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春秋時期「敬天立人」思想的演變

遺海拾星 發佈 2024-01-25T22:47:53.098980+00:00

春秋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轉型時期,其間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們對於天人關係的認識與看法有著獨特的見解和思考。其中,「敬天立人」思想是春秋時期的一種主流思想,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春秋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轉型時期,其間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們對於天人關係的認識與看法有著獨特的見解和思考。

其中,「敬天立人」思想是春秋時期的一種主流思想,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

周人開啟的人文理性萌芽

在殷周之際,中國的主流信仰是帝天信仰。然而,周人開始以「天」代替「帝」,並將禮樂文化取代祭祀文化,開啟了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道德主義先河。

周初政治家、思想家將「德」作為連接「天命」與治權的媒介,要求統治者「敬天」的同時,注重人事。這種改變表明周人已經開始從神秘主義信仰走向了人文理性。

其次,周公在政治文化改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在政治體制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推廣禮樂文化、改革土地制度等。這些改革都表明周公開始將人文化作為治理國家的核心。

總之,周人開啟的人文理性萌芽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發展的重要階段。這種萌芽表現為周人在殷周之際帝天信仰的改變和周公人文化的改革兩方面。周人的改革不僅標誌著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向道德主義轉變,同時也奠定了中國政治制度發展的基礎。

天命歷史性賦予的必然選擇

1「惟命不於常」

在周人開啟的道德主義政治先河中,天命被視為是連接天地之間、人與政權之間的媒介,因此治理國家必須「敬天」,以此來獲得「德」的加持,才能贏得「天命」的支持。此時,「天命」與社會制度、政治權力等方面相聯繫,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權力基礎和思想支撐。

然而,隨著社會變革和時代發展,人們對於「天命」的認知和理解發生了改變。在春秋時期後期,隨著人們思想覺醒和民族精神的覺醒,他們開始反思自身的存在和作用,認識到天命的限制性和局限性,逐漸形成了「惟命不於常」的觀念。

「惟命不於常」是指「天命」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人們應該在尊重天命的基礎上,探尋「常」的內在含義,從中找到社會發展的方向和政治制度的改革。這種思想觀念的提出,為後來的政治改革和社會進步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2「其命維新」

在「惟命不於常」的基礎上,人們開始逐漸意識到自身的力量和作用,開始探索新的社會發展模式和政治制度。這種思想觀念的提出,標誌著天命歷史性賦予的必然選擇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其命維新」。

在春秋時期後期,孔子等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改革措施,以求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其中,「仁政」、「禮制」等思想觀念成為了他們思考的重點。他們認為,國家應該以人為本,以「仁」為核心價值觀念,以「禮制」為基礎,建立起一種新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秩序,實現國家的和諧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開始反思「天命」的含義和作用,不再將其視為一種不可逾越的權力基礎和思想支撐,而是將其納入到自身的思考和探索中。

他們認識到,「天命」是歷史賦予的必然選擇,但並不意味著它是絕對的或者不可改變的。只有在尊重天命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的社會發展模式和政治制度,才能實現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周人強調「天秩有禮」,認為天賦予了君王統治的權威和責任,君王應該恪守禮儀,保持與天的和諧關係。在周人的理念中,天是至高無上的存在,天命是決定朝代興衰的關鍵因素。

因此,周人將天的意志視為社會秩序的根本準則,並通過禮儀規範和道德規範來維持社會秩序,使人們服從於君王的統治和天的意志。

其次,周人強調「受天永命」,認為君王的統治權力是由天賦予的,君王應該恪守天命,為民眾謀福利。在周人的治理理念中,君王應該注重人民的利益,通過德治來維持社會秩序。

春秋時期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轉型時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們對於政治秩序建構的精神方向有著獨特的見解和思考。敬德保民和明德慎罰是兩個重要的方向,它們共同構成了春秋時期的治國理念。

