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北約轟炸中記者邵雲環犧牲,丈夫至今未娶,兒子繼承遺志

南海風雲談 發佈 2024-01-21T12:46:20.612783+00:00

說起新聞精神就不得不提到當年在科索沃戰爭中犧牲的一位記者邵雲環,這是中國新聞界的一位巾幗英雄,在戰火紛飛的地方她不顧危險堅持工作,最後犧牲在美國的炸彈之下。

「新聞就是一個記者的生命」,老一輩新聞人用自己的言行向後人們展示了這一點。

說起新聞精神就不得不提到當年在科索沃戰爭中犧牲的一位記者邵雲環,這是中國新聞界的一位巾幗英雄,在戰火紛飛的地方她不顧危險堅持工作,最後犧牲在美國的炸彈之下。

許多年過去了,邵雲環的家人仍然對她有很深的感情,丈夫沒有再娶妻,她的兒子走上了母親的道路成了一名新聞工作者。

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新聞記者

1951年6月19日,邵雲環出生在黑龍江省的佳木斯市,她的出生給不富裕的家庭帶來了不少歡樂。

稍微長大一點,邵雲環去了佳木斯紡織廠子弟小學讀書,小學畢業後又到了佳木斯市一中讀中學。

在那個經濟尚不發達的年代,又生在一個不富裕的家庭,邵雲環很珍惜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

她認真對待功課,總會把空餘的時間利用起來學習,有時候總能看到她一個人在空蕩蕩的操場和教室里翻著課本,因此她在考試中總能取得不錯的成績。

邵雲環在學校的人緣也很不錯,每當同學需要什麼幫助,她總能搭一把手,同學的東西壞了她就會把自己多餘的送給同學用。要知道,在物質匱乏的五六十年代,小小年紀就能做到這一點就很了不起。

後來邵雲環在黨的號召下上山下鄉,她選擇了去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的加格達奇,那裡是全國最冷的地方之一,最低溫度能達到零下四五十度,條件艱苦惡劣。

就像在學校一樣,邵雲環在加格達奇同樣是一步一個腳印,踏實肯干。

幾年後邵雲環等來了上大學的機會,她以很好的成績去了北京外國語大學,就讀於東歐語系塞爾維亞語班。經過三年多的大學生活,邵雲環又增加了很多工作技能和文化知識,她去了新華社成為了新聞人。

由於學習的是塞爾維亞語,邵雲環被分到了負責東歐新聞的組,她的工作內容很多,每天要看大量的外國報刊,從中找出重要的信息進行翻譯,還要進行新聞編寫等工作。

不過她很適應這樣的工作,就像當年很早坐進教室複習功課一樣,每天早上她也是最早從新華社集體宿舍到辦公室翻譯新聞的人,複雜而繁重的工作讓這個年輕人得到了磨練,新聞的篩選能力和外語水平都提高不少。

90年代初,南斯拉夫正在戰火紛飛,邵雲環去了位于貝爾格萊德新華社分社作為常駐記者。

她對這個地方再熟悉不過,在國內時無數次地看過這裡的新聞報導,對當地的語言就像對自己的雙手一樣熟悉,這次她終於有機會親自站在這個地方了。

當時無論是信息傳播條件還是其他客觀條件都沒有今天這麼發達,很多工作要多投入人力去做。邵雲環和同事們就像風一樣,哪裡有重要新聞他們就會以最快的速度趕到,無論路途有多遠,無論形勢有多麼危險。

像機場這樣重要的地方,他們一天都不知道跑多少次,對於普通人來說應該早就跑得厭煩了,可是憑藉新聞記者的職業精神他們仍然不厭其煩地來來往往。

每一篇新聞報導都傾注了邵雲環和同事們大量的心血,內容全面的消息、照片不斷傳回國內,讓人們看到了萬里之外這片土地的情況。

回國後邵雲環繼續負責東歐方面的新聞,1996年邵雲環成為了《參考消息》二編室副主任。

1999年3月,邵雲環放棄了國內安穩的生活,再次前往混亂的南斯拉夫。也許很多人只知道在戰爭地區採訪的記者多麼危險,卻不知道他們的工作有多大的意義。

眾所周知,輿論戰從來都是伴隨著戰爭一同進行的,只不過它看不見摸不著,不容易被人察覺。

當時西方掌握著話語權,他們能把自己對他國的傷害進行美化,把黑的說成白的。

如果沒有他國記者進行報導,那麼我們聽到的關於戰爭的解讀,甚至很多事實就都只來自西方一家之言,那些備受戰火摧殘的當地人民根本沒有能力發聲。

當時的邵雲環每天翻譯大量國外的新聞,她也看過一些扭曲事實,抹黑南斯拉夫和當地人民的新聞。作為一個記者,為弱者發聲,為正義發聲,讓人們了解事實的真相是她的職責,這大概是她再赴東歐的重要原因之一。

