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中國古代民用瓷器的特徵及設計價值

侯博士的筆記 發佈 2024-01-25T05:26:56.130710+00:00

文|侯博士的筆記編輯|侯博士的筆記前言瓷器是一種從人們生活需求中創造出來的實用性器物,其功能和用途都很明確。這種以民間工藝為主的瓷器被稱作「民用瓷」,主要由民營的瓷器手工業作坊來生產和供應。它的發展與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有很大的關係。

文|侯博士的筆記

編輯|侯博士的筆記


前言

瓷器是一種從人們生活需求中創造出來的實用性器物,其功能和用途都很明確。

這種以民間工藝為主的瓷器被稱作「民用瓷」,主要由民營的瓷器手工業作坊來生產和供應。

它的發展與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有很大的關係。

民用陶瓷源於民間,由人民使用,沒有受到任何正式的約束,所以它的造型與裝飾更能表現出匠人的想像力與創造性,畫面簡單而逼真,表現了一種自然、質樸的生活之美。

官窯瓷器相比,民用瓷歷史更為悠久,而且擁有更廣的服務範圍,更多的產品種類,更加成熟的工藝技術和更為廣闊的市場。

尤其是作為日常生活用具的民用瓷器,更是體現了濃厚的民間藝術意識與設計特徵。

古代民用瓷器與民生之間的緊密關係

中國古代瓷器以其卓越的技術和藝術而著名,對人類物質文明的演進歷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這些瓷器產品中,民間瓷器在中國瓷器產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因為它容易獲得材料,製作技術不斷革新,而且分布範圍廣,所以它在陶瓷的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一多元化的民間藝術,為中國古代陶瓷工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民瓷源於人民,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從東漢中後期,隨著青瓷的出現,民用瓷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器皿。

一方面,民用瓷器隨著民眾生活方式的變化不斷改進,這是一種適應的過程。

另一方面,民眾在日常生活環境中,無論是吃、喝、用還是玩,都離不開瓷器。

在與瓷器的接觸中,如何讓瓷器使用更加順手、順心,這是一個調適的過程。

兩個方面的統一正是中國人自古以來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正如錢穆先生所說:

「在中國,工業和美術融合在一起,特別是在一般生活用品方面,這展示了中國人的智慧和技巧,使日常生活逐漸變得更加精緻美好,這是中國工藝美術的一個重要特徵。中國古代民用瓷器當然是其中的典範。」

在順手方面,民用瓷器滿足了古代人們對便捷的需求,這也體現出瓷器隨著古人生活方式的改變而逐漸演變。

就比如在唐朝,就出現了一種名為「執壺」的新型瓷器,它是由此前流行的「雞頭壺」逐步改良而來。

執壺用短而直的多邊形壺嘴代替了「雞頭壺」的曲折嘴形,圓潤的龍柄被小巧的圓形把手所取代,流與把手之間的連接也被省略,盤口變成了喇叭狀。

這款由裝飾型「雞頭壺」到實用型執壺的轉變,是跨越了一個時代的變遷。

在順心方面,民用瓷器要能夠讓古代人們在使用時感到愉悅和滿足。這種變化也折射出古代人們精神解放和審美變化的過程。

在自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瓷器的造型通常以動物為靈感來源,如蛙形器、羊形器等,或是以雞首、羊首等作為器物的系、紐或流口。

但到了唐、五代時期,瓷器的造型則多以自然界中的生物為靈感來源,如菱花形盤、荷花形盞托、蓮瓣形尊等,這些都是前朝未曾出現過的造型。

瓷器造型範本的變化反映出古代先民觀察自然和生活的眼界變得更加開闊,思想也變得更加開放。

就制瓷史而言,隨著民用瓷器逐漸走向成熟,它在形態和裝飾方面與順手和順心的結合也越來越自然和完美。

民用瓷器作為古代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使用最為普遍的器具之一,它的形制和裝飾風格的變化,呈現出古代中國人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的演變歷程。

