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陰故事 | 脫下「戎裝」的「村官」 張文波

掌上平陰 發佈 2024-01-26T02:09:36.053940+00:00

在我縣孝直鎮孝直村,有這樣一位「兵書記」,他紮根基層,深入農村28年,一心為民,帶領村民共謀鄉村振興之路。

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

近年來

孝直鎮孝直村積極探索「三變」改革推進工作

破解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難題

拓寬農民增收致富途徑

走出一條資源利用型的農村「三變」改革之路

↓↓↓

鄉村振興,關鍵在於產業振興,而產業振興最離不開人才支撐。在我縣孝直鎮孝直村,有這樣一位「兵書記」,他紮根基層,深入農村28年,一心為民,帶領村民共謀鄉村振興之路。他就是孝直村黨委書記,張文波。

眼前這位正在侃侃而談的就是孝直鎮孝直村黨委書記張文波,「兵書記」是村民們給張文波的親切稱號,1995年退伍返鄉後,他便一直紮根基層。2021年,張文波高票當選為村書記和村主任後,在鄉村振興的春風中,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深挖文化資源,開辦幸福食堂,為孝直村注入了新活力、新希望。

當好鄉村振興「領頭雁」,要當好產業振興的「帶頭人」。張文波多方籌措,經過考察,決定發展現代農業,建大棚、陽光玻璃溫室。因為缺少管理經驗,前期大棚只能做到收支平衡,經過多次外出學習,他又為村里找到了「訂單式」大棚這條路子。

訂單農業讓孝直村與商家、消費者建立起了更加緊密的聯繫,讓資本、技術、信息更加有的放矢,也讓村民們收益穩定、幹勁十足。

在外東奔西走,不如落腳家門口。大棚的修建,真正實現了農民在「家門口就業」,截至目前,孝直村每年為20多名村民發放工資30多萬元。

作為一名基層幹部,基層工作紛繁複雜,張文波平時早出晚歸是常態,經常忙碌一天到家已是深夜。儘管如此,他在高質量完成自身工作之餘,也挑起了照顧家庭的重擔。作為張文波的賢內助,妻子谷鳳春也始終理解並且支持他的工作。

藉助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利時機,孝直鎮孝直村實現了村內主體產業由工轉農的大跨越,同時,受疫情影響的村辦企業也破繭重生,張文波通過招商引資,引入青島、棗莊的客戶承包了橡膠公司、鋼體公司。目前企業運轉良好,每年為村集體帶來近50萬收入。

從「近鄉情怯」的退伍軍人到「胸有成竹」的全國文明村黨委書記,張文波脫下軍裝服務群眾,從未停止帶領群眾和村集體致富、為群眾排憂解難的腳步。今後,他將繼續發揮退役軍人的示範帶頭作用,退伍不褪色,在鄉村振興的新戰場上再建新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