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高麗、交趾對宋朝政策比較

文史典 發佈 2024-01-23T17:55:35.856688+00:00

宋代時期,中國建立了宗藩體制,高麗和交趾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其對宋朝的政策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

在古代東亞的國際關係體系中,中國一直是中心。宋代時期,中國建立了宗藩體制,高麗和交趾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其對宋朝的政策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

一、 高麗對宋朝政策的演變

高麗對宋朝的政策呈現了階段性演變的特點。從五代政權到北宋前期,高麗對宋朝的政策一直延續了傳統做法,積極朝貢,接受宋朝冊封,保持著正常的宗藩關係。

在北宋末期,高麗希望藉助宋朝的力量來遏制遼朝對其的進一步侵害,積極通宋並提出聯宋抗遼的政策。

南宋時期,宋朝懷疑高麗與女真勾結,對高麗的多次朝貢遭到拒絕,最終導致高麗與宋朝斷絕官方外交關係。 然而,隨著「雍熙北伐」的失敗,宋朝放棄了收復燕雲聯麗制遼的政策,而遼朝在此時對高麗發動了軍事戰爭,逼迫高麗向其稱臣納貢。

面對遼朝的軍事壓力,高麗在得不到宋朝支援的情況下,於993年向遼朝奉表稱臣,始行遼朝統和年號。此時,高麗的外交政策開始發生重大轉變,從依附宋朝轉向依附遼朝。

北宋中後期,高麗對宋朝的政策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隨著遼朝對高麗的威脅日益增加,高麗不得不向遼朝臣服,轉而依附於遼朝。

在此期間,宋朝採取了不干涉政策,逐漸疏離了高麗。在政治上,高麗逐步放棄對宋朝的期望。從1030年到1071年,高麗中斷對宋朝的貢獻達四十年之久。

南宋時期,高麗與宋朝之間的政治關係發生了較大變化。在宋朝懷疑高麗與女真勾結的情況下,高麗的多次朝貢遭到拒絕。

宋朝對高麗的不信任與懷疑逐漸加深,最終導致高麗與宋朝斷絕了官方的外交關係。不過,高麗與宋朝的民間經濟文化交流依然保持著,不受政治關係的影響。

二、 高麗對宋朝政策的基本理念

高麗對宋朝政策的基本理念體現了其小國生存之道,這種理念是基於多重因素的綜合考慮而形成的。在對宋朝的關係中,高麗奉行「以小事大」外交原則,即運用小事化大,通過細緻周密的外交手段,在宋遼(金)幾個大國夾縫中求得生存。

這種策略不僅在對宋朝的關係中起到了積極作用,也成為高麗外交的基本理念。

此外,高麗對宋朝的文化歷來仰慕。高麗和宋朝在文化交流方面有著廣泛的合作和交流,高麗歷代皆有大量的文人墨客赴宋學習,吸收了大量的中國文化,這種文化認同感也成為高麗對宋朝政策的一個重要因素。

高麗通過學習中國文化,不僅提高了自身的文化水平,還為與宋朝保持友好關係奠定了基礎。

最重要的是,高麗對宋朝的政策基於國家安全至上的原則。在宋、遼、金的紛爭中,高麗處於一種弱勢地位,其生存與國家安全面臨著巨大的威脅。

因此,高麗的對宋朝的政策始終建立在本國安全至上的根本原則基礎上,同時在維護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力求維持與宋朝的良好關係。

這種基於國家安全的政策理念是高麗在古代東亞的國際關係體系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依據。

三、 皇帝與藩臣的雙重角色

對於高麗來說,作為一個藩屬國,其君主只能被稱為國王,嚴格遵守著宗藩體制。在與宋朝的關係中,高麗始終保持著忠誠,積極朝貢,行宋朝年號,奉宋朝為正朔,接受宋朝的冊封。

但是在面對與遼、金的關係時,高麗也同樣嚴格遵守著宗藩體制,使用遼或金的年號,接受其冊封,謹遵臣節。可以說,高麗的政策表現出了典型的藩屬國的特徵,其國王是以藩臣的身份出現的。

交趾在形式上保持著與宋朝的宗藩關係,向宋朝朝貢。但是在其國內則行皇帝制度,建元稱帝,使用本國年號。

交趾的君主在與宋朝的關係中,不僅擁有藩臣的身份,還擁有皇帝的尊號。可以說,交趾的政策表現出了一種雙重身份的特徵,其君主既是藩臣,又是皇帝。

交趾的這種雙重身份特徵,不僅體現在國內政治上,也反映在對宋朝的政策上。在對宋朝的朝貢中,交趾表現出一定的自主性,其牒文中也屢屢逾越宗藩體制。

同時,交趾也不斷擴張其領土,對宋朝的寇邊和對占城、真臘的侵略,宋朝始終不能有效地制約。 交趾在與宋朝保持形式上的宗藩關係的同時,積極建立小天下格局,以武力迫使占城、真臘向其朝貢,極大地提高了交趾的國際地位。

在南宋時期,宋朝懷疑交趾與女真勾結,利用入朝打探宋方虛實。交趾的多次朝貢遭到拒絕,兩國之間的關係逐漸疏遠。交趾最終背離了宋朝的宗藩體制,稱帝建國,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這種雙重身份的特徵,是高麗和交趾在對宋朝的政策中最大的不同之處。高麗始終保持著藩屬國的身份,對宋朝的忠誠度非常高。而交趾則在一定程度上追求獨立,對宋朝的影響力逐漸減少。

然而,在熙寧戰爭以後,兩國之間的關係都發生了變化。南宋政權放棄了對交趾的統一,轉而以經濟貿易為主。而交趾也逐漸擴張其領土,提高了自身的國際地位。高麗則在不斷的與遼、金的鬥爭中求得生存。

四、交趾「小天下」格局的出現

交趾作為宋朝的藩屬國,在形式上保持著與宋朝的宗藩關係,向宋朝朝貢。但是交趾在國內則行皇帝制度,建元稱帝,使用本國年號,在對宋朝的牒文中,也屢屢逾越宗藩體制。

在北宋時期,宋朝的軍事中心是在北方,無暇南顧交趾,使得交趾有了不斷擴張的機會,也有了自主發展的一塊空間。交趾對宋朝的寇邊和對占城、真臘的侵略,宋朝始終不能有效地制約。

在熙寧戰爭後,宋朝放棄了統一交趾的目標,與交趾的關係轉向以經濟貿易為主。交趾在與宋朝保持形式上的宗藩關係同時,積極建立小天下格局,以武力迫使占城、真臘向其朝貢,極大地提高了交趾的國際地位。交趾的「小天下」格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交趾加強了對周邊地區的控制。交趾在南方與占城、真臘展開了多次軍事衝突,以武力征服並迫使其向交趾朝貢。交趾在國內建立了府州縣等行政機構,對周邊地區進行有效管理,從而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第二,交趾通過加強對海洋的控制,開展對外貿易。交趾地處海岸線,交趾人善於航海,交趾王朝加強了對海洋的控制,通過與南洋、印度等地進行貿易,從中獲取了豐厚的利潤。

第三,交趾藉助與南洋、印度等地的貿易,使自身文化得以傳播和發展。南洋、印度等地是世界上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交趾通過與這些地區的貿易往來,不僅促進了自己的經濟發展,還吸收了大量外來文化,從而使自己的文化得到了發展和壯大。

總之,交趾在對宋朝的政策中,不僅保持了形式上的宗藩關係,同時也通過建立「小天下」格局,加強了對周邊地區的控制,開展對外貿易,以及吸收外來文化等措施,實現了自身的發展和壯大。

但是,交趾的「小天下」格局也有其局限性。一方面,交趾在與周邊地區的衝突中,也遭受到了一定的損失,如與真臘的戰爭,交趾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另一方面,交趾的「小天下」格局也有可能遭到宋朝的干擾和破壞。宋朝在南方並未放棄對南方地區的統一目標,隨時可能會對交趾採取行動。

總的來說,交趾與宋朝的關係中呈現出了一種相對獨立的特點,即在保持形式上的宗藩關係的同時,交趾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自身的發展和壯大。

這種特點與高麗的「遵守宗藩體制」不同,但也表明了宋代多元天下的國際關係中的一種特殊狀態,即藩屬國與宗主國之間的關係並非單一的「服從」和「統一」,而是存在著多種可能性和變化,這些變化和可能性不僅與藩屬國自身的利益和政策有關,還與周邊地區的政治和軍事形勢、宗主國的政策和態度等因素密切相關。

因此,對於研究宋代的宗藩體制,必須全面、深入地分析各個藩屬國與宋朝之間的關係和政策,以更好地理解這一時期多元天下的國際關係體系。

參考文獻:

王小寧 . (2003). 高麗、交趾對宋朝政策比較研究. 上海師範大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