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第一個中原與外族簽訂的屈辱的不平等的條約

鶴之青 發佈 2024-01-23T10:34:06.699051+00:00

澶淵之盟,是宋真宗時期宋遼之間簽訂的盟約,宋許歲遺遼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遼主呼真宗為兄。寇準主張趁勢擴大戰果,真宗卻議和心切,遼國蕭太后發出議和要求,真宗答應可賠百萬銀兩,在寇準的嚴厲要求下,宋國議和大臣簽訂了澶淵之盟,成為歷史上在有利條件下,中原華族與少數民族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的、屈辱的條約。

澶淵之盟以北宋賠款為代價實現和議。澶淵之盟,是宋真宗時期宋遼之間簽訂的盟約,宋許歲遺遼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遼主呼真宗為兄。遼宋第二次幽州之戰失敗後,遼國採取報復手段時常犯宋,屢遭其禍,宋曾兩次向遼乞和均為所拒。宋太宗時,宋真宗趙恆繼位,主和之益盛。

公元1004年,遼軍大舉入侵,直抵澶淵(今河南濮陽),距開封僅300里,朝野震動,真宗懦弱,在宰相寇準等人的主張下,真宗親政遼軍,宋氏士氣大振,取得勝利,戰死遼大將,士氣動搖。

寇準主張趁勢擴大戰果,真宗卻議和心切,遼國蕭太后發出議和要求,真宗答應可賠百萬銀兩,在寇準的嚴厲要求下,宋國議和大臣簽訂了澶淵之盟,成為歷史上在有利條件下,中原華族與少數民族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的、屈辱的條約。真宗也深感屈辱,將寇準罷官,以發泄私憤。

從此燕雲十六州再無歸還可能,宋真宗毫無膽識和勇氣,根本不敢動用軍事手段北伐。中國澶淵之盟後,遼宋維持了117年的和平狀況,互不侵犯,發展雙方之間貿易和文化交流。

使遼國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和北方燕雲十六州的根據地,加速其漢化過程。也因其內部腐敗和政治動亂,無力對北宋侵犯掠奪,維持互不干涉的狀態。

直到金國的崛起,並與北宋聯合消滅遼國,發動靖康之亂,占領開封,掠走徽欽二帝,宋皇室被迫偏安臨安,建立南宋王朝。之後,宋遼又簽訂的慶曆和熙寧和議割地賠款,都是不平等、屈辱的條約。

後晉石敬瑭開啟了對外族屈辱的歷史。中原華族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不平等屈辱約定始自於後唐時期大將石敬瑭,為了消滅後唐政權,與遼太宗耶律德光,作為交換條件承諾割讓燕雲16州給契丹遼國,以45歲的石敬瑭自稱兒皇帝認34歲的耶律德光為父皇帝,極盡屈辱,開啟了屈辱懦弱的歷史。

澶淵之盟是以書面的盟約的形式,本來可以乘勢取得更大的戰果,甚至是收回燕雲十六州都是有很大的成功機會,可惜沒有把握住,而石敬瑭是在其實力相對薄弱的情況下藉助遼國的勢力消滅後唐。

而北宋真宗時期,無論其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遠遠超過遼國,是因為宋真宗的懦弱無能,屈膝膽怯,加之主和派勢力強大,選擇了屈辱實在是令人痛心。

如果君主上下同心,抓住時機,堅定信心和勇氣,在寇準、畢士安的堅持下,給予遼國以強力反擊,必定能夠取得去更大勝利,在根本上解除遼國的隱患,收回燕雲十六州,結束自石敬瑭以來屈辱的歷史。卻奇怪的在取得勝利的情況下堅定屈辱的不平等的條約,讓人看到了清王朝末年類似的情形,令人痛心疾首。

宋太宗開啟了屈辱的歷史,沒有膽識和勇氣再次北伐遼國,收復失地,總想用議和的方式加以解決,主和派勢力抬頭,宋真宗更是膽小怕事,在議和益盛的氛圍下,自廢武功,自甘墮落,只能是屈辱的處理與遼國關係,軍事上懦弱,在經濟上補償。雖然在經濟上的賠償少於軍事支出費用,但付出最終亡國的代價,偏安江南,歷史的教訓太過沉重。

圖源網絡,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