古代民用瓷器的特徵

民用瓷器和民生息息相關,因為它們作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具,必須具備方便實用和符合人們審美的特點。

與官瓷不同,官用瓷器主要用於宮廷生活,尤其是滿足皇室品味和欣賞藝術的需求。

因此,作為日常生活器具的民用瓷器,具有許多與官用瓷不同的特徵,如強調商品性、地域性以及裝飾的生活情趣化等。

一、民用瓷器的商品性

民用瓷器與官用瓷器有著明顯的區別,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民用瓷器作為一種生產出來就要在市場上流通的商品,必須符合人們的需求和消費習慣,以滿足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

與此不同的是,官用瓷器主要服務於宮廷和皇室生活,注重的是工藝技巧藝術價值,而不是實用性和市場價值。

自東漢時期成熟的青瓷問世後,瓷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民用瓷器的製造地區不斷擴大,到南北朝時期,民窯已經遍布南北各地。

瓷器由於價格低廉、不易腐朽、易於清洗和美觀大方的外觀備受人們青睞,成為中國古代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最普遍的器皿之一。

作為商品,只有質量卓越且價格適中的民用瓷才能在市場上獲得成功。

因此,民窯敢於不斷改進自己的燒制工藝和推陳出新的創新精神也是他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民窯都以其卓越的產品質量和創新精神而聞名於世,如唐代的越窯青瓷邢窯白瓷以及宋代的磁州窯、吉州窯和建窯等。

明清時期的民窯青花瓷更是享譽全球,為中國贏得了「瓷國」的美譽。

從商品的角度來看,只有品質優良、價格合理的民用瓷器才能贏得市場的青睞。

因此,民窯之所以能夠成功和取得輝煌的成就,其原因就是在於他們在燒制技術上的不斷改進,以及推陳出新的創新精神。

二、民用瓷器的地域性

民用瓷在裝飾和樣式上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作為商品,它必須迎合當地民眾的生活方式和審美取向。

例如,在宋代,北方的磁州窯和南方的吉州窯都因其獨特的清新、樸實風格而備受歡迎。

磁州窯是北方著名的民窯,其在花卉繪畫和雕刻釉面兩方面都有著濃厚的地方特色。

「畫花」是指在瓷器胚胎上使用黑色塗料繪製花卉圖案的技法,而使用褐色花紋在胚胎釉面上的繪製技法被稱之為「鐵鏽花」。

磁州窯這種「畫花」的技術大膽簡潔,影響了後世花卉繪畫裝飾的風格。

另一種技法是雕刻釉面,先在瓷器胎上施加白色或黑色釉料,再根據花卉圖案的要求雕刻出除花卉圖案以外的部分,使胎體和釉面形成對比,增強裝飾層次感。

以上兩種技法在以磁州窯為中心的附近各窯都很普遍。吉州窯則是宋代南方著名的民窯之一,其在瓷器種類和裝飾方面也有著濃厚的地方特色。

而吉州窯則有一套獨創的技術,先使用木葉和剪紙貼在瓷器胚胎上,之後再加上釉料,通過燒制後形成精美的花紋。

常見的花紋有鳳凰、梅花等,其中梅花紋是最為常見的,也是最具民間藝術特色的。

民用瓷器裝飾上的生活情趣化

民用瓷器源於人們的生活需要,它們體現了濃厚的生活氣息,這種氣息主要表現在民用瓷器的紋樣裝飾上。

宋朝時期的耀州窯燒制的瓷器花紋品種極為豐富,其題材主要源於生活,內容包含有動植物、人物等,花紋造型新穎,生動活潑充滿了民間的生活氣息。

動植物花紋主要以蓮花、牡丹、魚、鹿等,人物則有嬉鬧的孩童、宗教佛像等,而幾何花紋最普遍的是三角紋、八卦紋和回紋等,每一款都別具特色。

宋代的磁州窯產品則更具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情趣,尤其是其釉下黑彩彩繪的裝飾手法最為獨特。

