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生不息·寶島季》:流行金曲串聯起兩岸情感共鳴

藝綻 發佈 2024-01-21T19:22:25.045156+00:00

去年音樂綜藝最大的黑馬《聲生不息·港樂季》大獲全勝後,湖南衛視和芒果TV乘勝追擊,又於今年3月推出了《聲生不息·寶島季》。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李夏至

去年音樂綜藝最大的黑馬《聲生不息·港樂季》大獲全勝後,湖南衛視和芒果TV乘勝追擊,又於今年3月推出了《聲生不息·寶島季》。

優秀的IP 基因,肉眼可見的音樂寶庫,讓這一季《聲生不息》一上線就表現不俗。節目上線後在各綜藝榜單迅速竄上榜首,截止4月10日,在上線四期節目後,貓眼、抖音、酷雲等多個榜單熱度全網排行第一,累計播放量高達13.3億次,豆瓣評分7.2分,相關微博詞條量亦占據網綜首位。

這種一騎絕塵的數據再次驗證了節目模式的成功。與上一季的《聲生不息·港樂季》相比,《寶島季》的特色是首次採取兩地會場的模式。長沙主會場與台灣分會場同步直播,其中台灣部分由知名綜藝製作人王偉忠和知名主持人、歌手阿雅共同主持,地點選取台灣地標建築與風景名勝處,如日月潭、台北101大廈和陽明山等。與去年相比,這一季也補全了之前對流行音樂文化背景欠奉的缺陷,在節目中使用大量篇幅介紹台灣本土音樂的發展流變,幾乎可以說完整梳理了一部台灣音樂的編年史。

伴隨著「編年史」的推進,從台灣民歌運動肇始,到華語流行音樂的黃金時代,再到「千里姻緣一線牽」的兩岸音樂交流史,一檔音綜已經遠遠超越了尋常綜藝的形式,而藉以音樂達成兩岸文化的交流溝通。節目形式別具一格地採用了代際對話的形式,由兩岸不同年代的歌手翻唱不同時代的台灣金曲,也再次勾起觀眾們曾經共通的時代記憶。節目還採用了台綜經典的街頭採訪和問答形式,獨有的台灣腔配音為節目增添了獨有的意趣,讓不少熟悉台綜的觀眾一秒「夢回康熙」。

這種重視文化交流的氣質貫穿節目始終,因此也讓節目的娛樂性削減,更多注以端正的姿態和紮實的颱風。以那英和張信哲帶隊的節目形態,雖然仍然保留了打歌、搶人組隊的真人秀形式,但其樂融融的音樂交流占據核心主題,因此也就少了一些衝突感。節目重視表達的文化同根同源,其實已經交融在兩岸密切頻繁的音樂交往中,歌曲前奏響起,共同的時代記憶湧現,真正體現著兩岸同聲共振、文化共享的情感基礎。

回到綜藝節目本身,「寶島季」當然也有遺憾。該季節目中現有的歌手陣容雖然已經稱得上足夠強大,但中生代台灣「天王天后」歌手的缺席,讓節目的翻唱變得缺少一些驚喜。去年的港樂季能夠另闢蹊徑,趁機推出如曾比特這樣的寶藏新人歌手,寶島季看上去也在延續這一打法。節目將蔡旻佑、壞特、魏如萱等小眾歌手推到台前,但這些藝人目前尚未成為真正的黑馬,節目更多仍依賴著經典翻唱來傳播高光舞台。真正生動的音樂不應該停留在經典,而應該大步向前,剛剛播出的第四期節目中,已經開始出現如寶島選秀節目《聲林之王2》的冠軍李艾薇這種不容小覷的黑馬選手,推陳出新的策略已經開始醞釀,或許未來還將出現更多驚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