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喜劇教父」、東方卓別林、沈伐恩師—王永梭

小張講兩句 發佈 2024-01-22T19:14:15.720007+00:00

1998年第一屆巴蜀笑星擂台賽,評選出了十大巴蜀笑星:沈伐,劉德一,李伯清,凌宗魁,王迅,塗太中,李永玲,景雯,凌琳,吳文。

1998年第一屆巴蜀笑星擂台賽,評選出了十大巴蜀笑星:沈伐,劉德一,李伯清,凌宗魁,王迅,塗太中,李永玲,景雯,凌琳,吳文。

他們或多或少都和和一個人有關係,那個人就是四川諧劇創始人,王永梭。

沈伐是王永梭的徒弟,第二代諧劇掌門人;

中江表妹李永玲也是王永梭的徒弟;

凌宗魁也是王永梭的徒弟;

塗太中參加過王永梭的諧劇培訓班,也是他的徒弟;

王迅是沈伐的徒弟,王永梭的徒孫;

凌琳是凌宗魁的兒子,王永梭的徒孫;

吳文是凌宗魁的徒弟,王永梭的徒孫;

劉德一和李伯清是沈伐的結拜兄弟,也算是王永梭的晚輩。

巴蜀喜劇根就是王永梭創立的諧劇。

王永梭,1915年7月14日出生在安岳縣龍台鎮,一個書香門第之家。

可惜王永梭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家道中落,於是只能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靠給別人洗衣服為生,生活過得非常艱辛,。

王永梭從性格開朗活潑,從小就展現出了非凡的藝術天賦。

上學時候的王永梭除了學習成績優異,對文藝和民間藝術特別偏愛。川劇,曲藝,武術……都有涉獵,為後來創建諧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39年正是抗戰時期,24歲的王永梭聽聞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在招生,雖然錄取率只有20%,喜歡表演的王永梭懷著一腔熱情去碰碰運氣。

招生考試的時候,王永梭表演了自己創作的小品《賣膏藥》,由於不會說普通話,考官根本聽不懂王永梭在表演什麼。

王永梭本以為沒有希望了,但是他的這種表演形式,最終引起了考官的注意,並在第三次張榜的時候被最終錄取。

1939年12月的一天,王永梭在四川合江縣城萬年台上演出了一個小節目《賣膏藥》,就在那一刻,諧劇誕生了,但是還沒有被命名為諧劇。

在學校學習的三年,王永梭學習非常刻苦,但是因為家庭貧窮,差點完成不了學業。第二學期的時候,伙食費都交不出來了。

學校考慮到王永梭是個好苗子,補貼了80元生活費給他,王永梭才順利完成學習。

從學校畢業後,1943年7月,王永梭應邀在自貢王爺廟下的釜溪河灘表演了《扒手》這個節目,正式將這個新藝術式樣定名為:諧劇,取其詼諧、和諧之意。

從1939年開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王永梭進入了創作的高產期,一個人編劇表演了22個諧劇作品。

諧劇也進入了重慶、成都等大劇場,受到了觀眾熱情歡迎和媒體追捧,王永梭也被譽為「東方卓別林」。

抗美援朝的時候,王永梭還去朝鮮演出了200多場,極大的激勵了志願軍的作戰熱情。

後來的一段時間,因為特殊的歷史原因,王永梭離開了諧劇舞台。

到了萬象更新的1976年,四川省曲藝隊隊長賈中秀,把一位叫做沈伐的年輕人,拉到王永梭的面前說:王老師,這個年輕人叫沈伐,組織上安排你教他諧劇,你要好好教,沈伐要好好學。

沈伐本來是省歌舞團的一名舞蹈演員,因為喜歡諧劇表演,主動要求從舞蹈團轉調到曲藝團。

34歲的沈伐拜62歲的王永梭為師,是諧劇傳承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沈伐這個被譽為第二代諧劇掌門人的小伙子需要承擔把諧劇帶上更賤輝煌道路的責任。

王永梭對沈伐的教導,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王永梭教沈伐的第一個諧劇是《十二點正》,當沈伐登台演出的時候,王永梭在台下一邊念台詞,一邊流淚,默默和台上的沈伐同步。

這個年輕人就是傳承諧劇的希望。

80年代,諧劇再次走向輝煌,王永梭一年就在北京演出了18個專場。

王永梭還在四川重慶等地4次舉辦王永梭諧劇培訓班,培養專業、業餘學生200餘人,凌宗魁、塗太中、張廷玉、李永玲、夏曼雲……後來都成為著名的諧劇表演藝術家。

特別是沈伐,1986年憑藉諧劇《零點七》登上春晚舞台,1988年又用《接妻》再次登上春晚舞台。

3年內兩次登上春晚舞台,在巴蜀喜劇演員中是獨一份,可以說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諧劇的影響力也達到了頂點。

1998年5月22日,王永梭因病在成都因心臟病去世,享年83歲。

王永梭去世後,沈伐把他的「國務院特殊津貼」每月交給師母江潤媛,直到江師母2014年去世後,他才又給了自己的舞蹈老師。

隨著整個巴蜀喜劇的走弱,諧劇也開始走向了衰落,沈伐的徒弟中最有名的是王迅,王迅也是巴蜀喜劇藝術家協會的主席。不過王迅的主業已經不在諧劇了。

沈伐和李伯清都面臨同樣一個問題,後繼無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