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之下的《南京條約》

學習中的茉莉 發佈 2024-01-21T05:49:36.900292+00:00

自不平等的《南京條約》簽訂的那一天,中國人的世界陷入了黑暗。出兵維護煙販子的利益明顯是不符合正義的,因而在 1840年4月,英國議會對是否發動對華戰爭進行了激烈的辯論。

自不平等的《南京條約》簽訂的那一天,中國人的世界陷入了黑暗。

出兵維護煙販子的利益明顯是不符合正義的,因而在 1840年4月,英國議會對是否發動對華戰爭進行了激烈的辯論。議會最終以 271 票對 262 票通過決議,決定對中國採取軍事行動。但英國政府始終沒有宣戰,而聲稱這只是報復清王朝損害英國人利益的軍事行動。

1840年6月,英國海軍少將喬治•懿律率領大小戰艦 47 艘,從英帝國殖民地印度出發進入中國海疆並封鎖了珠江口,持續了兩年之久的中英鴉片戰爭正式爆發。

整場戰役從人數對比來看,英軍先後派出的兵力總共近2萬人,而駐紮在粵閔江浙四省的清軍多達 22 萬餘人。然而,由於清軍海防軍力散落分布於沿海各地,且許多駐軍軍紀渙散,裝備落後,清軍被靈活機動、火力強大的英國侵略軍打敗不可避免。

然而,面對侵略者的炮火,面對當時不可能戰勝的敵人,一批視死如歸的愛國將領用生命守護百姓的安寧,以一死展現了民族的氣節。

年過六旬的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指揮將士死守虎門要塞,身中炮彈而亡,卻挺立不倒,怒目圓睜。屢次挫收英軍的將領陳連開因火藥耗盡,拔刀沖入敵陣,中彈而死,他的戰馬被擄到香港,卻遙望大陸,絕食而亡。

因喪父而丁憂在家的定海總兵葛雲飛聽聞英軍來犯,毅然奔赴前線,戰死沙場。他的老母親悲慟之後朗聲說道:「這才是我的兒子!」

不過,清王朝終究是全面潰敗,統治者不僅開始畏懼侵路者,更害怕百姓會爆發起義。因為沿海地方百姓自發團結起來抵抗英軍侵略,取得了三元里大捷等戰果。清王朝擔心抵抗的百姓就此成長為起義軍,因而在防範、強行解散抗英民兵的同時,也急於與英軍媾和。

1842年8月5日,英軍逼近南京,清王朝派出的欽差大臣耆英趕來議和。面對趾高氣揚的侵略者,他刻意奉承,接受了英國人提出的全部條件。耆英並非完全不愛國,但少了氣節;清王朝也缺乏實力,畢竟 「弱國無外交」。

此外,耆英當時找不到英語人才,每次都是由英國人提出條約草案,英方的翻譯員譯成中文後,中英雙方再逐條討論。中方有時提出 「另換字樣」,但結果往往是「該夷不允」。就這樣經過 20 多天的談判,8月29 日,在英國軍艦皋華麗號上,中英雙方代表簽署了 《南京條約》。

簽訂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苦難史的開端。其後簽訂的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對《南京條約》進行了補充和具體化。耆英又和美國全權代表在澳門簽訂了《望廈條約》,和法國簽訂了 《黃埔條約》,讓美、法在中國獲得了與英國相同的權利。歐洲一些小國家也相繼效尤,比利時、瑞典、挪威等接踵而來,對侵華特權「一體均沾」。

《南京條約》 還讓野心勃勃的沙俄妥到了鼓舞,加緊了侵犯中國東北和西北的步伐。香港等中國領士就此被侵占,在通商口岸也出現了殖民地性質的「租界」,中國關稅要由外國人「議允」,外國人在中國橫行不法,清政府也不能過問,一國所享有的特權其他國家也要求享有。而這一系列的變化直接始於英國的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

維多利亞女王和英國的議員們知道鴉片貿易的不道德,但是貪婪戰勝了心中的正義,同時也想借打壓清王朝來彰顯大英市國的威嚴,因此決議發動戰爭。

而傲慢的清王朝對西方的發展不屑一顧,不睜眼看世界,最終被堅船利炮打得一敗塗地,中國大地就此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