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和忽必烈的對壘,孰是孰非?各為其主卻也難以阻擋歷史潮流

記聞歷史 發佈 2024-01-24T09:33:24.947599+00:00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麻煩手動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帶給您舒適的閱讀體驗。眾所周知,宋朝極為腐朽,上至帝王下至百官都守著南方偏安苟且。文天祥等人上書力薦改革,也沒有得到皇帝的首肯。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麻煩手動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帶給您舒適的閱讀體驗。


眾所周知,宋朝極為腐朽,上至帝王下至百官都守著南方偏安苟且。

文天祥等人上書力薦改革,也沒有得到皇帝的首肯。

直到蒙古大軍氣勢洶洶,不再將掠奪宋朝財富看作是唯一的目標時,南宋政府才真正意識到了危機。

忽必烈帶著蒙古軍隊長驅直入,並且改換了之前燒殺掠奪的政策,開始以民眾臣服歸順為目標。

那麼,統一中國成了蒙古新的目標,戰爭性質也由此改變。

忽必烈和文天祥的戰鬥目標也隨之改變。

唯一不變的是,二人依舊勢同水火。

身如「楚囚」,唯以死報國

公元1278年,苦苦支撐南宋破局的文天祥被張弘范擒於廣州五坡嶺。

而後深陷囚牢的文天祥聽說了南宋小皇帝抱著玉投江的消息。

南宋到底還是滅亡。

蒙古軍隊的鐵騎還是踏破了他窮盡一生保衛著的大宋。

元人早就在先前文天祥代表大宋「和談」之時,便意識到此人必然是抗元的主力。

在往後的戰爭中,文天祥也對蒙古的攻勢絲毫不退讓。

面對這樣的「硬茬」,元人實在又敬又恨。

忽必烈甚至還十分欣賞這個文武雙全的漢官,幾次三番派人招降。

但文天祥哪裡肯讓步?

不管是漢臣來勸還是蒙古權臣來威逼利誘,即便是拿文天祥妻女的安全要挾,也不能使他動搖分毫。

只不過,讓一個人最念念不忘的,從來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而是本來可以改變,卻依舊因為某些原因而無力回天。

對於效忠一生的南宋朝廷,文天祥可謂是盡心盡力。

可結果依然不遂人願

南宋政府對於北方日益崛起的少數民族政權一直採取「眼不見為淨」的態度。

他們選擇苟安,單純覺得,自己不招惹他們,他們便不會攻打過來。

可是南宋的富庶早就已經成為遊牧民族眼中的肥肉。

如此肥肉怎可能輕易放過?

然而,南宋一向重文抑武的政策使得整個朝廷上下不敢輕易談及戰事。

文弱的南宋就連文天祥力主的改革措施甚至都不敢實行。

文天祥為此憂心忡忡。

他深知,若要實現復興大宋的大業,必然要經歷一番痛徹地改革。

令人無奈的是,文天祥還先後兩次被貶。

就算第三次被朝廷啟用時,朝廷也沒有派遣他去抗擊蒙古軍隊的侵略。

而是讓他去治理地方上的亂象。

不過也正是此舉,讓文天祥逐漸發現,宋朝政府的弊政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若要抗擊外辱,國家內部的穩定局面必須得到維持才可以。

而當時的宋朝,官員積弊良多。

貪污、苛捐雜稅更是家常便飯。

如此官員和政策如何穩定內部,如何穩定大後方,實在是個大問題。

更要命的是,文天祥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的改革措施,卻始終得不到皇帝的重視。

朝廷上下獻媚的官員還在向皇帝吹噓著宋王朝的富庶和優越。

國家的財政經濟已經青黃不接,長久下去必然危及前線作戰。

此外冗員、貪官不除,百姓們的耕種意願降低,國家前線的糧食則無法按時供應......

如此朝廷焉能不敗?

