要背上思想包袱,還是再換個學校吧。」


兒子進了新學校後,果然有了明顯的轉變,不用整天在做練習題和做作業上下大力氣,有足夠的時間看課外書,還能騰出時間唱歌、吹口琴,對學習的興趣大大增強。


葉聖陶(右)與兒子葉至善


1930年,葉聖老在《做了父親》一文中曾寫道:「一定要有理想的小學才把兒女送去,無異看兒女作特別珍貴特別柔弱的花草,所以要保藏在裝著暖氣管的玻璃花房裡。我現在作這樣想,自笑以前的憂慮殊屬無謂。」


在葉聖陶擔任教育部副部長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時,他的孫子孫女,也沒上北京的名校,而是在離家最近的學校讀書。


葉聖陶的長孫葉三午5歲時被送進幼兒園。教葉三午的老師很嚴厲,經常批評嚇唬他,三午回家後時常鬧著不想上學。


有一次,這位老師在葉三午的成績單上批了8個字:「品學俱劣,屢教不改。」葉聖陶看後,在成績單上也回敬了8個字:「不能同意,尚宜善導。」


後來,葉三午在爺爺和父母的影響下,也愛上了讀書寫作,成了一名詩人。


無論子女還是孫輩的教育,我們能從葉聖老看似不上心的「寬以待學」背後,看到他的教育智慧:不焦慮,充分了解、積極引導孩子,不以成績論成敗,讓孩子真正得到成長。


這何嘗不是對教育的上心,而事實上,葉聖老也非常重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


他曾以女兒的口吻寫了篇膾炙人口的散文《啼聲》批評不傾聽兒童的心聲,把孩子當玩偶,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等問題。

在他看來,「在各項教育里,家庭教育是最初最基本的一項」。

家庭教育的作用,與兒童「先入為主」的心理效應分不開,因為兒童年幼時接觸的東西、閱讀的材料,能夠「印其腦中深鏤而不可拔」。所以,教育子女本身是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作為一個成人的基本義務和責任。


2

以「不教」為「教」


重視教育的葉聖老,秉持的一個主要教育理念,是「教」是為了「不教」,「把依賴性的受教育轉變為主動性的自我教育。」像身為作家,他從不教孩子寫作。


自己讀自己寫


他很鼓勵孩子們多看書,只要感興趣,他的書架上什麼書都可以拿去看。


他所做的便是要求孩子們每日都讀點什麼,至於要讀什麼便是他們自己的事了。讀過之後,可以寫點什麼。


想寫什麼就可以隨意寫一些,像放風箏、鬥蟋蟀,甚至看人對罵都可以寫進作文里。


寫好後,也不會像人們以為的、從專業的角度給出修改意見,而是和孩子們在飯後坐在一起,聊著聊著、引導孩子們自己把稿子改了。



葉至善在兄妹合集《花萼》的《自序》中,描寫過父子們一起改文章的情景:


「父親先不說應該怎麼改,讓我們一起來說。你也想,我也想,父親也想,一會兒提出了好幾種不同的改法。經過掂量比較,選擇最好的一種,然後修改定稿……」


期間即使孩子們的一些用語確實需要修改,葉老也總是商量著來:


「這裡把詞兒換一下,是不是好些?」

「這裡我看不明白,你是如何想的?」

「我們一起想想,怎麼才能把這個意思表達明白?怎樣寫更好?」

……



葉家父子圍桌改稿這場景,讓學者宋雲杉忍不住感慨道:


「我們試閉目想想,這是一個何等美滿的家庭。在這種家庭環境裡面,學習寫作,進步一定是很快的。」


葉聖陶和他的三位子女

如葉聖老所言:「凡為教,目的在於達到不需要教。」


所謂有心無痕,不教之中自有所教,便是順其自然、因勢利導,這樣反而更能啟發和培養孩子的興趣和主動性。

葉聖老這以「不教」為「教」,不失為教育良方。


還要讀「無字書」


孫女葉小沫回憶說:「在我們兄妹幾個成長的過程中,爺爺和爸爸從來都沒有規定過我們必須看什麼書,背什麼文章;


沒有要求我們的成績一定要排在班上的第幾名,一定要考上什麼初中、什麼高中,也沒有要求我們一定要學會哪種技能。


相對成績來說,他們更願意聽我們說說發生在身邊和學校里的事情,我們正在參加的那些活動,正在看的課外書、看的電影。談話中他們提出的一個個問題和建議,會引導我們多看、多想、多實踐。


她分享過一件事,小學六年級暑假,她和表姐兩個小姑娘第一次離開大人結伴遠行。一身疲倦地回來後,爺爺問了一大串問題:


