瑛姐:與青春期的兒子成為敵人,把原生家庭給我的疼痛都治癒了

嗶嗶精兒 發佈 2024-01-26T06:09:12.816004+00:00

讓一個女人成長的,究竟是什麼?去外交公寓採訪瑛姐的時候,我內心是有猶豫的:瑛姐太成功了,看她的履歷,從小一直是學霸,第一份工作就是大國企的金融領域,後來開投資公司,做大健康投資人,動輒調動上億的資產,這樣不為一個生活發愁的人,似乎跟我們的距離太遠了。

讓一個女人成長的,究竟是什麼?

去外交公寓採訪瑛姐的時候,我內心是有猶豫的:瑛姐太成功了,看她的履歷,從小一直是學霸,第一份工作就是大國企的金融領域,後來開投資公司,做大健康投資人,動輒調動上億的資產,這樣不為一個生活發愁的人,似乎跟我們的距離太遠了。



整個採訪過程非常順利,瑛姐似乎對我沒有任何防備,不需要任何暖場和採訪技術,她一下子就向我打開了她的過往、她的心。這是一個很有安全感的女人。


當我進入了她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了她的恐懼、她的渴望,她未被滿足的心願,與大多數普通女性一樣:在剛硬的生活中,想要變強,想要對生活有掌控感。直到四十歲,與青春期兒子關係破裂那一天,她才開始重新理解了愛。

一生想要做個強者,人到中年為心愛的人而改變,這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01.

母親家庭主婦,

父親放蕩不羈

我的童年自負又自卑

瑛姐出生在安徽徽州的一個藝術世家,爺爺是藝術家,爸爸也是一位民間工藝大師,做硯台的藝術造詣很高,自詡做歙硯里沒人能超越他,18歲就獲得全國工藝美術一等獎,家裡還有一個個人藝術博物館——方見塵藝術館。

因為爸爸收入還可以,媽媽很早就不工作了,幫爸爸打點硯台生意。但是爸爸個人生活放蕩不羈,不斷在外面找女人,媽媽天天和爸爸打架。瑛姐從小看到了媽媽的痛苦,聽慣了媽媽對她說:就是因為你們姐妹倆,所以我才不離婚。

外婆就是家庭主婦,吃了很多苦,媽媽也是家庭主婦,吃的苦瑛姐都看在眼裡,變成她內心深處的傷痕。她從小就立志,這輩子一定不要成為伸手要錢的女人。

瑛姐的學習是有天賦的,特別會考試,雖然經常偷偷找理由不去上學,回來總能考全班第一名,老師非常喜歡她。

然而對她優秀的成績,爸爸完全不在意,有一次爸爸甚至問她:你讀幾年級了?媽媽對她負面的評價比較多,擔心她長得不好看,胖,沒法嫁人。這讓她內心非常敏感,「我是分裂的,自負又自卑,班級活動跳集體舞,我一定要跳獨舞;如果幾個同學在交頭接耳,我會覺得他們在說我;別人有蝴蝶結我沒有,我就會嫉妒。」

十三歲的瑛姐在日記中寫到:我又胖又矮,鼻子又大,爸媽都不管我。

一邊感到不安全,一邊渴求愛,高中時,瑛姐沒有別的朋友,只有一個男朋友,男朋友的愛就是她的全部。

1987年,瑛姐被推薦上南開大學金融系國際金融專業讀大學,高考也考了徽州的狀元。去天津上大學,成為了她人生的重要轉折點。

▲瑛姐和父親的合影


02.

事業上大殺四方

婚姻關係不好,

活得分裂

在大學裡,瑛姐遇到了自己的後來的先生,全心全意談戀愛,除了學習和男朋友之外,她的生活和別人都沒有太大交集,一個人的時候看瓊瑤小說、愛情電影和連續劇,依然是一個一塌糊塗的戀愛腦。