沒有人會忘記她

一個國家的大使館應該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它屬於外交機構,任何國家都應該保證他國大使館絕對安全,這樣自己的外交機構才能被尊重。

歷史上,除了恐怖勢力的襲擊,幾乎沒有哪個國家直接武力攻擊他國大使館的,即便兩個國家關係勢如水火也頂多是扣對方的外交人員。

可是在二十多年前美國就幹了這件事,導致我國三名記者犧牲,他們分別是《光明日報》的記者許杏虎、美術編輯朱穎,還有新華社記者邵雲環。

1999年5月7日夜,美國的一架B—2轟炸機向當地的中國大使館丟下數枚炸彈,三名記者犧牲,二十多名中國外交人員被炸傷,大使館被炸得面目全非。

當時北約方面給出的解釋是誤炸,原因是中情局提供情報時用了過時的地圖,還說南斯拉夫軍事總指揮部和中國大使館距離不到二百米,而且兩座建築外形又很像。

其實這種理由非常牽強,多年來美國一直動用宣傳機器吹捧自己的武器裝備多麼精準,還把自己的中情局列為所謂的世界幾大情報組織之一,怎麼就會出現誤炸呢?

這不是美國人的自相矛盾嗎?而且那麼大的兩棟建築怎麼可能相似到分不出來呢?

邵雲環到貝爾格勒後曾寫了一篇《悲壯的貝爾格勒》,把北約轟炸下的南斯拉夫告訴了世界人民。

也許北約正是害怕中國人把事實的真相告訴全世界,才會氣急敗壞地想堵住中國人的嘴,可是人在做天在看,北約各國最終還是沒有阻止自己的罪行被世界人民所知。

使館被炸的時候,邵雲環的丈夫曹榮飛也身受重傷,混亂之際,曹榮飛仍然惦記著自己深愛著的妻子。當人們在廢墟中找到邵雲環的時候,她已經一身是傷,身體冰涼了。

當曹榮飛問起的時候,大家都不忍心告訴他這個消息,因為此時的他禁不起這樣的打擊。

當然,這個消息不可能永遠瞞下去,因為這是件大事,會很快在媒體上登出來。

消息一出,無數人為之悲傷和憤怒,邵雲環的兒子曹磊看到這個報導更是放聲大哭。雖然後來在中國外交官的不斷努力下,北約方面同意給事件中傷亡者的家人一些賠償,彌補中國大使館的損失,但是這些東西癒合不了中國人的傷痛。

曹榮飛回到祖國後,傷痛逐漸恢復,他的雙眼漸漸恢復了視力,可他沒有看見邵雲環。

曹榮飛似乎意識到了什麼,他趕忙問身邊的同事,得到的答案還是她在養傷。

後來,同事們再也瞞不住了說出了事情,曹榮飛痛哭不止,原本幸福的一家三口突然就少了一個,父子二人一時難以接受。

他們清楚,一時的憤怒是毫無意義的,他們要堅強地面對生活,為國家的發展添磚加瓦,才有討回公道的那一天,今後才不會有類似的事情發生。

邵雲環犧牲後,她的遺物中有一塊手錶,曹榮飛把它放在身邊,就如同妻子的一言一行仍在眼前,由於對妻子的感情太深,他的心裡也裝不下別人,所以他也沒有再娶,一直是一個人陪伴兒子成長。

邵雲環的兒子曹磊也很爭氣,他接過了母親的新聞事業。他和母親一樣,大學進入了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習塞爾維亞語,完成學業後他順利成為一名新聞記者。

曹磊的成績優異離不開母親的影響以及大使館被炸對他的刺激,他曾經對沒媒體說過,自己今天走這條路就是要繼續去完成母親的新聞事業。

而中國大使館被炸後不久,曹磊給柯林頓寫了封信,他呼籲停止戰爭,並希望自己自己身上的悲劇不要再發生了。

現在再回看當時媒體拍攝的被炸大使館的畫面,邵雲環的臥室被炸得扭曲變形,她的電腦也被震散了,時隔二十多年透過畫面仍然讓人感到無盡的悲痛和憤慨。

邵雲環只是一個寫字的文人,可是人們總能感受到一股剛強不屈,在她身上能看到中國女性身上的很多優秀品質,也能看到優秀新聞人的精神。

二十多年來,在邵雲環的故事和精神鼓勵下,很多年輕人在工作中更加奮進,不少優秀青年走上了新聞工作崗位,他們要為中國的新聞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為中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中國迎來了新局面,從今以後中國記者可以走遍全世界,再也沒有哪個國家敢明目張胆攻擊中國記者了,某些國家欠下的這筆血債也是遲早要還的。


參考文獻

23年!中國人民難忘使館被炸事件,邵雲環烈士之子繼承母業.2022.5.7.極目新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