「坐的是哪條鐵路線上的火車?」

「先後經過了哪些省份、哪些城市?」

「有沒有發現南方土地的顏色與北方的不同?」

「北方地里種的什麼,南方地里種的什麼,莊稼長得好不好?」

「有沒有看見什麼可以記下來的人和事?」

……



最後還說:「如果你們願意寫出來,我也很願意看一看。」


那時葉小沫只當是爺爺是和自己閒聊,後來才發現,爺爺其實是在不著痕跡地啟發自己去觀察並記錄生活


葉聖老曾說過,「有用的知識不只是在課堂上,不只是在那些教科書里,而是在社會中,在生活中」,所以他向來很鼓勵子女孫輩多讀「無字書」,多參與實踐。



葉聖陶和孫女



而這背後,是他教育理論的精髓之一「效在直觀」,意為教育要面向生活、面向實際、面向社會。


所以在推行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葉聖老帶領學生們在學校里墾殖農場、開辦書店、組織設置了實驗室、篆刻室、音樂室,開辦利群書店,組織戲劇隊、演講隊;


組織學生去工廠參觀,去農村訪問,甚至我們現在約定俗成的「春遊」「秋遊」活動,都脫胎於先生的「效在直觀」理念,對現代素質教育的改革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



3

老父親的愛


葉聖老有兩子一女,非常疼愛唯一的女兒葉至美。至美上小學時,他有一天突然心血來潮,要親手給女兒做一身大衣


他把女兒叫到身邊,拿一些報紙折出衣服的樣子,用一些別針固定在女兒身上。


葉至美被一身報紙裹住,感到渾身不自在,忍不住一動,報紙就破了。葉聖老不得不重新拿報紙,重新折出衣服樣子,一連折騰了好幾次。


後來,至美寫過一篇作文,題為《一件大衣》,說父親看著自己做的不合身的大衣,沮喪得不得了。


哈哈哈哈,這老父親「笨拙」的愛,怎麼感覺和迅哥非要親自給兒子洗澡,結果怕兒子著涼了、左右不敢下手脫衣服、最後還是沒洗成那麼相似呢~




對女兒寵愛,對兒子則是另一種「愛護」。


小兒子至誠聰明機靈,但調皮好動,葉聖老便有心培養他釣魚的興趣,對著至誠「嘮叨」了半天


「你得學著釣魚,改改你那毛躁性子。你坐在河邊上靜靜地等。等個一整天,不一定有半條魚來上鉤……」


為此,他還親自用斑竹為兒子做了一根釣魚竿


這老父親的愛,平時不顯山不露水的,一表現出來,真讓人忍不住被戳中了。


朱自清曾經這樣評價葉聖陶:「我佩服他和夫人能夠讓至善兄弟三人,成長在愛的氛圍里,卻不沉滋在愛的氛圍里。」





其實,愛,不論是對子女,還是對一代代孩子們,一直是葉聖老的初心。


1921年,葉聖陶圍繞「愛」和「善」的主題,為《兒童世界》創刊號寫了童話《小白船》,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童話,後出版了我國第一個童話集《稻草人》。


再後為了孩子們,「兒童的世界裡,除了勸善教孝賞善罰惡的說教外,從沒有適合兒童特點之讀物」,花大量精力在教材編寫上,不惜耽誤自己的寫作。


在孫子葉永和小時候的印象是,飯桌上、書房裡,爺爺和爸爸無時無刻不在討論課本該怎麼改。用孫女葉小沫的話說就是:「他好像是在家裡上班的。」


這才有了我們看到的,他親自編寫的《開明國語課本》,材料活潑雋趣,文體兼容博取,文章選各體的模式,詞、句、語調切近兒童口吻,適應兒童學習心理,深受好評。


不僅是編寫教材,還和夏丐尊合著《文心》,主要講述怎麼讀書、怎麼寫作、如何改病句、如何運用修辭、學生黨要先讀哪些課外書等等,幾乎囊括了中學語文學習的各個方面,現在看依然乾貨滿滿,毫不過時。


盛名之下,他是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現代語文教育領域的一代宗師、現代教育的先驅。


而在他的子女孫輩,以及一代又一代孩子心中,如肖復興在《甪直:葉聖陶先生的青春地》一文中感慨,他是那一艘小小的船:


「少年時候的小船,有人為你輕輕一划,日後的路會有意想不到的變化。」




參考資料:

1. 葉聖陶:《如果我當教師》

2. 中華家教:《葉聖陶的「教」與「不教」》

3. 人民政協報:《葉聖陶「寵」孩子》

4. 光明日報:《花萼與三葉——葉聖陶如何教育孩子》

5. 徐魯:《葉聖陶的故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