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古典樂開啟心靈的窗戶,聽王健余隆聊聊中國古典樂這30年

新民晚報 發佈 2024-01-21T14:28:26.583462+00:00

從奧斯卡獲獎紀錄片中的「中國大提琴神童」到如今享譽國際的音樂大師,王健極具古典人文氣質的演奏,受到了世界各地樂迷的喜愛。馳騁國際舞台多年,王健於一個月前回到母校——上海音樂學院任教,並將於4月28日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舉辦歸國後的首場獨奏音樂會。

從奧斯卡獲獎紀錄片中的「中國大提琴神童」到如今享譽國際的音樂大師,王健極具古典人文氣質的演奏,受到了世界各地樂迷的喜愛。馳騁國際舞台多年,王健於一個月前回到母校——上海音樂學院任教,並將於4月28日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舉辦歸國後的首場獨奏音樂會。

圖說:王健 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

昨晚,王健和指揮家余隆雙雙做客東藝「社會大美育」課堂——《東方城市之光》,兩位相交數十年的老友和觀眾一同聊起了「中國古典音樂30年」。無論是西方古典樂在中國的發展還是中國音樂家的成長,其中都能清晰看見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誠如王健和余隆都談到的:「古典樂是一種語言,我們掌握這門語言,最終是為訴說心中隱藏的情感、傳遞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引發心靈的共鳴。」

從上世紀90年代初,回國演奏只能在體育館開音樂會,到如今上海專業交響音樂廳比比皆是……西方古典樂何以能夠在中國發展迅速,在王健看來,硬體發展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土壤。「只要看看中國觀眾,就能知道古典樂在這裡為什麼發展那麼好。」看交響樂在西方屬於習慣性消費,對音樂家而言,這種消費慣性當然是好事,保證了音樂家的生存。但讓王健更為珍惜的,是中國觀眾的「選擇性消費」:「中國是西方古典樂年輕觀眾最多的地方,人們自主選擇走入音樂廳,感受古典樂帶來的心靈悸動,這更能體現音樂對他們的影響。」

很多人覺得古典樂是舶來品,余隆看得更為透徹,他用主持人曹可凡舉例:現代人,從髮型到衣著,從通信設備到日常用具,很多都是舶來品。世界發展到如今,沒必要再去糾結這些,古典樂是世界共有的藝術財富。他說:「了不起的是我們的音樂家,比如王健、郎朗、王羽佳等,他們將古典樂這一世界共通的藝術語言發揮得登峰造極,獲得國際認可和讚譽。還有我們的作曲家,如陳其鋼等,能夠用古典樂技法傳遞中國精神。」

每每余隆帶團到世界各地演出,總會在音樂會中安排中國曲目;而王健的音樂會也會以中國作品返場。在上海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上,中國作品始終是最終比拼的必拉曲目,從第一屆的《梁祝》,到後來的《悲喜同源》《夜途》,世界各地的選手都在音樂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而陳其鋼所作的大提琴協奏曲《逝去的時光》以古典樂技法創作,以中國思維融入古曲《梅花三弄》,流傳千年的古曲之美,讓很多外國觀眾聽出眼淚。

王健說:「人的心窗不總是打開,很多隱秘的情感甚至連自己都難以看清。音樂家要做的,就是拿著古典樂這把鑰匙,去開啟一扇扇心靈的窗戶。哪怕只有一個瞬間,讓你感受到那種洶湧澎湃的情感,那也是永恆。」(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