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了!東大代「研」人!

東南大學 發佈 2024-01-23T22:52:31.381240+00:00

Trends in Science & Technology。06梁高林教授課題組在《美國化學學會會志》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人間四月 春色正濃

科研領域也有許多

重要成就蓬勃萌發

讓我們跟隨官微一覽

近期東大科研情況吧!

要聞·導覽

01

科技動態

Trends in Science & Technology

01 東南大學與廈門金龍聯合汽車工業有限公司簽訂全面科技合作協議

022023國際顯示技術大會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行

0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原創探索計劃項目「磁感及其對磁通的調控機理」開題會舉行

04孫岳明教授團隊在多重共振材料和發光器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05韓俊海教授團隊在神經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06梁高林教授課題組在《美國化學學會會志》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07李全團隊在光碟機動分子馬達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新聞·詳情

東南大學與廈門金龍聯合汽車工業有限公司

簽訂全面科技合作協議

4月1日,廈門金龍聯合汽車工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志軍一行到東南大學訪問,雙方進行了合作洽談並簽署全面科技合作協議。東南大學常務副校長吳剛、江蘇省工信廳產業轉型升級處(省汽車工業辦公室)處長熊斌謙、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趙蓮芳,學校各相關職能部門及院系有關負責同志參加了簽約儀式。

雙方就科研合作、平台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洽談交流,並落實細則。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求真務實,共同發展」的原則,強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努力實現企業和高校在智能新能源汽車及智慧出行領域的全方位技術合作。會上,雙方簽署了《東南大學——廈門金龍聯合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全面科技合作協議》

根據協議,雙方將進一步促進人才、技術、資本與產業等方面深度融合,謀求共同發展。

2023國際顯示技術大會

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行

3月31日至4月3日,2023國際顯示技術大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play Technology,ICDT)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行。

開幕式上,國際信息顯示學會全球主席Achin Bhowmik博士發表開幕致辭。東南大學副校長孫立濤代表主辦方致歡迎辭。南京市副市長吳煒、南京市鼓樓區區長方靖、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江蘇總站副站長楊明到會並致辭。在大會主題報告環節,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教授分享了第三代半導體壓電-光電子器件技術;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馬於光教授分享了藍光OLED材料的最新進展;超高清視音頻制播呈現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梅劍平博士介紹了新型顯示技術應用如何推動傳統電視向新媒體轉變。

在同期舉辦的未來顯示技術研討會上,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卞曙光、科學技術部高新技術司材料處處長任家榮、南京市科技局副局長傅浩等到會參加並致辭,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歐陽鍾燦院士圍繞顯示技術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作主題報告,東南大學首席教授王保平介紹了最新顯示技術智慧財產權分析情況。研討會還圍繞神經形態顯示、納米發光顯示、眼機界面顯示、光場顯示、全息顯示、仿生顯示、醫用成像與顯示、空間顯示等未來顯示技術進行深入研討與交流。

本次會議以「預見顯示技術發展趨勢(I see display trend)」為主題,涵蓋了新型顯示技術領域的最新進展,包括17個技術領域的技術研討會(57個分論壇、約450個報告),旨在積極推進全球範圍內尤其是中國顯示產業的發展。

2023國際顯示技術大會是歷經新冠疫情之後,全球顯示技術領域首場大規模現場學術產業交流盛會。本次參會人員超過2000餘人,達到歷屆最高。與會專家學者對顯示領域的前瞻研究、技術創新、未來趨勢展望等開展了深度探討,進一步推動了顯示技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了我國顯示技術及產業的高端化、國際化發展。本次大會是全球信息顯示技術領域的一場大型學術盛宴;同時也是我校開展的一次既觸及學科領域最前沿、又深度融入產業發展的社會實踐大課堂。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原創探索計劃項目

「磁感及其對磁通的調控機理」開題會舉行

3月25日下午,由電氣工程學院程明教授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原創探索計劃項目「磁感及其對磁通的調控機理」開題會在江蘇鎮江舉行。

在該項研究中,程明教授團隊發現了「磁感」現象,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磁感」學術思想,定義全新的磁路元件—磁感,建立了包含磁感元件的矢量磁路理論,推導獲得磁電功率轉換定律,進而解決了長期以來磁路中磁通相位難以定量闡釋、磁路功率通過磁變量難以直接計算等問題。項目中所提出的磁感和矢量磁路理論在磁路研究方面具有普適性,可用於磁性材料損耗計算、磁性元件優化設計、構建磁場調製器、推演新型電機拓撲結構、提升電機控制器性能、分析超導材料物理現象等。

專家組聽取了項目匯報,進行了深入的討論,認為磁感學術思想具有「從0到1」的原創性,填補了磁學參數的空白,有望結束鐵心損耗計算長期依賴經驗公式的歷史,為電機、變壓器等電磁裝備設計、建模和調控提供新方法,實現電氣工程學科重大理論突破,拓寬了電磁學疆界,將對電氣工程、電磁學以及磁性材料等領域產生深遠影響,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工程應用價值。

原創探索計劃項目資助科研人員提出原創學術思想、開展探索性與風險性強的原創性基礎研究工作,如提出新理論、新方法和揭示新規律等,旨在培育或產出從無到有的引領性原創成果,解決科學難題、引領研究方向或開拓研究領域,為推動我國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提供源頭供給。據了解,該項目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自2020年啟動實施原創探索計劃項目以來我校獲批的第3個項目,標誌著我校在基礎研究原創探索領域取得新進展。

孫岳明教授團隊

在多重共振材料和發光器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化學化工學院孫岳明教授團隊的蔣偉教授報導了一種簡單的純紅光多重共振材料設計策略,相關成果以「A Simple Molecular Design Strategy for Pure-Red Multiple Resonance Emitters」為題在化學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Angew. Chem. Int. Ed.以Hot Paper形式在線發表。

全有機窄光譜發光材料是下一代廣色域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的核心染料。多重共振發光機制由於能夠兼具熱活化延遲螢光、高光致發光效率和窄半峰寬特徵,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然而,相比於發展迅速的藍光和綠光區材料,紅光區染料受困於有限的共振衍生結構,研究進展緩慢。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校蔣偉教授與清華大學段煉教授合作提出了一種簡單的「共軛電荷轉移」策略,成功開發出目前結構最簡單的純紅光多重共振染料(PPZ-BN)。受益於PPZ-BN高效窄光譜發光特徵,對應的器件不僅表現出26.9%的高外量子效率,而且在發光峰位為613 nm、半峰寬為0.17 eV情況下獲得了接近國家電視標準委員會(NTSC)定義的紅光色坐標(0.67, 0.33)。此外,上述器件同樣表現出優良的穩定性,在10,000 cd/m2的初始亮度下,器件的LT99> 43小時,這也是目前所有紅光OLED的最優壽命之一。

本工作的第一作者為我校化學化工學院博士生陳浩文和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范天驕,共同通訊作者為我校蔣偉教授,清華大學張躍威助理研究員和段煉教授。我校為該工作的第一完成單位。

韓俊海教授團隊

在神經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發育與疾病相關基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韓俊海教授團隊在智力發育障礙相關因子PQBP1調控大腦紋狀體發育機制的研究成果以「PQBP1 regulates striatum development through balancing striatal progenitor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為題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ell Reports》在線發表

我們的大腦大致分為前腦、中腦和後腦。其中前腦最前端的端腦背側主要發育為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負責處理我們的感覺、思考、記憶、情緒等信息,而腹側則發育為皮層下腦組織,包括基底神經節、嗅球和海馬體。基底神經節中的紋狀體等核團控制著我們的運動和習慣行為等。由於紋狀體等基地神經節核團位於大腦深部,我們對它們的發育規律知之甚少。韓俊海教授團隊發現X染色體連鎖智力發育障礙相關蛋白多聚穀氨醯胺結合蛋白1(Polyglutamine-binding protein 1,PQBP1)對於平衡紋狀體神經前體細胞自身增殖和分化至關重要。該蛋白通過調控Numb基因的選擇性剪接,從而影響神經前體細胞的增殖分化。該研究揭示了紋狀體發育中的新的分子調控機制,同時也為闡明PQBP1突變導致Renpenning綜合徵的致病機理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我校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博士研究生劉文華、謝浩博士和劉嫻博士後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我校韓俊海教授和張子超研究員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我校為該項工作第一完成單位。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2030科技創新重大項目等項目的資助。

梁高林教授課題組

在《美國化學學會會志》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3月29日,化學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化學學會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在線發表了生物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梁高林教授課題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論文標題為Apoptosis-Amplified Assembly of Porphyrin Nanofiber Enhances Photodynamic Therapy of Oral Tumor。該文章首次提出了一種「3A」策略(即:Apoptosis-Amplified Assembly,凋亡放大組裝),設計了基於凋亡蛋白酶循環激活的多肽-卟啉分子Ac-DEVDD-TPP,實現了對口腔癌的自增強光動力治療。

