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瀚和南下第一支隊(7)

軍墾之歌 發佈 2024-01-24T22:52:44.704365+00:00

南下支隊軍政委員會書記王首道以《憶南征》一文,回憶了南下支隊的組建過程:一九四四年九月一日,黨中央在楊家嶺召開了一次重要的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任弼時,彭德懷,葉劍英等同志。

親歷者回憶黨中央組建南下支隊

南下支隊軍政委員會書記王首道以《憶南征》一文,回憶了南下支隊的組建過程:
一九四四年九月一日,黨中央在楊家嶺召開了一次重要的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任弼時,彭德懷,葉劍英等同志。會議正式決定:為發展湘鄂贛的工作,派遣王震、王首道、譚余保諸同志率步兵十個連 ( 從三五九旅抽調九個步兵連,一個機槍連)及幹部四個連到六個連(由組織部選調,其中要有知識分子,要配備財經工作幹部及城市工作幹部),挺進華南,


為了組織好這次南征,十月三十一日,黨中央又召開了一次書記會議,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彭德懷、葉劍英、彭真等同志出席了會議,參見南征的各主要領導同志也列席了會議。這次會議最後確定了南征的區域和組織機構,由王震、王首道、賀炳炎、廖漢生、王恩茂、文建武、張成台、劉型等八同志組成軍政委員會,以王首道為書記。決定增加派遣三五九旅七一八團隨同出發;隨軍南下的幹部到達我中原軍區後,由鄂豫邊區黨委和五師師長,按工作需要及發展前途分配工作;部隊經費由任弼時同志與財經辦事處商定解決。黨中央決定三五九旅南征,是對三五九旅最大的信任,三五九旅是八路軍一二 0 師的主力之一,是一隻身經百戰的英雄部隊。這支部隊的前身是由紅軍時期的紅六軍團改編的,抗日戰爭爆發以後,三五九旅奉命挺進華北敵後,活動在晉西北地區,積極配合保衛太原的忻口戰役,配合一二九師七六九團夜襲陽明堡日軍飛機場的戰鬥,參加西北的對日作戰和出擊同蒲鐵路北段的戰役。後來,又挺進晉察冀邊區,開闢新的抗日根據地。一九三九年,日本侵略軍對我敵後抗日根據地實行分瘋狂「掃蕩」,我陝甘寧邊區的黃河防線遭到日寇的大舉進犯,而國民黨軍隊消極抗日,槍口對內,對我邊區製造摩擦和圍困,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因此,黨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把三五九

一九四一年春,三五九旅由綏德開赴南泥灣開荒生產,堅決貫徹黨中央提出的「發展生產,保障供給」的方針,自力更生,克服困難,既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密切了軍民關係,尤為今後奪取抗日戰爭勝利準備了物質條件。
他們把人煙稀少、雜草叢生、一片荒涼的南泥灣,變成了「遍地是莊稼,到處是牛羊」的「陝北的好江南」: 鑑於三五九旅 . 長期以來不論「背槍上戰場」,還是「荷鋤到田莊」 ,都作出了顯著的成績,經受了嚴峻的考驗。所以,黨中央決定以三五九組織南征部隊,開赴敵後作戰。
當南征的消息傳到三五九旅以後,戰士們興高采烈,都為自已能夠光榮參加南征而自豪。 然而,按照中央決定,這次南征只是從三五九旅中挑選一部分同志,不能全部參加,並提出三條要求 :一、政治思想好,作戰勇取;

經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批准,南征部隊組成了,正式授名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獨立第一游擊支隊」( 簡稱「南下支隊」,進入湖南後改為「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 。 支隊司令員王震,政治委員王首道,副司令員部鵬,副政委王思茂,參謀長朱早觀,副參謀長蘇鰲、鄒畢兆,政治部主任劉型、
副主任李立。以七一七團兩個營組成第一大隊,大隊長陳外歐,政委李栓 ;
七一八團三個營組成第二大隊,大隊長陳東堯,政委羅章;七一九團和補充團一個營組成第三大隊,大隊長張仲瀚,政委曾滌 ;特務團之教導營及旅直參謀訓練隊組成第四大隊,大隊長徐國賢,政委廖明;另外還有中央調赴新四軍五師工作隨軍南下的幹部組成第五、六大隊,由賀炳炎,廖漢生同志率領第五大隊,文建武,張成台同志率領第六大隊。全支隊5050人,由軍政委員會統一領導全軍政治、軍事工作。

南征,是黨中央交給我們的光榮任務,為了完成這項任務,不辜負全國人民特別是江南人民的期望,部隊在出發前做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