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羅大佑,周杰倫加盟?我發現《聲生不息》也救不了華語樂壇

令狐伯光 發佈 2024-01-25T14:56:50.983430+00:00

湖南衛視的音樂綜藝節目《聲生不息.寶島季》正在熱播。這一季由於請來的嘉賓沒有羅大佑,周杰倫、陶喆,蔡依林等音樂人,所以這檔綜藝有了太多的遺憾等等。

文|令狐伯光

湖南衛視的音樂綜藝節目《聲生不息.寶島季》正在熱播。這一季由於請來的嘉賓沒有羅大佑,周杰倫、陶喆,蔡依林等音樂人,所以這檔綜藝有了太多的遺憾等等。

伯光君之前也分析過,這檔音樂綜藝本身倒沒什麼問題。畢竟一檔綜藝節目有人看,那就是它存在的意義。但這種懷舊的音樂綜藝只要出現本身就代表著華語音樂一種衰落,否則大家何必瘋狂去懷舊呢?

不過,華語樂壇本身沒有衰落,反而因為經濟的穩步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事音樂的人員變多,導致音樂本身是越來越豐富的。

現在內地音樂並不差,類型也豐富,只是缺乏一個完善的運作機制,現在大家如此懷念過去的港台音樂可以理解。但是本身對於華語音樂的發展沒有什麼意義。好比羅大佑,周杰倫登上了這檔音樂綜藝,他們還有可能推動華語音樂的發展嗎?對吧!

《聲生不息》救不了華語樂壇?誰都救不了華語樂壇

華語音樂樂壇為何衰落之前寫過很多遍,以前是唱片時代,一張專輯特別是主打歌都是層層篩選過的,一張專輯出來要經過音樂總監啦,市場調研這類的啊,還要過公司那關,經過這些篩選,剩下了都不會太差。

現在是沒有這些了,相當於生產和聽眾直接對接,自然就什麼都有了,現在好歌需要自己去篩選,但現在節奏快,沒有多少人有那個時間去篩選,再說,以前篩選歌是人家的專業,而我們大多聽歌只是娛樂,只是消遣。

關於現在的音樂電子化,碎片化,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較少有人提到。在唱片時代消費者只能購買有限的CD或磁帶,你不可能看到喜歡的就買,不光是錢的事,你有那麼大的空間來存放嗎?所以聽眾必然聚焦在少數幾名歌手上。

現在的電子時代和網際網路時代則不然,我喜歡某人的某首歌,我就只聽這首歌,用不著去聽專輯的其它歌曲。然後不同聽眾的歌單趨同,即相當多的曲目是相同的,這也正常,因為人的審美本來就是接近的。

所以電子時代,聽眾對於歌手的忠誠度開始急劇下降,你有好歌我就聽,沒好歌就不理了。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音樂市場的份額,在大眾娛樂生活中比重大幅下降。現在大部分人聽歌就是各種短視頻的背景音樂,我因為工作原因要經常戴耳機聽歌,所以會有興趣去尋找大量好的音樂,而絕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的工作背景。

全世界先是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後來又進入智慧型手機資訊時代,產生一個新的變化就是話語權的轉移。

唱片時代,消費最強的是哪些人?我認為是12-25歲,12歲上初中,25歲碩士畢業,或本科畢業三年。再往後人逐漸進入中年被生活所困,注意力開始轉移,也沒有耐心接受新的區分了。

大部分人對於音樂的喜好是在這個年齡區間確定的,所以音樂從業者主要迎合的也是這批人。在八九十年代,當時接受流行歌曲的也主要是年輕一輩。智慧型手機時代人人都有手機,受眾面一下子擴大到12-60歲。

最典型的是從2005年興起的網絡歌曲,迎合的就是60後、70後、部分80後。而不適應的是90後,他們是聽周杰倫長大的。所以現在出現嚴重的割裂,大街小巷放的熱歌,無人討論,榜單出現的金曲,鮮為人知。

同樣都是「口水歌」?為何港台音樂經典,內地都是「爛俗神曲」

當然,我們看上面的內容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裡面也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雖然因為信息方便讓音樂傳播更容易了,但為什麼以前也是口水歌卻都是經典,而現在的口水歌,為何就只是爛俗口水歌了。

這個問題本身也是答案,國家經濟發展,及基礎設施發展迅速,網絡普及,以及視頻app出現帶動全民娛樂生活變化。以前的網民主流都是學生群體發展而來,港台音樂及文娛產業當時更成熟更有話語權和市場,受眾和文娛傳媒能夠在網絡和電視上占據上風。

現在全民小視頻,以前的學生都在職場裡卷,前些年的偶像功成身退或顯疲態,港台在資本上也不具優勢,「流量快消時代」到來了,再加上音樂人主要「賺錢」的唱片工業崩塌了,已經沒有幾個人能夠甚至敢於用心打造整張專輯。