▲大學畢業時的瑛姐

大學畢業之後,她被中國投資銀行錄取,開始了自己的職場生涯。在天津,住在證券部,業餘時間聽同事領導聊的都是早上吃什麼,晚上吃什麼,什麼豬肉好吃,生活且過得舒服。

▲在天津工作時的瑛姐

後來中國投資銀行被國家開發銀行合併,瑛姐從天津調到了深圳,又生了孩子,當了媽媽,突然有了錢的壓力:孩子特別能喝奶,奶粉要好的,尿不濕要用花王,加上從小家庭條件不錯,對自己的吃穿用也很講究,「我爸對我唯一的正面影響,就是要臭美,頭髮要做,衣服要穿體面的,工資很快就花沒了。」

於是,不懂人情世故的瑛姐,開始想要升職,因為升職就意味著更高的收入。從小到大,家裡人都沒有工作,沒有人教她職場的規則,瑛姐也沒有受到什麼污染,在職場裡是一朵奇葩,性格簡單,做事不喜歡循規蹈矩,跟行長拍桌子,行長罵她說你懂個屁,她回懟說:我一定能做成。她眼中沒有權威,有的是干倒權威的野心和行動。

當時的瑛姐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野蠻生長,趕上了天時、地利、人和。正值改革開放的黃金時期,深圳又是一個實力為王的地方,加上北京派駐過來的領導是見過世面、有胸懷有格局的領導,不因為年輕人氣盛就排擠、打壓,還相當欣賞瑛姐的才華,發自內心想去成就她。這讓瑛姐如魚得水,事業一帆風順,從副科級升到正科級,從副處級到正處級,成為了深圳的金融專家、投資處處長、規劃處處長,也深受單位年輕同事的歡迎。

職場20年,瑛姐開始對世界打開了自己,關係中不只有老公和孩子,交到了真正的朋友,「別人都說職場無朋友,但我的所有朋友,都是在工作中結交的,都是職場中的領導和同事。」

而若干年後,瑛姐回憶這段經歷,也從年輕時的人生得意,回歸到平和:「社會的洪流、中國改革開放最好的時代、最好的人,把我裹在一起了,我的一點點成就都是大的時代造就的。人要看到人的渺小,你不要覺得成功都是你的,不要覺得自己多牛,要看到你背後的大勢,謙卑一點,不要驕傲,你也不會那麼焦慮。」

獲得了世俗上的成功,瑛姐渴望的愛和安全感,都得到了嗎?

似乎並沒有。過了很久瑛姐才看到,有了好工作、好收入,就有了好人生,根本就是一個荒唐的謊言。「雖然職場上一步步升,增長了知識和閱歷,但我的心性停止不前,傲慢,焦慮,控制,要去獲得結果,很多抱怨,抱怨天天加班,抱怨孩子不好好學習,有好多東西可以抱怨的,幸福狀態跟職場完全不同:婚姻關係不好、親子關係不好,一個人怎麼可能幸福呢?」

人前光鮮亮麗,回到家中一地雞毛,瑛姐覺得自己活得很分裂。而這種分裂狀態造成的矛盾,到了孩子青春期,才像炸彈一樣爆發出來。


03.

與青春期的兒子

成為敵人

瑛姐人生的第三個重要轉折點,是來到北京。捨棄在深圳的一切,搬家到北京的核心動力在於,在北京孩子能受更好的教育,她和丈夫才做了這個重大的決定。

在北京,她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事業和生活的分裂,張力越拉越大。

在事業上,在深圳的打拼,讓她積累了創業需要的知識基礎和人才資源,創業的夥伴,都是她深圳時期招來的人,來自清華,中科大和復旦的職業選手。

作為一個創業者,100天裡有99天懷疑自己,只有1天是高興的。她開始學會了承擔責任,再沒有藉口,沒得抱怨,一切都自己做決定,以前的討好他人的軟弱都被治好了,「以前我總是討好下屬,說好了的事,員工不做不做就算了,後來發現對他人放鬆是害了別人,因為每個人都需要成長。這是我的問題,我開始學會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

在事業上,瑛姐進入了另一個黃金時期,但在親子關係中,過往積累下來的矛盾不斷,矛盾開始爆發了。

到了北京,瑛姐還是延續著在深圳的焦慮,想盡辦法給孩子世俗上好的教育,送他上奧數班,上景山學校,後來又送去哈羅學校,但孩子始終不喜歡學習,對自己」神經質」的媽媽也越來越牴觸:好的時候百般好,母愛泛濫,不好的時候難聽的話一大堆,就像自己的外婆一樣。