這種裝飾方法充滿濃郁的水墨畫風格,運用奔放的筆法和熟練的技巧,表現出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蓬勃的生命力。

無論是花鳥、魚蟲、人物、山水還是書法等,都能自如地揮灑,簡練流暢。

它是制瓷工藝和我國傳統繪畫藝術的高度結合的作品。

此外,在文字裝飾方面,磁州窯常見的有「忍」、「忍事」、「道德清靜」、「高枕無憂」、「招財利市」、「眾中無語,無事早歸」、「有客問浮世,無言指落花」、「風吹前園竹,雨灑後亭花」、「清風細雨,黃花紅葉」等,都散發著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

明代的龍泉窯通常用堆貼雙魚或纏枝牡丹作為裝飾,在碗盤中央印花並加上「福」、「吉」、「壽」、「寶」等文字。

古代民用瓷器的設計價值

從外觀上看,相對於官窯瓷器,民窯的瓷器顯得比較樸實,甚至有些原始感,但實際上,民窯瓷器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最珍貴和難得的地方在於,無論是在商品性、地域性還是裝飾風格上,都體現了基於消費者需求的設計價值。

由於民用瓷器是商品,窯場必須考慮消費者的購買力,控制成本,同時確保瓷器的質量可靠。

由於最初是基於周邊地區的供應,因此窯場必須考慮當地的風俗和喜好。同時,由於民用瓷器源於民間生活,因此在裝飾方面尤為突出地表現了這種生活氣息。

這種基於消費者需求的設計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注重實用性和勇於創新。

一、民用瓷器注重實用性

民用瓷的設計價值主要體現在其實用性上,因為其來源於日常生活的實際需要。

與官窯相比,民間瓷窯在燒制過程中不能不計成本,一味追求精緻。

它必須以最合理的價格生產最優質的產品,因此實用性是其首要目標。這一點在民用瓷的燒制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從材料的選擇來看,中國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民用瓷都是利用本地或附近地區的原材料加工製作而成。

楊永善所述,製作民間陶瓷的原材料都是在當地容易獲得的,並未進行過多加工製備,保留了原材料的原始特徵,因此各地的民間陶器所使用的材料多種多樣,獨具特色,成為形成風格特點的因素之一。

民用瓷由於原材料的特點,很自然地呈現出粗獷、自然的效果。

雖然這不是民間陶瓷匠人的刻意創造,但卻是一種基於實用基礎上的發現和利用。在不斷的使用和認識中,人們加以創造,設計出實用美觀的民用瓷。

就造型類型而言,民用瓷主要是為日常生活所設計的器皿,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用途。

實用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它決定了造型的基本形態和結構,如果失去了實用價值,民間陶瓷也就失去了最根本的生命力。

民用瓷中常見的造型包括罐、瓶、壇、盤、碗、盆、缽、缸等,也可稱之為日用雜品。

這些器皿都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往往能夠滿足多種用途。相對而言,較少見到規定性很明確的單一功能效用的器具,因為這種器具無法適應民間簡樸生活的需求。

就民用瓷的裝飾來說,它們的美感和實用性交融在一起,通常在實用性的前提下都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甚至在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民用瓷的裝飾通常採用手工描繪或刻劃,並以寫意手法為主,自然流暢而不刻意追求完美。相比官用瓷,這是民用瓷具有感人藝術魅力的一個重要特點。