提出了「敬德保民」、「天人合德」等新的思想觀念,肯定了「民」在國家政治中的重要性,用「天命」解釋朝代的更替和取得政權的合法性。

這為春秋時期神本到人本的治道轉向奠定了基礎。敬德保民是建設和諧社會、維護社會公正的一個重要方向,其核心是依德治國,注重道德建設,以人為本。

明德慎罰是春秋時期政治秩序建構的另一個重要方向。明德慎罰是指明確道德標準,堅決懲治罪惡行為。春秋時期,由於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頻繁,道德淪喪,社會秩序混亂,因此出現了明德慎罰的思想。

政治家和思想家認為,只有堅決打擊罪惡行為,嚴懲不良,才能維護社會正義,促進社會穩定。明德慎罰是建立法治社會、打擊犯罪行為的一個重要方向,其核心是堅持道德標準,以德治罪。

這兩個方向的共同點是以德治國,注重道德建設,以人為本,以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公正為出發點,不同的是敬德保民是從正面角度來構建政治秩序,強調依德治國,保障民眾權益,而明德慎罰則是從反面角度來構建政治秩序,強調打擊罪惡行為,懲治不良。

春秋時期敬天立人的政治實踐

1 神本——人本的治道轉向

春秋時期,中國政治文化從神本到人本的治道轉向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神本時期,統治者認為國家的命運是由天神所決定的,國家的政治制度也是由天神所賜予的。

2 敬天立人的價值尺度

敬天立人思想的價值尺度主要體現在崇禮尊王和崇德象賢兩個方面。崇禮尊王是指尊重傳統的禮制和尊重君王的權威。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和各大家族都有著自己的禮制和家族規範,這些禮制和規範是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的重要手段。

因此,崇尚禮制和尊重君王的權威是敬天立人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崇德象賢則是指尊重人才和崇尚道德。

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因此需要有才能和道德高尚的人來治理國家。敬天立人思想認為,只有尊重人才和崇尚道德,才能使國家繁榮昌盛。

3 政在養民的政治準則

政在養民是敬天立人思想的核心之一。春秋時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認為,國家的根本在於人民,只有治理好人民,才能夠使國家繁榮昌盛。因此,他們提出了「民惟邦本」和「為政以德」兩個政治準則。

民惟邦本是指國家的根本在於人民,治理國家要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為政以德則是指統治者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以德治國。春秋時期,由於戰亂不斷,社會動盪不安,統治者必須要有德行,才能夠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天人和合而存的適度空間

1 天命與人為的調和

天命雖然存在,但人類的努力和行為也能夠對其產生影響。人類需要盡力遵從天命,但也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去創造自己的命運。

在孔子的思想中,也有關於天命與人為之間調和的思想。孔子承認天命存在和決定作用的同時,主張人應該自強不息,努力追求,肯定、提高了「人」的生命意義和生存價值。

他認為,人類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鬥,改變自己的命運和未來,而不是完全依靠天命。這種思想體現了天命與人為之間的調和,將人類自身的力量和天命相結合,為人類社會創造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2 人道為核心的政治價值導向

在春秋時期,「敬天立人」思想的一個重要體現是以人道為核心的政治價值導向。這種思想認為,國家的目的是為了保障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政治的基礎應該是以人為本。

春秋時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深化了對「人」本質意義的理解,將國家興亡、人事成敗的根本原因推根於「人」自身,而不是「天」或其他神明的力量。他們肯認了「民」是國家政治的基礎,是國家興衰成亡的關鍵。

此時,「民」,特別是「國人」在頻繁的權力轉換和諸侯國的戰爭中具有決定作用。時人改變了傳統的觀念,認為國家的權力、財政皆是來源於「民」的,而非「天」的賜予。

這種思想確立了以人道為核心的政治價值導向,追求主體自由和精神超越,真正地給予了生存於天地之間的人以適度空間。

孔子的思想中也體現了以人道為核心的政治價值導向。孔子主張「仁政」,即以仁愛之心去治理國家。

他認為,一個好的政治家需要具備仁愛之心、才幹和道德品質等多方面的素質。這種思想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政治價值導向,將人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為人類社會創造了更為和諧、穩定的政治環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