新生代主流網民湧入大量更基層和更大齡的人群,明顯衝擊了原市場格局,不能說是審美下降了,而是更全面地體現了全民審美。

時代變了啊,同志們,唱片已經亡了,更多工農當家作主了。

顯然直白的,強烈的,動詞打次的,更打動普通人,所謂高級炫技的本就屬於少數人。

任何藝術的門檻都會隨著技術進步而越來越低,可能他對於局部是不好的,但對於整體是好的,主流流行樂壇的崩潰確實有粗製濫造的原因,但主要還是短視頻神曲供大於求的原因,畢竟誰更容易賺錢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比如李榮浩做辛辛苦苦做一張優秀專輯在短視頻不火,還是做《烏梅子醬》能在短視頻輕而易舉爆紅,如果是你你怎麼選擇?

這就是數字專輯和實體專輯的利與弊,但問題是中國流行音樂主要市場發展不起來注重質量的實體專輯,連數字專輯也只屬於部分歌手(獨立音樂),短視頻已經占領了音樂的話語權。

但短視頻並不是一兩個音樂軟體,而是現在音樂的主要傳播方式。甚至都不僅僅是音樂這個文化商品,小說、動畫、遊戲、影視劇等等;3分鐘看電影,5分鐘看電視劇,10分鐘讀完一本小說,各種看別人打遊戲視頻等等。

這些音樂本身就是為短視頻服務的,這不就又回到了上面分析的。短視頻觀眾就把音樂當個背景,短短十幾秒時間需要洗腦循環。這和港台唱片時代製作人,音樂人選出優秀歌曲是兩個不同模式的情況。

同樣都是口水歌,以前的音樂好歹有點音樂水平,現在就只剩下口水了。

港台樂壇衰落,內地儘是短視頻神曲?華語樂壇的未來在哪兒

這時可能有人問了,現在音樂的市場這麼大,除了大家不聽的短視頻和各種無人問津的音樂,那麼好的音樂到底在哪裡呢?你憑什麼又認為會爆發呢?我認為主要就是線下音樂節和livehouse養氣的獨立音樂。

因為依託於實體的音樂產業雖然還比不上短視頻,但是也是個龐大的音樂產業。

內地獨立音樂有多好,之前寫過很多次,這次我換一個方向總結一下。

這個之前華語樂壇不行除了流行音樂,是不是還有影視配樂和影視OST。畢竟影視配樂和OST也是音樂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這幾年來中國影視配樂,還有OST是不是有長足的進步。

像《靈籠》《不良人》等動漫背後,《長安十二時辰》《隱秘的角落》《三體》等等。電影《愛情神話》《流浪地球2》和《宇宙探索編輯部》等等,這些文化商品背後是不是養了一票影視配樂人,歌手和音樂人。

這當中《隱秘的角落》《愛情神話》《宇宙探索編輯部》有三個相同點。一是都是內地青年導演,《愛情神話》導演邵藝輝還是90後;二是3部電影都是文藝片,三是導演都用了大量內地獨立音樂做OST和配樂。

我相信你們只要看過這三部作品都會發現裡面的音樂有多好,這都是內地樂壇撐起的,完全沒有港台樂壇的事兒。而這樣優秀的動畫,遊戲,影視作品其實是越來越多,內地樂壇也是一樣。

羅大佑,周杰倫參加《聲生不息》,這也救不了華語樂壇

最後,可能有人會說在用水平高低去衡量流行音樂,但流行音樂的評價標準本來就不是「水平」。真正追求音樂水平的人會聽什麼嚴肅音樂、小眾音樂。但對於普通聽眾來講,流行音樂的第一屬性就是流行。

也就是你經常聽到的兩個東西,什麼哪首歌火,什麼歌曲的傳唱度。

現在討論流行音樂不談如何提高音樂的流傳度,不談去如何吸引聽眾,談的是音樂水平高低,談的是如何提高聽眾欣賞水平,這是流行音樂該幹的事嗎?

這就有一個根本性的邏輯問題,大家習慣性弄混了「流行音樂」和「流行的音樂」的區別。前者是popular music指的是除古典外的所有音樂曲風、搖滾、金屬、爵士、民謠、r&b統稱流行音樂(我覺得應該翻譯成通俗音樂),後者是pop music指的是排行榜上流行的音樂(也就是流行度)。

前者這些年內地獨立音樂發展得越來越好了,音樂風格比以前港台音樂豐富十倍不止。後者嘛,大陸連一個大眾認可的音樂獎項都沒有(這是音樂連接大眾和行業的一個風向標),任重而道遠。

而《聲生不息》這種炒情懷的音樂綜藝兩邊不靠,即使請來羅大佑,周杰倫和更多台灣音樂人,對於華語樂壇的發展也沒有任何幫助!

情懷從來不是一個行業發展的未來,不信看看各種IP好萊塢大片,以及日本動漫和香港電影。翻來覆去炒冷飯從來不是進步,而是倒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