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里為什麼要「拜年」,讓我來告訴你

國學知識小課堂 發佈 2024-01-23T06:12:31.579905+00:00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里祝賀新春,稱拜年。我國拜年的習俗行之已久。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拜年的最初定義,見《左傳·昭公十七年》:「慧所以除舊布新也」。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里祝賀新春,稱拜年。我國拜年的習俗行之已久。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

拜年的最初定義,見《左傳·昭公十七年》:「慧所以除舊布新也」。慧指的是掃帚,本指掃除塵土,引申為過年時除卻過去一年的晦氣,迎來新年的好運。拜年的習俗,始於宋而盛於明。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載:「正月朔日,為之元旦……士兵皆交相賀,民男女,亦皆鮮服往來拜節。」當時拜年風氣甚盛,不僅士兵互拜,朝官也一樣。他們不計相識與否,皆望門投帖,以示新春的祝賀。宋朝上層社會中,倘若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唯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裡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生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