這種風格的形成是由於民間陶瓷是大量生產的普通產品,每天都需要生產一定數量,製作者無法反覆琢磨,必須熟練掌握成型和彩繪技巧,從而形成了簡潔精煉的藝術風格。

二、民用瓷器的敢於創新

中國古代的瓷器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發展過程,從無到有,從初級到高級。

瓷器的誕生和發展,從青瓷、白瓷青花、彩瓷,每一步的成功都是古代先民智慧和辛勤勞動的結晶,都是敢於創新和創造的結果。

特別是在民用瓷中,這種創新性表現得尤為明顯,不僅體現在制瓷的工藝上,還體現在裝飾的巧思中,二者往往交融一體。

就製作工藝而言,陶器是人類社會的偉大發明之一,而從陶器到瓷器的演變,也是中國古代先民不斷嘗試、創新的成果。

相較於陶器,瓷器的材料不同,需要更高的燒成溫度,並且瓷胎外表覆蓋有一層釉料,使得瓷器更易清潔、美觀,且不透水,聲音更加清脆悅耳。

從裝飾角度來看,給瓷胎上釉就像是給器具穿上美麗的外衣。

除了使用上的便利,古代先人還不斷變換外衣的顏色和花紋,使之更加美麗。中國古人的偉大創新之一就是方寸之瓷,它集繪畫、詩文、書法、雕塑於一身,非常精美。

這種創新往往最初發源於民間瓷窯。在元代之前,瓷器主要以釉色為主要裝飾方式,同時採用浮雕、捏塑、堆塑、貼塑、印、劃、刻、戳以及釉的滿施、點施、花色施、掛施等手段進行裝飾。

其中,窯變和開片是最具創新意義的兩種裝飾方式。

窯變是鈞窯的重要特徵,它利用自然形成的釉色交融變異,使得色釉瓷變得瑰麗多彩。開片在哥窯中表現最為突出,它是一種殘缺的美,打破了色釉瓷單一釉色帶來的沉悶感。

統一中的變化和完整中的殘缺造就了美的衝擊,這種矛盾的統一是彩瓷無法比擬的。鈞窯和哥窯最初都是民間瓷窯,由於產品特徵的突出而被選為貢瓷。

在元明清時期,中國的瓷器逐漸轉向以彩繪為主,出現了許多不同品種,如青花、五彩、鬥彩等。

然而,彩繪的裝飾方法在中國的歷史上早在唐代的長沙窯和宋代的磁州窯等民間瓷窯中就已經出現了。

長沙窯是唐代民窯中的佼佼者,以繪畫和書法作為瓷器的裝飾,開創了中國古代瓷器釉下彩的先河。

在唐代,中國的瓷器生產呈現出「南青北白」的局面,而長沙窯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常規,成為了民間瓷窯敢於創新的最好證明。

宋代的磁州窯則是代表了北方民間瓷窯的製作水平,其裝飾以文字和繪畫為主題,特別是在繪畫上,其題材豐富多彩,富有生活情趣,如馬戲、熊戲、孩童釣魚、池塘趕鴨、蹴球等,線條流暢,風格豪放。

其中,磁州窯最具特點的是白釉黑花,黑白色彩對比強烈。

在文字裝飾上,常常見到唐宋詩詞及通俗的詩句民諺作為紋飾。同時,宋代南方民間瓷窯吉州窯以其創新的裝飾而聞名。

吉州窯的黑釉剪紙貼花是其獨創,其紋樣有花卉、木葉、鸞鳳、鴛鴦、奔鹿、雙蝶、梅、蘭、菊、竹等,還有用「長命富貴」、「福壽康寧」、「金玉滿堂」等吉祥文字組成圖案的剪紙。尤其是其獨有的木葉紋樣更是被譽為一絕。

結語

中國古代民用瓷器具有多樣化的器型和富有藝術性,這些瓷器的製作技術和裝飾方式具有獨特的風格和特點,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中國古代民用瓷器的設計價值不僅體現在其精湛的工藝和獨特的風格上,更重要的是其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

瓷器作為文化載體,記錄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歷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經濟文化和思想觀念,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2.葉晶民.中國陶瓷史[M].北京:三聯書店,2006.

3.葛玲玲.綜論我國古代的官窯[J].陶瓷研究與職業教育,1986.

4.陳文平.中國古陶瓷[M].上海:上海書店,2003.

5.楊永善.論民間陶瓷的屬性與特徵[J].新美術,1988.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