作為一種頗有前景的新興技術,光動力治療相較於傳統的手術治療及化療方式具有高空間選擇性的優勢。但通常用於腫瘤光動力治療的光敏劑分子往往水溶性較差且腫瘤選擇性不足,從而極大制約了光動力治療的療效。針對這一科學問題,梁高林教授課題組設計出一種智能多肽-卟啉分子Ac-DEVDD-TPP(見圖a)。該分子包含兩部分,即凋亡蛋白酶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多肽底物DEVD和具有自組裝以及光動力能力的苯基卟啉結構。Ac-DEVDD-TPP分子進入腫瘤細胞後,經光/藥物誘導產生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識別並切割其底物序列DEVD生成D-TPP分子;D-TPP能夠自組裝形成D-TPP納米纖維並聚集在線粒體周圍;在雷射照射下,D-TPP納米纖維可產生更多的單線態氧、誘導細胞更深度凋亡、激活產生更多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從而實現凋亡放大組裝的進程(見圖b)。這種循環放大機制大大增強了癌細胞的凋亡過程,實現了腫瘤的增強光動力治療。研究中發現,Ac-DEVDD-TPP分子在促進口腔癌細胞凋亡的同時還能夠激活細胞焦亡通路,實現口腔癌細胞的協同高效殺滅。動物實驗結果表明,該3A策略對口腔癌的皮下和原位模型具有顯著增強的光動力治療效果。

我校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博士生劉筱陽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我校首席教授/生物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梁高林教授為唯一通訊作者。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的資助。

李全團隊

在可編輯軟材料方面取得重要研究突破

日前,國際頂級學術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以「Programmable Jigsaw Puzzles of Soft Materials Enabled by Pixelated Holographic Surface Reliefs」為題,在線報導了我校智能材料研究院院長、化學化工學院李全團隊在基於像素化全息表面浮雕結構可編輯液晶光學拼圖方面的突破性研究進展,並被選為Editor’s Choice。我校李全院士、南京大學副校長陸延青和李全院士團隊前成員、現華東理工大學物理學院院長鄭致剛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人工干預軟物質材料的自組裝行為以獲得想要的超結構是一項複雜但意義重大的工程。部分或完全由刺激響應的軟材料構成的光學元件在諸多領域有著廣泛應用,並被稱為「軟光子學」。液晶是一種典型的刺激響應型軟物質材料,得益於其獨特的電學和光學性質以及出色的分子自組裝的特性,液晶軟物質材料在非顯示領域如平面光子學、生物醫學等領域大放異彩。然而,實現器件的大面積製備,提高器件穩定性,實現寬光譜可調諧仍然存在巨大挑戰。

利用數位化全息光刻系統在光刻膠表面產生像素化的條紋溝槽結構,以此誘導液晶分子自下而上的自組裝行為。由於液晶的連續體及彈性體作用,液晶將沿溝槽方向定向排列。像素化全息表面浮雕的參數,包括幾何尺寸、亞波長周期性、納米結構取向、形貌深度等均可以精確控制,從而能夠以數位化方式產生高度有序且穩定的液晶軟材料組織。進一步而言,這種多維度操控方式極大地豐富了對液晶分子的調控手段:通過控制表面浮雕結構的幾何尺寸,可以輕鬆實現任意宏觀或微觀的圖案化液晶;通過控制不同像素浮雕結構間的亞波長周期,可以實現表面錨定力的像素化精確控制;通過控制不同像素浮雕結構的形貌及深度,液晶分子的自組裝行為也會隨之改變。此外,這種浮雕結構賦予了液晶光學拼圖優異的穩定性及耐久性:所製備的液晶平面光學元件在藍光及紫外波段仍可保持穩定並正常工作,用封框膠封裝後的器件在室溫環境下可保存20個月以上,因此該技術有望進一步促進基於液晶的可調諧平面光學元件的商用化及工程化。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江蘇省「雙創團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以科學名世,以人才報國

東大科研的春天

繁花似錦 魅力無窮

為東大科研人點讚~

新媒體工作室

往期精選 Editors' Choice

來源|新聞網

圖片|陳一閣 賴美伊

責編|管雨欣 洪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