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個金獎!重慶在探路「新工科」建設上做對了什麼?

重慶廣電第1眼 發佈 2024-01-23T22:51:22.971744+00:00

本屆大賽自2022年4月正式啟動以來,共有來自國內外111個國家和地區、4554所院校的340萬個項目、1450萬名學生報名參賽,參賽人數首次突破千萬,一場「百國千校千萬人」的創新創業盛典驚艷呈現。

4月9日,第八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冠軍爭奪賽在重慶大學落下帷幕。


本屆大賽自2022年4月正式啟動以來,共有來自國內外111個國家和地區、4554所院校的340萬個項目、1450萬名學生報名參賽,參賽人數首次突破千萬,一場「百國千校千萬人」的創新創業盛典驚艷呈現。


在這場大賽中,我市共獲得27個金獎,金獎數量居全國第三,中西部第一。入圍總決賽項目金獎率54.55%,居全國第一。創下了金獎數量、獲得金獎高校數量、單校金獎數量等多項歷史紀錄。


重慶在比賽中取得的不俗成績,引起社會各界對重慶在"新工科"教育中探索和實踐的關注。

「新工科」具體指針對新興產業的專業,以網際網路和工業智能為核心,包括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虛擬實境、智能科學與技術等相關工科專業。


重慶大學

——新工科教育的推動者


在第八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重慶大學獲得13個金獎,居全國高校第一,這個「第一」,底氣何來?

作為國家"雙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重慶大學一直以來致力於探索新工科教育的創新發展,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2017年2月以來,教育部推進新工科建設,重慶大學順勢而為,積極構建與新工科背景相適應的專業結構體系。2018 年,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名單公布,重慶大學4個項目入選。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中,重慶大學申請新增的智能製造工程、智能採礦工程、碳儲科學與工程及臨床醫學4個專業全部獲批。其中,智能製造工程、智能採礦工程是在學校已有的國家級一流專業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採礦工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在新工科建設方面取得的成績,對傳統專業進行改造升級而來的「新工科」專業。

2018年以來,重慶大學先後增設智能感知工程、儲能科學與工程、人工智慧、機器人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智能建造、智能醫學工程等7個新工科專業,學校工科優勢得到進一步強化。這些專業涵蓋了現代科技的前沿領域,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舞台。


明月科創實驗班

——新工科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2020年6月28日,由重慶兩江新區與香港科技大學李澤湘教授共同發起成立的明月湖國際智能產業科創基地項目簽約落戶兩江協同創新區。

同年12月2日,由兩江新區、重慶大學、明月湖科創基地三方共同構建的科創生態體系而設立的重慶大學明月科創實驗班正式揭牌。

明月科創實驗班本科學制四年,學生依據培養方案,在完成必修課程修讀的基礎上,根據個人興趣和專長,在導師的指引下選修不同領域方向的交叉創新課程,並進入相應的主題實驗室開展持續的項目研究。

實驗班在國內率先創建的這種「學科交叉,項目驅動」,突破以專業為背景的人才培養模式,打破傳統學科分類界限、實施以項目為驅動的教學範式改革,打通產業和學校的邊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重慶卓越工程師學院就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戰略合作共同建設而來。


卓越工程師學院

——新工科教育的「試驗田」

2022年9月22日,由重慶大學與兩江新區、明月湖國際智能產業科創基地三方共同建設的重慶卓越工程師學院,在兩江新區龍興揭牌,首批招收171名學生。這也是我國西南地區首個卓越工程師學院


5天後,教育部、國務院國資委聯合舉行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工作推進會。在推進會上,10所985知名高校進入了「首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高校單位名單。其中,就有重慶大學。


重慶卓越工程師學院定位為新工科教育改革的「試驗田」,主要聚焦「智能化+新能源」的產業發展方向。

首批170餘名學生,主要來自重慶本地高校,包括重慶大學、重慶郵電大學、重慶理工大學、西南大學、重慶科技學院等。課堂教學模式也不再是老師講學生聽,而更像是一場學術研討會。學生以項目制組成團隊,創新試驗的成果在該學院實驗室里隨處可見。

重慶大學常務副校長、重慶卓越工程師學院院長劉漢龍介紹,「從學校的二年級和三年級學生裡邊進行選拔,然後到工程師學院,來進行創新性的培養。」

在智能汽車軟體專業一班,羅迎元、羅騰涵、甄佳霖三名同學組成一個項目小組,他們已在不同學校的不同工科專業,各自學習了三年,在這裡合作,碰撞出新的火花。

重慶卓越工程師學院智能汽車軟體專業一班學生羅迎元告訴第1眼記者,「 比如說我是學計算機,我就會幫助他們去解決代碼或者是配置環境上面的問題,他們有一個是大數據專業的,另外一個同學他是學自動化的,他對我們的小車傳感器這些就比較熟悉。我們這樣結合起來,就對這個小車上手很快。」

「學科交叉融合」不僅對學生提出要求,也意味著老師、院校、企業等不同創新主體的整合互補。在重慶卓越工程師學院,授課老師除了我市各大高等院校的專業教師,還有企業專家。企業導師進駐課堂。工程碩士、工程博士要在企業科研實踐累計達到1年和2年,這讓學生畢業後立即就能著手企業的研究項目。


比賽獲獎 初現改革成效

在第八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明月科創班啟明科技團隊的多行點顯器項目就榮獲大賽國賽銀獎。

將手機上的文本信息,轉換為盲文,盲人通過觸摸,感知點顯器上的按點凸起,從而進行「摸讀」,這便是啟明科技多行點顯項目的工作原理。看起來小小一個設備,研發難度卻挺大,其中一個難題是市面上同類產品的痛點,盲文篇幅多於漢字,用傳統單行點顯器顯示不完全。



2020級明月科創實驗班、啟明科技團隊成員酈鋮介紹說,「我們這上面是有整整六排盲文凸點 一行是十六方盲文,它也能夠顯示就是一些傳統單點顯器 顯示不了的內容,比如說什麼物理電路圖、樂譜,數學公式這些專業內容。」


啟明科技團隊在前期調研中還發現,對於盲人群體而言,閱讀資源也是一大難題,因此,在研發這款產品時,還針對性解決內容資源問題。



「這個手機App,其中內置了一些四大名著或者是其它的經典內容的讀物(資料庫),用戶自己想閱讀的內容,也可以上傳到我們的伺服器,我們會有一套自己研發的算法,把漢語的內容轉化成盲文的內容。」團隊成員黃天晨介紹。



目前,這一多行點顯器項目,正處於優化改進階段,為進一步面向市場做相關準備。值得一提的是,啟明科技團隊5名成員,都是大三學生。在重慶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獨創的項目制科創人才培養體系之下,他們根據個人志向,選修不同課程,圍繞同一個項目,貢獻各自的專業知識,歷練成一支年輕的創新創業團隊。



重慶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執行院長羅遠新在接受第1眼記者採訪時說:「項目制科創人才培養體系,打破了原來專業的界限,我們能感覺到這個我們的學生團隊已經開始初現改革成效,此次獲獎主要以大能源,大電器,大製造等等學科上,獲得的獎項數量非常多,這也是體現出重慶大學在工程教育的轉型的成功的一個示範。」



「學生的選題方向,直接來自於企業的實際的項目,學生除了在實驗室,他也會到企業里去。這個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他自己就在創新,自己就有創新的成果。」重慶卓越工程師學院院長劉漢龍如是說。


比如說歐卡智能提出來關於無人船的研發研製,複雜的水環境下,軟體的研發,船本身的製造,圍繞這些方面,我們的老師和學生來共同研究,為企業解決實際的問題。比如說我們跟江蘇安防科技公司在合作做汽車電子。江蘇安防公司專門在學校設立了300萬的獎學金,專門給學生來進行科技創新,那麼它在重慶,也跟重慶長安汽車等等都有密切的合作。我覺得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

第1眼新聞連結:重慶專訪|重慶大學常務副校長劉漢龍:卓越工程師要針對真問題做真研究



針對「真問題」 做「真研究」

在產業中找難題,在市場上找痛點,這樣的項目是「真研究」,成果解決的是「真問題」。本屆大賽上,獲得金獎的重慶大學「微波無線輸能系統」就是一個例子。

我們現在使用的手機,很多已經可以進行接觸式無線充電,但是必須滿足近距離的條件。有沒有既可實現無線傳能,又能打破距離空間限制的辦法呢?重慶大學創新創業隊伍研究的可以遠距離微波無線傳能的系統,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第1眼記者在重慶大學璧山先進技術研究院的一間實驗室看到,通過一套微波無線傳能系統,中間無需接線,即可成功點亮與設備相隔十二米遠的LED燈。



無線能量傳輸是能量傳輸領域的變革性和顛覆性技術,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列為十項引領未來的科學技術之一。據了解,肖輝團隊研發的這套微波無線輸能系統,從微波源到發射端,再到接收端,最後為用電設備供能,讓能量傳遞不再受限。



據團隊介紹,2017年研發至今,歷時六年,該微波無線輸能系統已實現移動目標自動跟隨功能,能夠實現百米級的能量傳輸,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許就可以實現遠距離無線充電自由了。

可以想像, 以後在家裡或者外出不再添置繁重的充電設備,同時在開車的時候,你也可以邊走邊充,它將極大的改變人們的生活。


成功示範 助力創新創業

在本屆創新創業大賽上,重慶取得歷史最好成績並且呈現逐年攀升的態勢,這既是「新工科」教育改革的一個成功示範,也充分展現了我市創新創業教育的豐碩成果。在全面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立項建設了13所市級高水平「四新」建設高校和58個示範性新型學院和基地。2021年以來,我市先後有8個學院入選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創新創業學院和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等教學實踐平台,創新創業動力不斷增強。重慶大學更是發揮自身優勢,加快建設特色鮮明、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學,引領發展的創新策源地,培育領軍人才。

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形成良性循環,如何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一體設計,實現有效貫通,如何堅持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一體部署,推動深度融合,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重大戰略問題。

高度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堅持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在政策支持、平台建設、競賽引領和服務保障等方面加大力度.......重慶近年來所做的所有努力,已收穫累累碩果,推動一大批「敢闖會創」的青年大學生成為創新創業生力軍,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奮進征程中匯聚了一股磅礴的青春力量。

未來,重慶將持續聚集更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創新創業大軍,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


(第1眼-重慶廣電編輯 郭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