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6戰鬥機的幾個衍生型號

烈日炎天 發佈 2024-01-22T18:04:42.675035+00:00

1958年,我國根據從前蘇聯引進的米格-19超音速戰鬥機,開始進行仿製工作,新機型命名為殲-6,1960年投入批量生產,1964年正式服役,至1983年停產,共生產了5205架,是產量最大的國產戰鬥機。殲-6採用頭部進氣,大後掠中單翼,低平尾,單垂尾加單腹鰭,單座雙發布局。

1958年,我國根據從前蘇聯引進的米格-19超音速戰鬥機,開始進行仿製工作,新機型命名為殲-6,1960年投入批量生產,1964年正式服役,至1983年停產,共生產了5205架,是產量最大的國產戰鬥機。

殲-6採用頭部進氣,大後掠中單翼,低平尾,單垂尾加單腹鰭,單座雙發布局。機長14.64米,翼展9米,高度3.89米,空重5447公斤,最大起飛重量7560公斤;高度9000米時最大速度1490公里(1.21馬赫),實用升限17300米,機內油箱航程1690公里,轉戰半徑680公里,爬升率180米/秒,武器為3門30毫米航空機炮,最大載彈量500公斤。作為我國第一款超音速戰鬥機,殲-6在使用過程中衍生出了幾個型號。

1964年10月13日,一架美國偵察機入侵我國廣西,我人民空軍出動殲-6戰鬥機攔截,可是因為升限達不到,讓敵機溜走了,為此,生產殲-6的瀋陽某廠家研製了殲-6I高空截擊機。該型號於1966年研製成功。主要改進之處為更換大功率發動機,進氣口增加了鋁製整流錐,為了減少自重拆除防彈鋼板、著陸燈、信號槍等設備,取消了2門翼根航炮,只保留機頭右下方1門,經過一番操作,殲-6I升限達到18500米。

六十年代中期,越南戰爭爆發,駐南越的美國無人偵察機經常竄犯我國,為了打擊這些飛機,廠家在殲-6I基礎上又發展出殲-6II型晝間高空截擊機。1969年3月25日,殲-6II首飛成功,該機在機頭增加8個輔助進氣口,增大機翼面積,拆除照相槍等設備,使殲-6II速度達到1548公里/時,因為火力不足,又在機頭左下方增加1門23毫米航炮。1969年,美軍無人偵察機停止了對我國的侵擾,因此殲-6II已無用武之地,僅生產2架,至1980年退役。

1969年8月5日,殲-6III高空高機動型首飛,該機換裝3門30機炮,進氣道同殲-6II,減速傘艙移至垂尾底部,換裝渦噴-6甲發動機提高了推重比,增設兩級可調進氣調節錐,減小了翼展。到1974年5月,針對殲-6III的不足之處,生產廠家開始研製改進型號。1975年8月1日,殲-6IIIG首飛成功,此型號比殲-6III機身長度增加375毫米,加裝翼尖飛彈掛架,可以掛裝霹靂-2紅外製導近距空空飛彈,採用零高度低速火箭彈射座椅。

作為六七十年代的主力戰鬥機,殲-6最大的短板是缺乏全天候作戰能力,為了針對夜間入侵的高空偵察機,飛機生產廠家於1970年9月試飛成功了殲-6IV戰鬥機。該型號主要特點是減小進氣口唇口,捕獲面積增大,機頭延長以便於布置分體式雷達,拆除機頭航炮,僅保留翼根航炮,機翼採用殲-6III的機翼,發動機還是採用渦噴-6甲。1971年至1974年,殲-6IV共生產了7架,從這個產量看出,這個型號並不是太成功。

儘管殲-6戰鬥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是該機憑藉爬升率快、盤旋能力優秀、維護方便等優點,成為了守衛祖國領空時間最長的機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