瑛姐從小是學霸,她不能接受孩子不愛學習、偷懶、打遊戲。瑛姐的媽媽的妹妹也在家幫忙照看孩子,家裡三個女人都挺焦慮的,兒子到了十四歲的時候,再也無法忍受家裡的壓抑,半夜跑出去不回家,瑛姐的同事從海淀趕過來幫她找孩子,每個網吧都找過。後來還是在樓梯上把孩子找回家了。

這對瑛姐的打擊很大,她開始看書、學習,開始自我探索,修煉自己的心性。這成為了瑛姐整個人生轉變的開始,「如果在一段關係中,有個人一直讓你痛,那麼你可以逃跑。但是兒子不行,親子關係是一個一直讓你痛,你又不能放棄的關係」。因為父母關係帶來的痛,瑛姐學會了變強,學會了與孤獨共處,但是兒子是一個她無法放下的人,「我能怎麼辦呢?我不能不管他,我不可以逃走。」

為了改善與兒子的關係,瑛姐開始學習心理學、哲學、宗教,有老師告訴她,你的問題出在你跟你爸的關係上,爸爸代表了權威,你跟權威的關係不太好,這意味著你在關係中很難去處理權力之爭,所以你跟老公、兒子、領導的關係都會出問題。

瑛姐覺得很有道理,她學習亞隆團體治療,學習海文、學習費登奎斯,發現人看到的外界世界,都是內心的投射,從與他人的關係中,她看見了自己的陰影,轉化自己的陰影成為潛能,這才是個人成長的開端。

她也發現了自己個性中的矛盾之處,對領導很強勢,但是又很討好他人,後來明白了,強勢和討好,其實都是同一個模式:在這個模式中的人,認為關係中只有一個人是對的,一個人必須聽另一個人的,而不是互相傾聽和溝通。

越見自己,瑛姐就越鬆弛。就像莊子所說:人生有三見: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是走向更廣闊的精神世界的開端,也是修復與他人關係的開端。

▲去美國看兒子時的瑛姐


04.

大病一場,天性不服輸

人生谷底有巨大的生命力

2015年,正值投資事業的上升期,瑛姐確診了卵巢癌三期,這對瑛姐是一個巨大的打擊,「我都交接後事了,到了這個階段生存的概率挺少的,很容易復發」。

瑛姐是天性中不服輸的人,雖然前半生活得討好,活得不自信,遇到真正的挑戰,她是不服輸的,越是被逼到谷底,越是擁有強大的生命力。

她跟別人的交集越來越多,跟很多人聊天,管中窺豹,發現不同學科和領域的背後有共同的東西,感覺自己和世界都被打通了,那種欣喜若狂的快樂,真的感覺世界成為自己的舞台的,這種快樂讓你脫離了對某一種東西的依賴,一切皆有可能。

「如果沒有生病,一個人不會下這麼大的決心做身心方面的訓練。每一次危機,每一次無法承受的痛苦,都是上天給你的一份特別大的禮物。」

她有生第一次走進了死亡咖啡館,成為這個非盈利組織的理事,和創始人王瑩夫婦成為好朋友,支持更多的人直面死亡,用更好的心態去面對自己和親人的有生之年。她投資治療癌症的新藥公司,支持生物技術的發展,讓更多腫瘤病人受益;又因為自己每天都要吃一款紐西蘭的蜂蜜,開始洽談中國總代理的業務,帶給國內更多像她一樣需要的人。

她開始見天地。她發現,一個真正有大成就的人,既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又能環顧環境,就像過馬路,車來了,不要一味為了趕上車而硬闖。改變能改變的事情,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知道什麼能改變什麼不能改變是人生的智慧。

她開始見天下,知道人的一切都是環境給的,都是生態給的,沒有這個環境,人類什麼都不會有。「我還沒有破我執,但那是一個方向,我希望越來越能見眾生。」

慢慢的,瑛姐的腫瘤標誌物穩定下來,身體也漸漸好轉。


05.

