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象授時」主題展在北京天文館開展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發佈 2024-01-22T16:40:22.608845+00:00

2023年4月5日,反映我國古代天文學發展成就的「觀象授時」主題展覽在北京天文館A館環廊正式開展。

2023年4月5日,反映我國古代天文學發展成就的「觀象授時」主題展覽在北京天文館A館環廊正式開展。展覽由三個部分組成:世界天文學大事記時間軸線、我國古代天文學高光歷史截面、中國古代天文遺存模型(複製品),通過「敬授人時」「日有食之」「周公測景」「日月之舍」……等18個獨立展示單元,點面結合,以點概面,在有限的環廊空間,將七千年中國古代天文學知識從萌芽、積累、奠基,到天文學體系的形成、發展、成熟,直至到達高峰、互鑒復興的歷史畫卷呈現在參觀者的眼前,使參觀者在移步駐足之間,觀展體驗之後,能夠對我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獲得一個簡略而直觀的認知,以史為鏡,以知興替。

時光回溯,七千年前仰韶先民將對太陽的崇拜燒制在陶器之上,點亮了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四千七百年前,黎明的太陽光線恆而有信穿過山西陶寺觀象台13根土柱的不同狹縫,昭示著中國古代天文學已經萌芽滋長。頒夏時於邦國、正日景以求地中,記星孛入於北斗,造漢歷乃行夏正,直至《大明曆》頒行的廟堂之爭,子午線長度的世界首測,水運儀象台的發明創造,中國曆法集大成之《授時曆》的編制……中國古代天文學莫不在曆象星辰、以窺天機,測定節候、敬授民時,即「觀象」「授時」這兩大槓桿的撬動之下,不斷完成知識的積累、思想的發展、理論的進步、體系的形成,在世界天文學史上,閃耀著獨特的東方智慧,映射出民族文化的深厚內蘊。本次展覽的主題——觀象授時,由此而來。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史記》),梳理和追尋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脈絡,也是在探索和查究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天文學既可謂古代科學之淵藪,也可謂文化思想之泉源。「天則不言而信」(《禮記》),規律性的日升月落、四季更替、斗轉星移,使先民們形成了天行有常、時間為信的思想,誠實守信成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涵。「文者象也」(《淮南子》),象者,日月星,天文即天象,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核心關懷是人。

觀測天象、制定曆法、象天法地、不違農時,「天文」與「人文」息息相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理念,成為中華民族的哲學基因,並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古代中國先民在整個自然界尋求秩序,並將之視為一切人類關係的理想。這些內容在展覽的各個板塊都能得以閱讀,尤其在「時間智慧」以及「中國古代曆法」等單元,更是得到明顯的體現。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觀象授時」展覽,展示了中國古代天文學鮮明而獨特的發展軸線和高光的歷史片段,旨在傳遞的是中華文明與天文學內在的因果脈絡以及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永恆主題。

(北京天文館)

公眾號名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微信號:bjast-wx

歡迎大家關注我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