就在內部問題層出不窮的時候,外敵蒙古軍隊的首領已經換成頗具政治智慧的忽必烈。

他已然先南宋一步做出了改變。

忽必烈早已發現,長時間頻繁的掠奪早已經不再適應於蒙古和宋朝的形勢。

宋朝的積貧積弱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蒙古軍隊的掠奪需求。

而蒙古軍隊每一次出征都要耗費大量錢糧人馬,所搶奪來的錢糧也都是暫時的。

若要有穩定的供給,最好的方式還是占領南宋朝廷的土地。

於是,蒙古軍隊率先在忽必烈的指導下做出改變。

他發現每每攻城略池後,蒙古軍隊都會對中原人展開屠殺。

這無疑會激起了南宋軍民的反抗。

於是,忽必烈下令不許屠殺中原漢人。

反而他宣揚,只要漢人們投降臣服,便可以一如既往地生活。

如此一來,宋人在面對強大的蒙古軍隊壓境,幾番戰爭下來,只能選擇開城投降。

就連南宋的皇室成員也開始動搖。

無奈之下,南宋皇室開始垂死掙扎號召各地軍隊勤王。

可惜早已於事無補。

此時,文天祥再一次站了出來。

他散盡家資籌措軍費,帶著僅僅幾萬人的軍隊和元軍對抗。

到後來首都陷落,皇帝被俘,文天祥也依然有能力轉移皇室成員到新的地方,重新組織新的朝廷。

這樣的戰鬥力和生存能力頗為元廷忌憚,也為忽必烈所欽佩。

於是,元軍在俘獲文天祥之後,先後派了幾個人勸降。

幾人所表示的誠意,都是許諾文天祥若歸降,就可在元廷任職宰相。

哪怕是後來忽必烈勸降也依然沒有減少他的誠意,許諾文天祥投降後可以任職宰相。

據《元史》記載,文天祥面對高官厚祿拒絕道:「天祥為宋狀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

忽必烈又勸:「汝不為宰相,則為樞密。」文天祥答:「一死之外,無可為者。」

此番民族氣節實在令人動容。

元人前後囚禁了忽必烈三年。

最終,他們還是擔心此人的存在可以堅定那些宋朝遺民的抗元決心,將其殺害。

站在忽必烈的立場上,宋元戰爭是侵略還是統一?

自從蒙古大汗蒙哥在宋國的釣魚台前戰死,蒙古國的內部便掀起了一場裂變。

以忽必烈為首的主張與「漢」融合蒙古派系,和西北那些反對漢化的蒙古勢力開始分裂。

而忽必烈成為這一派領袖時,更是做出了一系列變革。

自此以後,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發動戰爭的目的和性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忽必烈開始效仿宋朝開國皇帝的做法。

軍隊進入不再屠殺和搶掠百姓。

這樣的轉變甚至動搖了一直以來對蒙古軍隊抱有敵意的宋人。

而且忽必烈因地制宜,改變了之前的蒙古軍隊進入宋人領地就發展畜牧業的傳統。

轉而輔助其經營農耕。

不僅如此,為了保護漢人可以一如往常的生活,也幫助蒙古人更好地融入漢人的生活。

忽必烈還下令讓蒙古人民在中原從事農耕。

此外,他還派遣懂得治理漢人的官員去從事漢人農業和商業的治理,大力發展和鼓勵人們繼續從事經濟和農業的生產。

另外,忽必烈對「漢臣」的重視在蒙古政權之中也是前所未有。

他對文天祥的態度便說明了一切。

對於這樣一個曾給予蒙古軍隊重創的漢臣,忽必烈欣賞其才華也是花了三年的時間反覆勸降。

此舉打動了許多漢臣願意改換門庭為之效力。

在重用那些歸降的漢臣後,蒙古政權開始大規模、大程度地接受「漢化」,實行「漢法」。

其基本上採用了宋朝原有的官制和法制。

至於意識形態方面,也開始採用儒家禮法來對蒙古和中原漢人實施統治。

也就是說,忽必烈發動的蒙宋戰爭已然成為一場兼併政權的戰爭。

大一統成為他們的目的。

滅亡南宋殘餘勢力自然是他們為了統一政權的必要手段。

而且,元朝的國土面積遠超宋代時期的國土面積。

彼時,元人平定了雲南、昌都、西藏、東北等地區,邊疆地區也得到系統管理。

這些功績都是宋朝政府所未能成就的。

在這一點上,元朝政府的功績也算得上是可圈可點。

因此,忽必烈發動的宋元戰爭,歸根到底已經不是像文天祥眼中那樣,是一場非正義的、掠奪性戰爭。

相反它對於中華民族的歷史有著積極作用。

當國家重新收歸一統,文明才會重新得以交匯。

我們在否定蒙軍前期非正義式的戰爭的同時,也不能對蒙古後期為實現大一統局面而發動的戰爭予以否定。

至於忽必烈和文天祥,他二人仿佛成為各自民族的縮影。

一個統一已成必然,一個抵抗盡顯氣節。

二人都無錯,只是偏不巧生在對立的陣營,卻也為中華民族史詩增添了一抹亮色。

結語

文天祥作為宋王朝的民族英雄,他的英雄氣節可歌可泣。

對於宋朝,他不枉作為宋臣的忠誠。

面對落後的朝廷,文天祥縱使無力回天,也問心無愧曾經賞識於他的朝廷。

他組織的抗元戰爭也算是間接促進了蒙古軍隊因地制宜實施改革。

如此也算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漢民族英雄。

至於忽必烈,他和文天祥成為畢生宿敵,卻也是英雄惜英雄。

二者對於各自的民族都可謂是無愧於心。

況且天下大勢本就分久必合,蒙古軍隊統一中原也是必然趨勢。

相比南宋苟且偏安,蒙古軍隊銳意進取的統一步伐實在勢不可擋。

這就是歷史的發展潮流,任誰也不可阻擋。

參考文獻

《元史》

《宋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