「40歲,我對愛的理解變了」

生病之後,瑛姐的自我了解越來越深入,她發現,自己和兒子、和丈夫的關係,慢慢變好了。

生病了,兒子在家就陪她去看病。疫情期間,兒子沒有去讀書,在家時間很多,他對瑛姐說:你對你媽媽不好,你看我對我媽多好啊。聽到這句話,瑛姐頓悟了,「其實兒子對我挺好的,以前我只盯著他學習不好,我沒看到他有他難的地方,在學習上他沒找到他感興趣的事情,但他內心是很接納我的,接納我這個很奇葩的老媽,生活上他從來不抱怨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讓我對他外婆好。」

她和丈夫的關係也變好了,有次去化療,北京下大雪,椅子濕漉漉的,丈夫一屁股坐在上面,坐幹了再讓她坐。她說:「婚姻最底層的是信任,我丈夫總是對孩子說,沒有你媽搞不定的事情。他對我盲目自信,允許我折騰,這對我很重要,我特別害怕別人給我定規矩。」

「人到中年,我對愛的理解變了:愛不是不見不行了,不見就要死了。我兒子與我的關係就是愛,我接納他是一個還沒有找到人生興趣的孩子,我兒子也接納我是一個神經質的媽媽,理解他、信任他、接受他,他對我也是這樣的。」

人到中年,瑛姐不再是個戰士,她開始變得柔軟。

曾經以為安全感來源於成績、來源於工作,現在才發現,安全感來源於自我接納;曾經以為,愛是天意、愛是征服他人,現在才發現,愛是臣服。

Love is surrender.


06.

瑛姐給女性同胞和孩子的建議:

第一、去構建你的支持體系

作為女性,你要去建造自己的支持體系,不能只有家庭和工作,要有朋友,閨蜜,共同興趣的愛好者,在這個支持體系中,你才能遊刃有餘,自由是你有選擇,而不是去要確定的結果。去接納無常,愛是無常的,事業是無常的,健康是無常的,無常就是生活的本質。

第二、去折騰吧

無論對於大人還是孩子,人生還是要去折騰,至於折騰的結果怎樣都無法控制。臨終的人,大部分會因為沒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後悔。不折騰,是不行的,不要只聽父母的,只有自己碰過壁,疼過,才能建立自己的體系。

第三、去發展整合能力

如果你想從事金融投資工作,那麼辯證和整合思維能力很重要,沒有任何一個項目和人是沒有缺點的,沒有看到黑暗區,不要去做決策,最後怎麼做決策,就要靠整合能力。

最後,奔向廣闊自由的人生

一個人不是活得長、學問高就好,人類文明是社會化發展的過程,文明在根本上是反人性的,你要看到並接納自己身上的動物性,用終身學習去駕馭它,學習學習的能力,這才是教育的使命,每個人都是有靈性的,中國人的哲學中正包容,去發展你的靈性,去跟隨你的激情、發揮你的潛能、不要控制、要自由地生長。


編輯後記:

你或許會覺得瑛姐太幸運了,妥妥的人生贏家。像瑛姐這樣的女性,學習能力強、天賦高,或許就是註定要去走這條精英的路的,擋都擋不住,但是,這似乎也對她的生活品質沒有多大幫助。就算事業有成,人生還是有很多挑戰和痛苦,並沒有因為世俗的成功而減少。

我們常常會認為,一個人如果學習優秀、工作好,我就可以擺脫人生的痛苦,奔向幸福人生。到了中年才知道,這是個謊言。

如果一個人不在自我成長上做功課,不去見自己、見天地,見天下,不去關心更廣闊的世界,不管多麼成功,也很難擁有良好的生活。

瑛姐說,心理學上有個經典的U型理論,一個人在45歲之前向外求,求而不得快樂時,就會向內求。改變自己內心的狀態,就能擁有更好的人生體驗。無論是精英還是普通人,面對的人生功課,幾乎是相同的。每個人都有一些大山,需要自己去翻越。

你有像瑛姐一樣,向內探索而翻越大山的奇妙時刻嗎?

歡迎來留言區與大家分享。

關鍵字: